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区领导视察泗泾三宅│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的范例

保护实践

2020年11月3日上午,上海松江区委副书记、区长李谦去泗泾镇调研历史文化风貌区建设工作时,仔细查看了管氏宅、程氏宅、孙士林宅等的保护利用情况,表示要开展专题研究,找准定位、精心布局、精雕细琢,让历史文化街区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 本研究中心主任曹永康向上海松江区委副书记、区长李谦等人讲解泗泾三宅保护利用情况
“泗泾下塘街管氏、程氏、孙士林宅文物保护建筑修缮工程”,是本研究中心开展的保护修缮项目。

该项目历时三年,保护修缮总面积达到1918平方米。2018年项目完成后,接连荣获重要奖项——

2019年,该项目作为文化综合体,获得了长三角文化空间“最佳文化空间案例奖”;
2020年10月,荣获“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传统建筑设计项目一等奖,而且是惟一的一名一等奖。
该项目为何能够斩获重要奖项?本文将对其总体情况进行介绍。

△ 修缮后的泗泾三宅沿河风貌

-I-
项目背景
2014年,泗泾下塘被公布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5年成为上海市首批第一家试点进行保护的古镇。
“程宅、管宅、孙士林宅”三座建于明清时期的古宅(简称“泗泾三宅”),作为泗泾古镇首批启动修缮的文物保护点,由交大负责整个项目的保护修缮与再利用设计。

△ 泗泾古镇航拍图,红框处为泗泾三宅

泗泾三宅位于古镇入口,因靠近水路交通,住宅多为当时商人所建,并在沿河岸形成一条数百米的骑楼街。这条骑楼街在清代时期是松江重要的大米交易场所,也是上海现存最长的沿河楼廊。

△ 泗泾三宅位置与总体面貌

三宅毗邻,为明代到民国的不同时期建造,在建筑细节上体现各自的时代风貌,在整体风貌上则互相和谐,均为传统木结构院落式布局,建筑两层,小青瓦双坡屋面,建筑坐南朝北,南向临街,北向临河,是上海传统民居的典型实例。

△ 泗泾三宅总平面图

然而历经岁月变迁,泗泾三宅的破损程度严重:屋顶漏水,维护结构残损,部分木梁架有火烧痕迹,瓦片和窗户残缺不全;沿河商业街功能完全丧失,违章搭建破坏整个沿河空间,原本贯通的骑楼街长廊被加建建筑截断。
同时三宅所在的古镇商业凋敝,难以感受到书中描述“百业辐辏,户口繁盛,街巷纵横,桥梁相望”的盛景。
整个古镇风貌也由于历年来当地居民和商户的多次改造,受到很大影响,基础设施落后,旅游服务功能低下,居民保护积极性差。
因此,对泗泾古镇的保护与更新刻不容缓。作为首批试点对象,泗泾三宅的保护修缮具有重要意义。

△ 泗泾古镇商业凋敝,骑楼街长廊被加建建筑截断

鉴于原住民已经迁出,泗泾镇政府决定在保护修缮古建筑的同时引入文化产业,同时适当安置商业功能,作为财政投入的部分补偿。因此这是一个以文物留存为主要目标,兼顾活化利用的复合型项目。
项目的宗旨即是:通过对三宅的保护、更新,保证结构安全,还原历史风貌,同时加入新的业态与活力,增强商业价值,凸显其历史文化魅力,实现整个地区的活化与再利用。
那么,如何避免老宅同质化的现象?如何给老宅注入新生?又如何平衡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尺度呢?
设计团队试图与业主一起,通过修复、改建和创新,探索出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符合当代需要的古宅修复与利用之路。

△ 破败不堪的三宅,如何从改造前(左)蜕变为改造后(右)

-II-
修缮设计

对泗泾三宅的任何保护修缮都建立在对历史原貌的判定与解读的基础上,以“不改变文物原状”作为主要原则,尽可能多地保留历史建筑原有的价值信息。

1. 重点关注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泗泾古镇名字的含义在于“四水交汇之处”,三宅的场所精神蕴含在宅子与水的关系中。

修缮中重点关注南侧老泗泾下塘内街与沿河景观的关系,恢复原有的内市街,重现百年前下塘200m内街的盛景,使得原本被遮蔽的滨水空间重新疏通,建筑沿河立面重新呈现出临水骑楼街的特色风貌,彰显了这一上海郊区为数不多的传统江南建筑风格的骑楼的建筑价值。

