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之战:文人统兵与大清帝国的浙东军事灾难

1841年秋季,清帝国的海防几乎被英国远征军完全洞穿。自鸦片战争开打以来,不仅珠江口遭到封锁,福建沿海的厦门与浙江沿海的舟山也相继陷落。

但英军却还没有完成自己的既定作战方案,清廷一边也觉得自己还有反败为胜的机会。这年10月的镇海之战,便是双方军事水准与理念思维上的又一次差距体现。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英军与清军军服

其实早在1840年末,清朝就曾经派出近万名士兵进入浙东,并“收复”了被英军暂时放弃的舟山。由于浙江北部就紧挨着为帝都提供全部供养所需的苏南,所以比当时的任何战区都要牵动皇帝关注。毕竟,英军如果只是在广东和福建沿海得势,那还有众多南方山脉为帝国提供必要的缓冲。但如果浙江成为英军的前进基地,那么主要赋税来源和漕运生命线都将面临致命威胁。

何况通过几百年来的长期观察,英国人已非常清晰帝国的结构性弱点,并逐步在战争的规划中加以体现。这就更让远在京师的道光有些坐立不安。

浙东对帝国的重要性 远超广东与福建

出于死保江南重地的需要,清廷接连派出了出生蒙古八旗的裕谦担任钦差大臣,并派上了经验丰富的老将余步云执掌浙江防务。这样的人事安排,其实也反应了清朝中期的帝国官场结构。作为文臣的裕谦,恰恰是蒙古八旗出生。但因为当时的文弱之风盛行,已成为完全不通具体军务的朝堂士大夫。汉人出生的余步云,倒是从普通乡勇起家的职业军头。从镇压白莲教起义开始,到平定张格尔叛乱,都活跃在帝国的战争前沿。但在原则上,满洲皇帝始终信赖八旗子弟多于地方汉臣,并最终导致军事部署和指挥层面的本末倒置。

作为典型的士大夫文官,裕谦在到任后便对浙东防御做出了根本性的规划。他认定位于大陆的镇海相对安全,而位于舟山的定海比较危急。于是将超过半数的机动兵力部署于海岛,准备在英军下一次攻击中死顶。这倒不是他觉得清朝的水师可以在海面获胜,而是基于自己对镇海当地的有利地形认知。

蒙古八旗出身的裕谦 实际上更具有士大夫思维

通常来说,进入镇海的最佳通道是县城以南的大峡江。但因为入海口存在两座山峰,所以便于守军构筑工事设防。其中,又以北面的招宝山位置最为关键,直接拱卫身后的镇海县城。所以在于谦看来,只要强化这种双鬼拍门之势,就可以将英军的舰船拦在江外。守军只需要有限的兵力,就能以地利抗击对手的那点技术优越。

然而,在1841年的10月1日,英军只用一天时间就攻克了定海。这不仅意味着舟山群岛的再次失守,也让裕谦麾下守军的半数已被消灭。此后,他虽然发动大量地方民团协防,但原有的正规军已少之又少。除了1000名从徐州赶来的援军和少量本地绿营残部,其余都是完全没有作战经验的乌合之众。

英军的海面优势 让清军在舟山遭遇团灭

但在裕谦看来,因为自己坐拥地利优势,所以根本不忌惮兵力的稀缺。在给道光皇帝的各种秘奏中,他都反复强调自己的优势和信心。同时,对看上去意志并不坚定的余步云是多有微词,闹的道光也已经准备临阵换将。然而,八百里加急快报还没有完成来回,英军的兵锋就已抵达镇海。

1841年10月8日,英军就在定海留下了2艘辅助舰船和400英印部队,准备以剩余的2200多人进攻镇海。作为主要指挥官的高夫子爵和威廉-帕克爵士,在第二天专程坐船对当地的防御进行了侦查。虽然不知道对方的兵力非常薄弱,但还是将部署大致了解清楚。他们注意到清军重点布防在靠近北侧的招宝山,并在威远炮台周围还构筑了很多临时炮位,以便弥补火炮不能转向的老毛病。另一侧的交叉火力,则来自南面的金鸡山上的炮台。其背后还有清军营地存在,表明存有一定数量的机动部队。至于大峡江本身,已经被人用石块封堵了部分水域,让航道变得非常狭窄。内侧还有数量不明的水师船队驻守。

清军的部署与英军的破解之道

针对清军的以上部署,两位英国指挥官也很快达成联合作战方案。火力最强的招宝山阵地由海军负责主攻,而机动兵力布防的金鸡山则由陆军负责。虽然清军有意增加临时炮台,以便分散使用手里的157门各类火炮,但终究在周遭留下了许多防御漏洞。以舰船机动的英军,完全可以绕到侧翼进行迂回攻击。虽然不清楚镇海城本身还有多少后备力量,但控制了两座小山便足以将炮口对准城内轰击。

10月10日,英军在早上开始兵分三路,对镇海守军展开全面压制。在运兵船与轻型护卫舰的协助下,1000多名陆军士兵从东侧直接登录,目标直指清军的金鸡山炮台。同时,另一支以小型炮舰为主的舰队从大峡江口靠近,将460名陆军与陆战队员送上海岸。接着以船上火力开始轰击江内的清军水师,而登陆的小分队则忙于清理小股驻扎江口笠山的守军。最后,才是770名陆军由主力战舰掩护,从北侧迂回到招宝山炮台的侧后方位置。

