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爆发原因:从第一次柏林危机到朝鲜战争(上)

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入朝参战。

题序:

作为民众,我们必然为本能的情绪推动,在信息不太对称的想象空间,容易为任意的、伟大的、卓越的时代及其宏大叙事所鼓舞、感动、激情澎湃……

这时,我们始终善意地忽视了那些任意的、伟大的、卓越的时代及其宏大叙事挤压在时光的侧面的遗憾的、苦难的刻痕。

不过,天长日久,那些任意的、伟大的、卓越的、遗憾的、苦难的岁月,总会被时间沙汰、侵蚀、塑造、定格,冷静地变成了我们可以去观察、分析、理解和思考的历史。

无疑,人类在回望来路、探索去路的时候,历史便是文明的灯塔。

以敬畏、包容、理性、平和的心境去认知、思考历史,使得历史与哲学、自然科学和逻辑思维一样,同为人类启蒙之基石。

——橡树与友隔网夜话。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爆发战争。

美军及联合国军迅速反应,进入朝鲜半岛。

在1950年6月至10月间,随着美国、中国、苏联、英国等20多个国家参战,朝鲜战争迅速升级,成为了二战之后迄今为止的战事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战争烈度最高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更是开启冷战格局的标志性的热战。

朝鲜战争之后,冷战格局开启,地球为核战争的阴霾笼罩,人类相爱相杀,历史越发心惊胆战……

一言以蔽之,朝鲜战争对世界格局和进程的影响,以及对世界主流国家的政治、外交、文化和性格的塑造,其深远影响完全不逊之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那么,朝鲜战争爆发原因又是如何呢?

关于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的分析、陈述、著作等等可谓汗牛充栋。

不过,其中论述的绝大部分,都是在远东及中国、朝鲜半岛的局部视角展开。

其中,随着近年朝鲜战争战史资料大面积解密,军史学人们往往根据各类史料推演,认为苏联欲图在远东及朝鲜半岛获得不冻港和出海口,以及金将军希望统一朝鲜半岛,实为影响和推动了朝鲜战争的爆发的主因。

这是目前朝鲜战争爆发原因的颇为广泛、主流的说法。

不过,如是在二战结束大背景下,根据雅尔塔体系框定的苏联、美国势力分划条文,结合当时苏联与美国已经在全球展开战略对峙的现实,在比较亚洲与欧洲战后局势发展的战略视角,再看朝鲜战争爆发原因,确实不是苏联人想要一、二远东不冻港,以及金将军想要统一朝鲜半岛那么简单。

显然,朝鲜战争爆发原因实则出在亚洲之外。

作为苏联为主的东方阵营与美国为主的西方阵营全面对峙,日趋紧张的大势下的的热战,朝鲜战争并非爆发在当时苏、美竞争最为激烈的相对发达的东欧及东德、巴尔干半岛地区,而是爆发在贫穷、落后、苏、美竞争不算最激烈的朝鲜半岛,其中逻辑,便是苏、美两大阵营在二战后双边针锋相对,对峙竞争,几乎酿成“”的极端形势下,迫不得已,向苏美对峙、竞争的边缘亚洲,转移欧洲一触即发的对峙危机的一场战争。

如今回望历史,如说朝鲜战争实则为欧洲危机及柏林危机的宣泄口,其实毫不过分。

早在二战时期,美国、英国、苏联的欧洲第一的战略及雅尔塔协定,即在战后分割大国国家利益之时,对包括号称四强之一的中国在内的亚洲及远东地区,即做了出卖。

1945年4月30日苏军占领柏林。

二战尾声,斯大林即针对性提出:

这次战争和以往战争不同,谁解放领土,谁就能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推行到他的军队所到之处……”

事实上,战争尚未完全结束,苏军与美、英、中国等盟军在欧洲战场、亚洲战场,为抢占地盘、输出意识,就已经开始了各式各样的非战争的竞争。

欧战结束时,德国为苏联、美、英、法等国分别驻军占领。

苏军三路进入中国东北,占领日本北方群岛,朝鲜半岛三八线以北;中国放弃派遣军队占领日本,以及美国严拒苏联企图将三八线延伸至日本本土,即造成苏军、美军势力深入远东,沿三八线形成对峙的现实。

朝鲜战争爆发的客观条件就此形成。

不过,战争爆发条件形成并不等于战争爆发原因形成。

亚洲当时的财力、军力和政治影响力不足以策动这场局部大战。

真正酿成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并非发生在朝鲜,而是欧洲。

早在二战结束前后,巴顿等美军专家纷纷预言,位于欧洲腹心德国的分裂,必将导致欧洲为此撕裂,苏、美两国势必为东德与西德的利益争夺而“必有一战”。

当时,德意日轴心国失败,美国与苏联再无共同敌人,果然一如巴顿等美军专家预言,美国、苏联在波兰、德国等东欧问题,希腊、土耳其等巴尔干问题和朝鲜半岛问题分歧既深。

两国相互睥睨,关系日趋紧张。

其中,位于欧洲腹心的德国问题,以及德国腹心的柏林问题,则成为占领这些地区的美国、英国、法国与苏联四国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