修缮后的三宅,让人可以想象当年泗泾古镇水路交通繁忙的场景,以及前店后铺院落式布局的巧妙之处。

←左右滑动查看→
△ 修缮前后的泗泾三宅沿河风貌

2. 最大程度保护原建筑的结构、空间、细节所承载的真实性。

理清建筑的年代和质量,对传统木结构建筑予以保留,对八九十年代搭建的质量较差的房屋进行拆除,在拆除出来的空间设计新的建筑,在保持可识别性的同时,风貌上和历史建筑保持协调。

△ 沿河骑楼,拆除后改墙体,替换砖柱,恢复长窗、铺地,保留老门洞、老木柱、楼板,保留原始空间形态和氛围

三宅的修复,还对在建筑空间、细节上体现时代风貌特征的元素予以最大程度保留,如原有的木结构体系、青砖墙体、门窗洞口装饰细节等。

△ 对于有价值的构件进行保留,如程氏宅第二进官帽厅,建筑梁架推测为明末所留,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及艺术价值,在本次修缮中保留下来

i. 老构件的处理
用原木材对木柱底部糟朽的部分做墩接处理,对木柱开裂的部分进行修复,并用镀锌扁铁做箍扎紧。梁头糟朽的部分予以更换,挠曲较大的檩条予以更换。并对木结构整体做了桐油,墙根部做了白蚁防治,解决防虫防腐的问题。

△ 收集原有的木构件重新利用

△ 木构件刷上桐油

ii. 老墙体的处理
对于有结构安全隐患、保存较差的墙体拆卸重做,饰面层采用传统配比纸筋灰并做旧处理,对于安全性尚可、仅墙皮部分脱落的墙体保留其现有状态,并对表面做憎水处理,既保留历经岁月的痕迹,又防止墙体受雨水冲蚀而损伤。
室内墙面的修缮运用防碱专用砂浆,并在局部墙面保留修缮过程中墙面抹灰的不同层次及做法,作为历史建筑材料修复展厅加以展示。

←左右滑动查看→

△ 修缮前后的老墙体

△ 保留了旧日痕迹

iii. 老门窗的处理

由于原有门窗损毁较为严重,大部分门窗进行更换,新做门窗的样式与传统样式一致,并采用传统工艺加工,对于保留下来的仪门,对门头进行修复,更换糟朽的门过梁。

△ 老门窗的修缮效果

iv. 老基础的处理

沿河一进在后期改建过程中已损毁,但在勘察过程中发现老基础,因此在修缮过程中不对房屋进行复原,而选择原址展示的方式对残墙及地基进行局部展示。

△ 老基础的展示

3. 谨慎处理新加元素及设备在历史建筑中的融入方式
在新加结构的处理中,由于原有楼板格栅已不满足结构承载需求,因此在原有结构基础上增加格栅,尺寸与原有格栅略有出入,截面为简单矩形,与带有倒角的原始格栅进行区分,既使外观统一,又能区分出新老构件。

△ 新老构件的可识别处理

对于原有木柱无法满足承载力需求的情况,保留原有木柱,并在在木柱两侧增加钢柱,并涂刷黑色涂料,木柱与钢柱外观统一,钢柱可拆卸,做到结构的可逆性与可识别性。

△ 木柱两侧增加钢柱的做法

由于建筑不单单面临修复的技术问题,还面临再利用的舒适性问题,需要处理保温隔热、采光通风,以及增加附属设施等。这些附属功能会对原建筑产生扰动,如何平衡建筑新增部分与文物的最小干预性之间的矛盾,是本次修缮设计的一大难题。
例如,在电气及暖通提升方面,在设计中完善电路系统,加强电路安全,增加给排水及消防管线,增加空调管线。其中设备管线的处理成为设计重点。
首先所有管线梁下露明处理,管线走向与梁架走向尽量一致,并涂刷与木梁架相似颜色;空调采用落地式机箱,并设计镂空柜台隐藏空调机箱,既不影响空调性能,又能满足展柜需求。
空调机箱管线采用钢柱包裹,极简的手法却又毫不隐晦地立于白墙上。
给排水管线直接连通卫生间,而卫生间的设置,也尽可能地靠街边墙边,让管线穿建筑墙体的距离最短,以达到最小干预的目的。

