所有的父母都不要把孩子当成是自己的唯一
今天是坚持锻炼的第1420天, 每天都往自己的身体银行里存点钱,留着老了的时候用。
买了一双新的手套,即便是帆布手套,现在的质量也比以前差了很多,如果我坚持每天都爬200米-250米的话,一双手套最多能用一个星期,手指就都漏出来了。今天又试着挑战了一下更远一点的距离, 爬完之后,全身大汗淋漓,爽得我只想来一罐红牛,补充一点能量, 然而这种想法仅仅停留在那1瞬间,
迈克比尔比利亚在《巨人的工具》中说:"用笔记录下所有的事情,因为他们转瞬即逝,简而言之要记笔记,我不是没有这样做过,但我希望自己能够做得更加细致,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营销活动上,你只需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坚持做记录,这件事情我已经做了很长时间了,但我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记录下来,是自己想到了什么,思考了什么,就记下来。每个人在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事情,及时你只是记录了一点点,思考了一点点,记录在纸上的时候,都有很长的篇幅,如果没有记录, 第二天几乎就忘记一大部分了。
昨天晚上,儿子对我说:“老爸,明天早上你送我上学吧?”我感到很诧异,问他:"你确定么?“ 我需要确认一下,他有没有弄错,因为通常来说,在上学这件事情上,我是第三项选择。第三选择意味着要么出现了恶劣的天气或者是特殊的情况 ,妈妈,外婆都不方便了 ,才会轮到我。儿子又随口说了一句:"如果明天不下雨的话,就你送我吧。”早上准点给他准备好早餐以后, 我继续返回永远锻炼,因为今天并没有下雨。
以前,我特别想早上去送孩子上学,有空的时候也特别想去接孩子放学,也特别享受那段短暂的和儿子单独相处的时间。可惜,每次问儿子:"老爸送你上?”90%+的情况下得到的回答都是:“不要。”那种满怀期望而又次次失望的感觉非常不好受,曾经一度,每每想到这个问题,心里难免会有焦虑和失落。
读了阿德勒心理学关于“课题”的内容以后,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也不再纠结了。我想送,是我的课题,他选择要不要我送,是他的课题,这两个课题是相互独立的,不能混为一谈,我只需要把自己的课题做好就可以了,不需要去干涉他的课题,干涉是无效的。慢慢的,我开始习惯不再去问他要不要送了,从表面上看来甚至是对于他上学这件事儿不闻不问,只是在确定他有需求的时候,我才去送,而这样的做法给我带来的感觉很高。
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我也一样,只不过,每个人表达自己爱意的方式不同而已,我爱他,但他并不是我的唯一,我还有工作,还有自己学习生活,还有自己兴趣爱好,我没有必要全部都围着他转,尤其是在他觉得他不需要我的时候。也许,这就是我为什么对《一个57岁母亲,退出儿子“家庭”的真实经历》文章中“所有的父母都不要把孩子当成是自己的唯一,为了孩子,没有自己的社会交往,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不在乎自己是否快乐,是否幸福。"这么有感触的原因吧。可惜的是,我并没有像文说的那样,给儿子做出了最好的示范。
日记余生,和未来的自己对话
2021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