英军兵分三路 对裕谦的部署进行全面瓦解

此时的裕谦正站在镇海城的东侧城墙,准备坐镇指挥即将到来的大战。考虑到县城城墙只有6米多高,清军还在靠海的北面城墙外加固了大量沙包,用于吸收炮弹造成的巨大冲击。但因为城内实在没有多少预备队可用,本身的地位也就形同一座装备不良的砖石要塞。于谦更不会想到,让自己信心满满的防御布置,将在几小时内被轻易突破。

首先遭到重击的是清军水师。他们不仅堵塞了部分大峡江航道,还在内侧藏有30艘火攻船、20艘划桨战舰与人力轮船,以及四处征集来的60艘大小渔船。裕谦原计划是以浅滩阻止英军大型战舰进入,再以集中火力击毁小型船只。但英军却根本不准备直接进入航道,反而在江口不断开炮射击,很快就将蓄势待发的水师全部摧毁。由于兵丁迅速溃败,火船也就没有了使用击毁。

清军水师虽然龟缩内河 依然被大量摧毁

期间,英军为了侦查和挑衅守军,出动装有蒸汽动力的皇后号炮舰入江,以自身火力对清军的人力轮船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打压。

也是由于英国小型战舰的拒绝深入,作为大峡江南侧防御据点的金鸡山炮台便失去了大部分作用。相反,倒是1400多英国步兵开始从两个方向围攻山头。清军虽然有部署机动部队,并在阵地后方设立壕沟和临时障碍,但始终没有料到对手的两路绕行。大部分守军只敢在阵地内胡乱放枪,很快就被刺刀冲锋的英军驱逐出去。在守将和麾下家丁死于近距离交战后,几乎所有人都望风而逃,把金鸡山拱手让给敌军。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英印军士兵

与此同时,英军主力舰开始对北面的招宝山进行火力压制。虽然清军已经做到炮位分散,但依然无法在射程和精准度方面同皇家海军对抗。加之英国海军的炮弹填装速度冠绝全球,很快就以高强度的连续射击占得优势。几乎所有清军工事都惨遭摧毁,守军完全无法集结作战。

更让他们感到恐惧的是,传言腿不能打弯的洋人,居然从山的北面开始直接攀爬。在部分先头部队尝试攀登之余,还能得到友军的排射掩护,更让火力羸弱的守军无法好好还击。最终,除了战死和逃跑的人外,守军余步云带着残兵被赶出了炮台废墟。不少人本能的想南侧撤退,又被身后的大峡江挡住去路,遭到英军步兵的再次击溃。

余步云和麾下部队被英军前后击溃两次

原本在城内正襟危坐的裕谦,此时已经完全没有思绪。在从城墙撤退后不久,便选择跳水自杀。不仅仅是因为防务在半天内惨遭瓦解,还因为自己在几天前传递秘奏中对皇帝夸下海口,吹嘘防务在自己的打理下固若金汤。虽然被家丁救起而没有立刻断气,但整个地区的清军都已经失去了最高指挥中枢。

当余步云带着残存的数百人撤回城内,发现钦差大臣早已因为不省人事而被送出城去。留在县城的预备兵力,也因为长官的自杀而全部溃散。眼看抵抗无望,剩余的清军便无可奈何的向北逃往宁波。

由于迅速溃败 裕谦只能选择自杀保住名声

事后,英军几乎兵不血刃的进入镇海。在余下的集体时间里,余步云尝试同英国人达成某种停火协议,却因为拿不出白银而只能作罢。10月13日,当清军顺着江水抵达宁波,发现那里的守军也全部撤离。原本被道光皇帝寄予厚望的钦差裕谦,则在10日当天就气绝身亡。至此,整个浙东都被英军顺利占领。这也是清廷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现实。

纵观整场镇海之战,英军的技术、指挥和组织优势都非常明显,拿下胜利并不属于意外。但清军这边的组织与指挥混乱,却是比技术差距更显眼的绝对劣势。为了给失败寻找替罪羊,一直坚持抵抗的余步云在后来被下诏入狱。最后成为鸦片战争中唯一被处死的高级将领。他的罪状除了丧师失地,还有裕谦生前发给皇帝的各类小报告。倒是战前漫天吹牛、战时轻易寻死的钦差大臣,在死后受到皇帝的褒奖。

19世纪 美国人绘制的镇海城地图

其实,道光不仅需要一个祸首惩办,也是出于信赖八旗远胜普通汉臣的政治正确。如果时光倒退百年,这样的做法或许还有理可寻。但经历的王朝中期的必然腐化,道光时代的很多八旗子弟已丧失先祖武德。相比余步云这样的资深军头,他们的实战经验几乎为零,对于战争的理解与腐儒士大夫无异。但因为身份的天然高贵,让他得以获得更高权限与正确话语权。

此外,清廷在进入中期之后,也免不了奉行严格的文官带兵习俗。文官在通常情况下更受信任,并可以获得制约武将的重大职责。这也是帝制朝廷的必然选择,用以防止武人集团的势力膨胀。余步云因为更加熟悉军务,知道镇海的防御空心化严重,不免倾向于敷衍妥协。但在具备旗人和士大夫双重身份的裕谦看来,就是罪大恶极且不可救药。道光皇帝后来的裁决,也是要在逆境中重申帝国的行政运行规则。

道光皇帝:我太难了!

当然,大清皇帝在此时依然没有决定放弃抵抗。出于浙东地区的重要地位,他很快将派出更多部队进行反攻,并使得地区内的军事灾难也进一步加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