△ 采用极简手法,用钢柱包裹空调机箱管线

-III-
施工工艺
1. 注重传统工艺和做法的延续性
项目在修缮过程中,与地方工匠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延续了传统的施工建造工艺。
施工中采用传统的木构架标记方式、墨斗弹墨线、手工雕刻等传统工艺,这些工艺全部请松江当地的老师傅进行纯手工打造。

△ 聘请工艺深厚的老匠人进行细木雕刻

具体的做法更是严格按照松江传统民居的做法,比如板门、槅扇门门窗的样式,门窗启闭的鸭蛋缝做法。
平面上,方砖的居中铺设,甬道的轴线铺设。
屋顶上,伴有锅底灰的黑色的脊饰,哺鸡脊和雌毛脊的脊头,檐口出挑7个望砖的出檐。
外墙上,采用铁拉牵,墙体空斗砌筑等等。

△ 收集原有旧瓦片重新利用

2. 采用了新的技术手段解决施工难题
对于一些使用传统工艺材料无法解决的问题,采用了一些新的技术手段进行解决。例如,用红外探测仪检查房屋渗漏水状况,用木质阻力仪检查房屋大梁及椽子端头虫蛀糟朽情况。
还有一些施工节点优化,例如原屋顶为小青瓦屋顶,屋顶漏水现象严重且普遍,施工中采用了新的技术优化传统屋面做法,增加防水卷材,而不增加屋面荷载,保证屋面不再漏水。

△ 替换糟朽的木柱

3. 运用成熟的当代材料提升建筑的物理性能
修缮过程中,除了大量采用原材料原工艺的做法,在适当的位置也运用成熟的当代材料以提升建筑的物理性能。
i. 墙体防潮处理
泗泾传统建筑多用青砖来做基础和墙体的砌筑,由于泗泾塘水位较高,导致所有墙体都出现了地下水上吸,墙裙部位潮湿泛碱现象严重。传统工艺和做法显然不能满足建筑的后续使用需求,施工中对单砖墙采用混凝土地梁基础的脱换,对山墙采用注射水平防潮层来达到隔绝后期地下水上析的目的。

△ 对木构件进行检查与扫描

ii. 木构件表面处理
传统建筑大木架面层的处理会进行火烤做微碳化处理,从而使得木构件更加防腐、干燥。但现在实际的施工当中木构建筑不得见明火,因此在木头外面用新的材料底漆来代替火烤工艺,并在外面涂刷桐油,以保证在观感上接近传统风貌。

△ 在保证原结构形式不变的情况下,对每一根构件进行编号修复

iii. 墙体加固处理
对于不稳定的墙体,采用对外观没有影响的单面钢丝网加固等措施,这也是采用了新的材料工艺来恢复传统风貌的实际施工技术。

△ 对墙体进行石灰砂浆强度检测

-IV-
活化利用

泗泾三宅的修缮利用,既要保证老宅的整体风貌符合泗泾的传统风貌,同时还要解决使用时的活化问题。
当年的下塘街热闹非常,是居民生活的中心。沿着下塘街的小巷名,缸甏弄、挑水弄、仁嘏弄、竹行弄等,是当年热闹的下塘街的见证。在下塘街形成的延续性的骑楼沿街界面,是古镇民间通过协商产生的公共空间。
我们要通过活化整个街区,将老百姓心目中的泗泾古镇还给他们。
如何开展有特色的活化利用呢?

△ 在泗泾孙宅开展青少年绘画与科普游学活动

1. 进行特色化的业态定位
近几年,我国各种特色小镇飞速发展,很多古镇千篇一律,没有能够按照自己的特点,进行业态的定位思考。
泗泾位于上海松江区,人流并非特别密集,太过高端的业态并不适合古镇的现状条件。
因此,泗泾古镇的定位应以文化为核心,建筑为载体,文旅为产业,以周边百姓为主要受众人群,围绕下塘200m市街的特点,讲述泗泾自己的百年故事。
从业态定位来看,不应仅着眼当前的宅院设计,而应考虑到三宅作为泗泾的门面应承载的具体功能和建筑布局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业态构想设计,宜采用小型办公、展示、茶馆、书吧等适合空间特点的功能业态,使文物建筑在保护修缮后实用与气氛并重,并避免同质化。
最终,三宅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分别落位传统建筑研究实践基地、展室、咖啡馆、琴社、书店等。