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针对苏联的铁幕演说。

美国与苏联站在了竞争、对峙的最前沿。

美国与苏联最初较量,彼此国情、政情陌生,更不知对方的军事与外交的底线。

因此,美、英方面决定按照雅尔塔协定,在波兰问题上大幅让步苏联。

华沙起义失败,使得波兰流亡政府和地下军旨在苏联红军到达华沙之前,发动起义占领华沙,以避免波兰受到苏联控制的计划破产。战后,欧洲大国波兰沦为苏联卫星国。

美、英方面在牺牲波兰国体基础上,同意了苏联与波兰接壤以寇松线为界,西部边界则有待战后协商解决,并且退出在波兰的零星驻军。

美、英方面之所以让步,其目的无非期望波兰流亡政府如愿回国,成立包容苏联、英、美等国势力及市场的独立的波兰联合政府。

然而,苏联将英、美这一决策视为软弱。

在苏联看来,既然已经控制波兰全境,当然也就可以不鸟美、英在波兰问题上的提议。

于是,苏联单方面扶持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成的临时政府,选出了苏联人颇为信任的波莱斯瓦夫·贝鲁特作为波兰总统。

同时,苏联封锁波兰边境,拒绝接纳流亡政府进入波兰,清肃波兰反苏声音。

美国、英国等国在波兰彻底出局。为此,杜鲁门饱受欧美报媒起哄、嘲笑,人品更是一落千丈。

杜鲁门跳脚大怒,曾经专门找到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表示抗议。

然而,美国在军事、外交方面轻率让步,先机失却,美、英等国也就只得吞下黄连,忍痛接受欧洲大国波兰沦为苏联卫星国的现实。

这一事件对美、英等国刺激极大。

此后,有了波兰问题教训,在类似波兰问题的德国问题、朝鲜半岛问题上,美、英也就不再单纯地轻率让步。

美、英对解决德国问题、朝鲜半岛问题,态度强硬,提出这些国家必须进行选举,必须成立民主的联合政府。

尝到波兰的甜头,苏联当然反对英美提议。

于是,苏联加强占领区管控,虚晃美英提出的必须进行选举,必须成立民主的联合政府的旗帜,开始加速扶持组建亲苏地方政府。

1946年10月,德国苏占区举行州议会选举,德国统一社会党组建了东德临时性国家机构。

柏林墙。

1947年2月,苏联支持下的38度线以北朝鲜发起选举,宣布成立北朝鲜人民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同样是北朝鲜的临时性国家机构。

东德、北朝鲜的选举和成立临时性国家机构,事实上开启了对德国、朝鲜半岛的分割。

——苏联在解决东德、北朝鲜问题的成功,此后,在1948年、1949年,苏联如法炮制,相继在东欧地区一气呵成组建了多个国家的民主政府。

这是当年东德及东欧、朝鲜等诸多苏联卫星国为什么都是挂牌民主共和国的字样的历史原因。

这是后话,言归正传。

东、西欧冷战对峙的条件形成。

不过,当时的美国、苏联及东、西欧隐约认为双边关系紧张,可能会爆发巴顿等美军专家预言的欧洲大战,甚至“”,并没有冷战对峙概念。

冷战的出现,是因为血腥、惨烈、为祸至深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美国、英国、苏联等国的惊悚记忆确实深刻。

同时,欧亚多国饱受战祸,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极为惨重,纵算一言不合想要再启大战,大家都是或者心力交瘁,或者实力不足,都无热战意愿。

因此,美国、英国、苏联等国在擦枪表明立场态度之下,却千方百计寻找对策,避免走火。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国会特别会议上发表国情咨文。

杜鲁门认为苏联与美国的国家利益诉求分歧加剧,美国国力、财力、军力空前强大,因而,美国应该领导世界,有力遏制苏联输出革命行为。

美国进入二战后的杜鲁门主义时代。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苏外交的重大转折,此后,美国在外交、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开始与苏联全面对峙、遏制。

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抛出著名的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的主要目标是援助西欧战后重建。

但是,美国在推行这个计划之初,曾经非常希望马歇尔计划能够东进苏联、东欧。

美国与苏联、东欧各国为此进行谈判。

美国希望以美金、投资替代军事、外交,拉拢苏联和东欧诸国,一起建立苏联和东欧的市场经济。

然而,美国与苏联彼此立国理念离题万里。

于是,马歇尔的热脸也就毫无悬念地贴在了斯大林冷冰冰的屁股上。

苏联人对美国人狡猾的马歇尔计划警觉万分,认为美国纯属亡我之心不死的挖墙脚,当即带领东欧各国发表申明,宣布集体退出马歇尔计划。

而后,苏联及苏联卫星国开始勒紧裤腰带,关门闭户,在东欧及苏联广袤大地上,开始了轰轰烈烈苏联风格的计划经济的战后建设。

失去了苏联及其卫星国的市场,联想到苏联操作波兰沦为其卫星国,目睹苏联单方面组建东德、北朝鲜等国,美英等国新仇旧恨憋在心口,终于愤怒起来。

1947年12月,美国决定调整对苏联及苏联阵营各国的贸易政策。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商务部相继出台经济制裁苏联的决议:

美国出于国家安全需要,“立即、无限期的停止从美国向苏联及其附庸国出口所有美国短缺物质和有助于增强军事潜力的物质”。

加强对“凡是属于有助于增强苏联军事潜力的物质”的管制。

在二战期间,苏联享受美国租借法案供养,在二战结束,苏联凭借其控制的德国、匈牙利等占领区货币、金融、商业、外贸等资源,对美国过桥贸易,顺风顺水,因而从未想到这次美国真会动手。

于是,等到美国在技术、经济、外贸、金融等方面组合拳劈面打来,苏联及苏联阵营国家躲避不及,鼻梁中拳,眼冒金星。

情急之下,苏联驻军在1948年2月,领导捷克斯洛伐克亲苏人士爆发“二月事件”,清肃、改组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联合政府。

这一事件使得东欧工业大国捷克斯洛伐克顺利成为了苏联的卫星国,也进一步加剧了美、英、法等国与苏联之间信任危机。

1948年6月,美、英、法、比、荷、卢等六国召开伦敦会议,针对马歇尔计划及欧洲复兴、德国重建问题,提出“伦敦建议”。

“伦敦建议”对德国法占区与英、美双占区经济、政体、外贸等方面进行协调,决定在共同制宪基础上成立新的联邦德国,并且将这个德国纳入欧洲复兴计划。

美、英、法、苏在战后德国的占领区,及柏林占领区图。

为此,美、英、法三国为彻底断绝苏联及东欧各国在柏林过桥贸易,落实经济制裁,决定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发行了“B”记德国马克。

如此一来,控制、印刷和捏着大把大把的德国马克的苏联无处花钱。

这次,轮到斯大林愤怒了。

6月19日,苏联向美、英、法三国提出抗议。

苏军柏林占领军司令索洛科夫斯基更是发布《告德国民众书》,危言耸听英、美、法三国欲分解德国。

6月22日,德国苏占区随之实行货币改革,加速印刷、发行了更新、更多的“D”记德国马克。

既然柏林已经不再是苏联对美国、西方国家实行过桥贸易的重要窗口,苏联人一不做二不休,在6月24日,索性派出军队全面切断了柏林与德国美、英、法占领区的水陆交通通道。

美、英、法占领的西部柏林即刻成为孤岛。

同时,苏军驻东德地区的30多万军队进入战备状态。

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

——根据后来解密资料推演,很多学人认为,第一次柏林危机纯粹是斯大林亲自指挥的苏联人对西方世界外交、军事的试探。

相对欧洲传统大国波兰而言,德国既是欧洲腹心,更是欧洲的大国、强国。

二战之后,德国为战争重创,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别占领,从中间分划成东、西欧分界线——无论西欧抵抗苏联的装甲洪流,或者苏联抵制欧美向东扩张,德国都是最为重要的纵深、大坝。

同时,德国作为传统经济、工业、科技、文化大国、强国,稍微恢复,必将为未来东、西方阵营竞争的重磅选手。

德国价值远非波兰相比,当然就更不是远东贫穷、荒芜的朝鲜半岛可比。

争夺德国,自然成为苏联与美国对峙、竞争的重中之重。

柏林危机爆发时,杜鲁门强硬表示:无须讨论,我们要留在柏林。俄国人无权直接或者间接施加压力把我们撵走。

在波兰问题、捷克斯洛伐克二月事件之后,苏联咄咄逼压之下,美国及西欧呈步步退让态势,因而备受全球瞩目的柏林危机就成为苏联与美国对抗的最新风向标。

一旦美英再次向苏联屈服,严重影响美、英等国的国家声誉,动摇欧洲对美国信心之外,如是苏联得寸进尺拿下西柏林,整个德国地区失控就将是大概率的事情。

德国难保,欧洲难保。

显然,斯大林以柏林危机试探的是美国在欧洲的底线。

——不过,在德国人和欧洲人看来,苏联既在二战结束,源源不断将德国设备、物资强运回国的同时,又以柏林民众和英、美、法驻军为人质,在外交、军事和政治上要挟美、英,试探美国在欧洲底线,自然吃相十分难看。

可以说,柏林危机在战略上确为精准测试美国在德国底线的神来之笔,不过,柏林危机在国家形象和品德上,确为苏联在冷战初期打下的一手臭牌。

那么,杜鲁门等又是如何化解柏林危机,以及柏林危机与朝鲜战争又存在什么因果关联呢?

恳君等待更新……

看到这里,辛苦了。本文签字造句可谓麻烦之际,因而一连数日写作,今天发出,还需连载,诸君恳谅。

原创非易,文后右下角三点不难,以文养文,诸君顺转。

遥祝冬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