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刍狗”是啥意思?很多人用错了

千年前,老祖宗们在自己的生产活动以及生活中总结经验,创作了许多有意思的千古名句。然,在流传之时,有的人不解其意,便按照字面理解,改变了原有的意思,却以讹传讹。

以至于,到了今日,对于一些名句、俗语等,我们大多数人常理解错了意思。譬如,我们十分熟悉的“万恶淫为首”。

其中的“淫”字,很多人以为跟女色有关,可实际上表达的是过多、过分之意。

又譬如,今日小编要跟大家聊的,被世人误解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刍狗”是啥意思?很多人用错了。

此言乃出自于通行本的《道德经》第五章,传说是道家学派的集大成人物老子所写,出现于春秋时期。

其实,这只是上句,还有下句,全句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上句与下句有一个相同的词汇,那便是“刍狗”,且这个词是证据的重点。

这句话在流传的过程中,许多人不了解原来的意思,只是简单的根据字面理解成,天与地不仁义的时候,就会将世间的万物当成小狗一样玩弄。

于此,有人便将该句理解常对天地和圣人“不仁”时的批判。

只是,老子当真表达的是这样的思想吗?其实不然。最大的误解就在“刍狗”二字,很多人觉得就是小狗。然,这里的“刍狗”乃是祭祀用品。

我们都知道,古时候对于祭祀活动是十分重视,常常会宰杀猪、牛、羊等牲畜。可很多百姓家里条件并不好,自然是用不起的,只好用狗来当作祭祀之用。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风气也在不断变化,百姓就不再用真的狗了。但是,祭祀的必需品是不能少的,所以他们用草扎成狗的样子来使用。

不过,对于草扎成的狗,祭祀前得到百姓的重视,可祭祀过后就被遗弃了。需要之时,“刍狗”是珍贵的,使用后便失去了价值。

因此,“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大意是,对于天地来说,世间万物是平等的,并没有对谁偏心,也没有特地对谁不好。

所有的事物,在天地那里,都是一样的,一切任由其随着自然规律发展变化,顺其自然就好。这样理解,才能与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相吻合。

常被世人误解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向大家传达着老子的道家思想,人的主观思想是无法更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

天地是客观存在的,万物随着时间会变成何种模样,那是万物本身的行为决定的,与天地无关。

也即老子主张的“顺其自然”,万物都有自己发展变化的规律,这样的规律是人无法破坏的。所以说,很多人都将其用错了地方。

下半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中的“刍狗”也是一样的道理。也就是说,圣人对待大家的态度是一样的,不会特别的亲近谁,也不会故意疏远谁。

看到他人需要帮忙时,他们会伸出援助之手,在此之后,像丢弃祭祀后的“刍狗”一样忘掉,不会放到心里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