△ 泗泾孙士林宅立面图

例如,孙士林宅成为上海交大建筑遗产保护教学实践基地,依托其科研背景设立传统木构实验室,开展研究课题,成为地方的历史建筑木构件检测、修复的基地。

△ 泗泾孙宅被利用为历史建筑木构件检测、修复实验室

孙宅还创立了文创品牌“创物工房”,将木构实验室的研究课题与展览转化为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如古建筑斗拱积木、木构件日历与笔记本等。
另外底层展厅长期展示传统民居老构件,还邀请老匠人制作等比例木构模型,让人们直观认识到江南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做法及工艺。还可承接小型的会议,为木结构建筑爱好者提供讨论学习的场所。
这种利用形式与建筑气质相得益彰。

△ 孙士林宅长期展示传统民居老构件

管氏宅的一、二进成为新华书店实体店“南村映雪”,是根据古宅原貌一雕花、一棱角打磨出来的新概念文化书店,名字各取了泗泾人文之祖陶宗仪宅邸“南村草堂”和泗泾藏书家孙道明先生书斋“映雪斋”两个字。书店里还开设有咖啡馆,给人偷得浮生半日闲的逸致。

△ 管氏宅立面图

△ 管氏宅南村映雪书店

程氏宅室内装修多采用较为简洁的原木家具,保证了整体的协调性,与沪上青年艺术家庞飞合作的云间草堂时不时地展出一些颇有逸趣的艺术小品;二层作为宅内较为私密安静的空间,用作古琴社的教学空间。

△ 程氏宅立面图

△ 程氏宅的琴社

2. 室内装饰与建筑尺度、利用方式相匹配
三宅均结合后期使用功能专门定制家具,部分展柜、展台由木工现场加工定制,结合空间特性,与建筑尺度相匹配。

△ 内部陈设与建筑尺度相吻合

灯光的处理上,根据使用功能布置射灯、吊灯等。

△ 灯光处理

此外,在局部位置,以可逆方式置入新材料、新形态,活跃空间气氛,形成新老对话。

△ 局部植入可逆式新形态

景观的处理,以摆放盆栽、老构件、鹅卵石为主要手法,成为室内空间的过渡。

△ 景观的处理

-V-
价值与效应

泗泾三宅的改造完成后,成为当地社区喜爱的公共场所。
从经济上来看,它带动了古镇水岸公共空间的复兴。历史建筑的再利用对于衰败地区的经济复兴具有重要作用,能够维持周边居民心理上的稳定性,人们转变了对于城市中传统地段的认识,传统建筑由于见证了某段历史而完成了身份的转换,从文明走向文化产业类建筑的物质寿命远远长于其功能寿命,在其物质寿命之内允许经历多次功能变更。
从社会及文化方面来看,三宅在参与构成城市形象方面较之于一般单体建筑有优势,能够成为该地段模范:
一是三宅空间被低价出租给当地手工艺人,做成体验作坊,或开展周末市集、亲子活动、尚书苑活动等,充分调动了居民及社会民众对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

△ 当地居民作为志愿者为游客讲述古建筑展览内容

二是通过展览、工作坊等,吸引了社区群众、学生,以及其他地区的古建爱好者参观学习,使三宅也成为一个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教育空间;
三是孙宅文化遗产保护基地招募地方居民作为志愿者,加入到文化遗产社群,介绍孙宅修缮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于社区口述史的记录,收集了许多地方知识,也让孙宅成为了一个活的文化遗产。

△ 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坊

△ 和本地居民一起举办泗泾文化工作坊

泗泾三宅的保护修缮,让古老宅院再次焕发了生机,也使得沉寂的古镇再绽芳华。它体现了古建筑保护与文化、文创业态的协调融合,成为上海以及江南地区建筑遗产保护的一个范例,对于亚太范围内的水乡及文化遗产的再生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泗泾三宅修缮前后对比图
←左右滑动查看→
←左右滑动查看→
←左右滑动查看→
←左右滑动查看→

←左右滑动查看→

审读 / 丛绿
编辑 / 丘博文
(0)

相关推荐

  • 泗泾古镇

    上海新哥 2018-03-19 泗泾镇是上海市松江区辖镇,位于上海市西南部,松江区东北部,距市中心约27公里,离县城约13公里,北距318国道2.4公里.总面积23.48平方公里.地处通波泾.外波泾. ...

