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大运河》——河神“金龙四大王”
进入明朝,各种自然神、人格神和行业神的崇拜日益增多,其中以金龙四大王为代表的运河水神崇拜最为普遍,成为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十分突出的社会文化现象。
济宁天井闸北岸金龙四大王庙是山东运河区域出现最早的一座金龙四大王庙宇。该庙创建时间不详,明朝正统十三年(1448年)重修。由碑文可知,在重修以前,济宁天井闸就已建有金龙四大王庙。临清运河有水浅之患,易致漕船搁浅,当地官员多祭祀金龙四大王,祈祷运道水源充足,以求漕运畅通。临清砖闸东有金龙四大王庙,创建时间不详。德州北厂大王庙,建于清朝顺治七年(1650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由山东督粮道张祥河主持重修。武城县金龙四大王庙在县城西外河东岸,建时不详,道光五年(1825年)重修。
漕运官兵也是金龙四大王信仰的重要群体。漕运官军负责国家漕粮的运输,常年往返于运河之上,涉江过河,艰险无比,难免有漂溺、沉没之患,故建庙祀神,祈求保佑。《金龙四大王碑记》云:“至我国家长运特仰给于河,而役夫皆兵,沙梗风湍,岁以为患,四百万军储舳舻衔尾而进,历数千里始达京师。缘是漕储为命脉,河渠为咽喉,兵夫役卒呼河神为父母,蔑不虔戴而尸祝之。”
山东运河段多闸坝,过闸是极为危险的事情。临清会通、南板、新开三闸俱建有金龙四大王庙。《清门考源》记载漕帮:“粮船至三大闸时,先在大王庙内焚香唱戏谢神。人集如山,百官照料,而后过闸。过闸船由下而上,非神功不能做到安渡危境。”
朝廷和官府对金龙四大王崇敬有加,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运河漕运的畅通无阻,从而维护封建王朝统治的稳定。而对生活更无保障的下层百姓而言,他们祈祷于金龙四大王,则更多地加进了自己内心企盼平安富足的渴望。因而在山东运河区域,到金龙四大王庙进香行礼就不仅是朝廷百官、漕运兵丁、船夫舟子,举凡农夫、商贾、工匠乃至城乡妇孺都对其崇敬有加。
明清两朝山东运河区域的金龙四大王崇拜,由官府到民间,由客商到土著,成为一种十分突出的共同信仰。在金龙四大王崇拜向外传播的过程中,鲁南重镇济宁是这一新兴信仰的传播中心。济宁是京杭运河的漕运咽喉,东有汶泗环绕,西有大湖浩渺,水系发达,居民多从事渔业及水上运输,故大王崇拜盛行。此地不仅有出现最早的“金龙四大王庙”,庙貌巍然,每日进香者络绎不绝,而且济宁人渐渐地把大王神变成了自己的乡土神,每到一地经商修建会馆,总是在会馆中供奉金龙四大王。
考察明清时期金龙四大王崇拜在山东运河区域的传播及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崇拜主要是由于运河漕运的长期维持才产生的,晚清运道淤塞、漕运废止之后,信仰随之衰亡;金龙四大王崇拜之所以如此盛行,得益于明清官方和沿岸民众共同的造神运动,完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与河湖、雨涝有关的某些心理企求而出现的;金龙四大王信仰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定期往来于南北的漕军运丁以及依赖水路运输的商人商帮成为信仰传播的重要媒介。这种信仰的互相影响和交融,正是京杭运河贯通为山东运河区域带来的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会文化现象。
(稿件原载于2020年11月17日《大众日报》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