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在仰望《星空》的时候,蒙克在《呐喊》着什么?

原创2019-06-30 12:28·美术烩咖

今年3月,爆火了一部高分动画

——《爱,死亡和机器人》

它涵盖了一些很奇怪的元素

奇幻、恐怖、喜剧、死亡

有人这样描述它的作者:

一个疯狂的艺术份子

似乎艺术与疯狂之间

总是有着特别的联系

疯狂,总有着它迷人的地方

很多天才,都曾被称为疯子

比如尼采、比如蒙克、比如梵高

有人用现代精神病理学的分析方法

研究了人类近代300位著名人物

发现相当一部分人都有精神疾病症状

政客、科学家的比例分别是17%、18%

而画家、作者的比例高达37%、46%

或多或少的

我们都与疯狂脱不开干系

无论何时,这个世界也不会真正接受疯子

可每个时代都有着一群人

他们惊骇世俗,把自己的名字

连同疯狂二字一起,写在了历史的画册上

多年后,当我们再看他们

却总会有一些热泪盈眶的冲动

总感觉,他们那癫狂的姿态与情感

触动到了我们心里

某些隐隐作痛的地方

1863年12月,蒙克出生在挪威

那年梵高10岁,已经退学2年

两人的风格,或多或少都与童年经历有关

在母亲的束缚与看管下

年幼的梵高患上了自闭症

他至今忘不了,8岁那年

他绘制的人生第一张素描——《猫》

母亲笑着夸赞了他,然后将画当面撕毁

1878年,15岁的梵高离开学校

自己究竟要做什么,梵高不知道

他一直都在随波逐流

少言寡语,唯一能表达情感的只是一块画板

而爱德华·蒙克的童年

永远都离不开疾病、恐惧和死亡

五岁那年,蒙克的母亲去世

十四岁那年,蒙克的姐姐去世

蒙克的父亲是个医生

在与死神的博弈中,他一直都是个失败者

他告诉蒙克,每个人都会因罪孽而下地狱

没有救赎可言

这番话,影响了蒙克的一生

谈及艺术,似乎总是离不开一个地标——巴黎

梵高的“巴黎时期”,开始于1886年

这是他的黄金时代

蒙克于1885年来到的巴黎

但他却一直都画着一个主题:死亡

在巴黎,梵高遇到了高更

在这里,他上瘾一般的爱上了黄色颜料

他住进了拉马丁广场的那间黄房子

他画出了向日葵,画笔炽热得像燃烧的火苗

他为高更割下了左边的耳朵

整罐整罐吃下带毒的黄色颜料

所有人都把他当成了疯子

可他爱着的是生命与希望

爱到让它们都焚烧了起来

而蒙克一直都没有脱离死亡的阴影

家族遗传病让他的亲人一个又一个死去

他自己也不例外

他出生便带着对死亡与疾病的恐惧

孤立无援,只能惊恐的见证着一切

他永远都无法歌颂生命

因为他一直都在面对着死亡

1889年,梵高三十六岁

他终于住进了精神病院

那一年,他割下了自己的耳朵

画出了那幅闻名世界的《星空》

1906年,蒙克四十三岁

他被恐惧打倒,住进了疗养院

13年前,他画出了成名作《呐喊》

这幅画,他一共画了五版

从1893年画到了1910年

1889年,梵高和蒙克在巴黎见了一面

没有人知道,这两个病人会有怎样的接触

会是欢颜相逢一见如故

还是萍水相逢匆匆陌路

或许,只有那晚塞纳河里清澈的水知道

多年后,人们回顾这两个画家

总感觉,他们的灵魂一直都在呼应着

在他们眼里,似乎都能看到一些相似的东西

尽管两人表达的情感截然相反

尽管两人几乎是素未谋面

但两人的画作里

我们总能感受到一些相同的感觉

冥冥中似乎是有着安排

梵高和蒙克同在巴黎生活过不短时间

可这两人却没有留下一段美好的友谊

但我们或许能够想象到

梵高仰望着的那片星空

后来有一天落在了蒙克的头上

而蒙克笔下的房子

梵高也曾悄然路过

疯狂,无非是对某种东西的极致追求

梵高热爱的是希望,而蒙克面对着的是死亡

两人的共同点,或许是对于色彩与美的钟爱

梵高吞下的黄色颜料

后来也在蒙克的画笔上化作了星光

一直以来,我都对疯狂这个词有些着迷

我觉得,它代表着人类的一种极致向往

我很喜欢《霸王别姬》的一句台词

——“不疯魔,不成活”

因为它解释了一句话:

“当艺术超脱了一切时,便会让人不理解”

记得我的一个朋友曾和我说起

他很难理解那些天价的画作好看在哪

无非是一些狰狞的色块,扭曲的线条

而且还画得一点都不像

我一度想用一些术语来向他们解释

可后来,我还是选择了用这段话来比喻:

星空、向日葵、还有呐喊的人

这些都是我们能看到的物体

画得再像,也无法取代原物

但爱、惊恐,希望与美

我们都无法准确的描述

画家能用笔定格下来的

无非是这些情感

脱离了情感

星空与花朵都没有任何意义

梵高在仰望星空的时候

蒙克在呐喊什么

或许只有你站在画作前时

才能有自己的答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