  •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修复加固技术分析与展望

    由于独特的地理.气候.文化等因素,中国形成了以木结构为主流的古建筑体系[1].中国木结构建筑历史悠久.类型多样.体系完整,在世界建筑中独树一帜,代表了中国辉煌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具有极高的历史.科技和艺 ...

  • 泗泾古镇之美

    若水 07-08 阅读 470 关注 来自话题 #去小镇旅行 1.7万篇 泗泾古镇 位松江辖区西北,汇通波泾.外婆泾.洞泾.张泾 四水而成镇,故名曰泗泾. 松江上海之根,人文历史积淀深厚,泗泾古镇集千 ...

  • 百科 | 梓桁:屋梁、门框或窗框上的横木……

    中式百科 "屋桁,屋横木也."梓桁,是指屋梁.门框或窗框上的横木.一般在屋檐悬挑部位设置的桁条都被称为梓桁.梓桁的两端搁置在梁头的云头上.事实上,自清代建筑开始,梓桁已不承受屋面荷 ...

  • 官宣!《常州市焦溪古镇保护条例》来了!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焦溪古镇的保护,传承地方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彰显江南水乡特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焦溪 ...

  • (35)松江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三)

    松江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名称 批次 公布日期 所在街道 地点 年代类别陈子龙墓第四批1987.11.17方松街道广富林村清顺治四年(现代重建)古墓葬夏允彝.完淳父子墓第二批1980.8.26 ...

  • 中国传统村落(第一批)上海市松江泗泾镇下塘村

    2014年6月7日.上海市松江区泗泾镇下塘村,第六批获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说是古村,其实是一个古镇,也就是很多朋友游览过的泗泾古镇.2012年,下塘村还曾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下塘村在元末明初,格局成 ...

  • 【文化解读】漫说松江泗泾古镇刘统勋书法“助兴文教”匾

    漫说刘统勋书法"助兴文教"匾 --兼谈刘统勋刘墉父子书法之一二 寒江在上海松江见到了刘罗锅老子刘统勋书法的一方大匾:"助兴文教". 山雨纳闷,刘统勋还管过文教工 ...

  • 上海免费景点:上海之根古镇泗泾之刘统勋匾古匾古宅陈列馆

    原创不易,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文旅太行]并分享,举手之劳,支持原创: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博主微信:shexianhanjiang

  • 松江泗泾发现红隼幼鸟

    5月23日,松江泗泾一市民在金地自在城二期小区拍摄到一只红隼幼鸟(Falco tinnunculus),发现时该鸟正在高层的围栏上停歇.据其描述,这里有一巢红隼繁殖,包括成鸟一共7只,这是其中的一只幼 ...

  • 颜值高、设施好、服务优……松江泗泾镇新凯敬老院即将开放入住

    最美不过夕阳红,如何让老年生活变得安心又从容呢?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泗泾居民的切实需求,泗凯路上的新凯敬老院即将开放入住,不仅超高颜值,软硬件设施也都对标一流.开放后,将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 ...

  • 上海古镇——(10)松江泗泾

    泗泾地处通波泾.外波泾.洞泾.张泾四泾汇集之地而得名.北宋发祥成村落,元代建镇. 地处'上海之根'的松江泗泾古镇有着'县东十八镇,泗泾第一镇'之誉,距今已上千年历史,素有"百年看上海,千年看 ...

  • 松江区文物保护建筑韩三房

    松江位于上海市西南部,历史文化悠久,有着"上海之根"的称呼.古建筑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陀罗尼经幢.宋代兴圣教寺塔(俗称方塔).始建于1899年的佘山天文台.广富林遗址.市级重 ...

  • 领导面前,这三句话说得越多,好处越多,提拔越快

    和领导相处,我们都要特别自己的一言一行,有些话不该说,我们提都不能提,而有些话该说的,也要注意说话技巧,畅所欲言不是聪明人做的事情,灵活变通才是. 以下这三句话在领导面前不怕多说,反而说得多让你提拔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