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新解】志南: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绝句
--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我把小船拴在岸边的古木树荫下;拐杖亲切的扶着我走过桥东边,我恣意观赏着这大好的春光。阳春三月里,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轻轻吹拂我的面颊,真是令人陶醉。
这首小诗记述了作者一次游览的过程,运用拟人手法,传神的表现了出了春风的柔美和温暖,表达出对大自然的喜爱,对生命的珍爱。这位诗人名叫志南。关于他的生平已无史可考,我们只知道他是一名僧人,另外他在当时文坛的名望也没有像“中兴四大诗人”、“二泉先生”赵蕃与韩淲等人那么大。然而但单就凭借这短短的一首诗,他就把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宋诗史史册中。因为这首诗对早春二月的细腻感受和真切描写,独树一帜。
与这首诗稍有相似之处的,是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一句“暖风熏得游人醉”,和“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一样,都是在描写春的生机盎然,不同的是,林升是在用春景醉人,去讽刺人们容易忘记家国破碎,乐不思蜀,因此多了几分讽刺意味和家国情怀,而志南作为四大皆空的僧人,则单纯表现出对春天里生命的热爱和赞美。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因为林升和志南的身份不同,林升还被俗世拖累,而志南则超脱物外。因为这份超脱,使得这首诗不再被一时一地所束缚,从而拥有了永恒的生命力,放到任何时代,它都一样可爱,一样具有感染力。这也是这首诗的伟大之处。
另一方面来看,志南虽然是一名僧人,但他依然热爱着这个世界,所以才能发现世间的美。因此,佛教讲求四大皆空,实际上并非教人无情无义,相反,佛教应该是教人放下眼前的束缚,去从世界、从永恒的角度去爱一切人事与物。所以,这也是佛教之所以能与道家、儒家学说三足鼎立,成为中华文化脊梁之所在,不过扯得有些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