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义老师:工作在那,责任在那
今天
本 期 导 读
王敬义老师这样说:选择中医,给人把脉,安心给人治病,这是我的工作,自然而然责任就来了,我只是在做一个医生的本分而已。
爱一行干一行固然值得肯定,可是要是能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并且全身心投入,则更为值得尊敬,体现的是责任担当,尤其是作为一名中医。
小编在采访王敬义老师之前,看过一些关于他的文章,也听过同事的一些介绍,大抵的意思就是王老师看诊得比较多了,不愿意说太多话。
王敬义老师
所以当我们在跟老师交谈的过程当中我们都比较谨慎,害怕打扰到老师,可是在交谈了几分钟之后我们就渐渐放下警惕心,因为在解答问题时眼中都是温柔和笑意。
可能研习中医时间较长了,总能看到王老师身上的儒雅和谦虚。
王老师十四五岁的时候开始接触中医,1977年考上成都中医学院,学习中西医,毕业时却跟着老师搞西医,但是仍然干得有声有色。
据老师介绍:他工作仅仅3个月的时间便独立值夜班,开处方笺;工作一年后便开始开红处方,开麻醉药品,当时有很多医生已经工作好几年都没有能力完成这些事情。
他能获此「殊荣」只是比别人多花了一些心思,将行医治病的责任打磨成动力而已。
王老师在值班之余醉心于研究重症病患者,尤其是对于肾脏功能衰竭的病人,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进行抢救,通常在西医治疗无效的情况下,运用自己在做西医之余的中医知识进行救治,病人往往在救治几个小时之后小便就会畅通。
也逐渐运用自己的中医知识成功解决了很多心脏方面、支气管扩张大咳血、胃粘膜脱垂大出血、尿毒症之尿闭、心肌炎、心绞痛等等问题。
对于中西医治疗的一些思路也达到了如指掌的地步,遂与把脉也产生了渊源。
自上世纪90年代调入成都体育学院任教运动医学系之后,王老师才开始将大部分注意力转移到中医身上,之前被丢弃的中医热情重新被拾起。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才和脉学产生渊源,在脉学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远、探得越来越深,于是就有了《脉论》,王老师还自嘲得给这本书加了副标题——二十年后方为医。
王老师从医从教30余载,不敢自诩专家,更多得是已经把救死扶伤看成自己的责任,责任在心,一言一行只当是尽心尽力。
在聊天中我们了解到:王老师还有一年就退休了,退休之后继续专注中医,还会持续写书,可能会再出一本书,作为《脉论》的姊妹篇。
王敬义老师说:《脉论》可能偏理论一些,有些中医脉法爱好者可能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这就需要更形象的语言来指引,更为形象的介绍了脉学疗法的原理.
再出一本书的目标就在于让中医脉法爱好者都能学到其中精髓,清晰得了解自身健康状况,随时监控自己的健康状况,做到防患于未然,岂不是一件大好事。
说起脉法,我们潜意识都认为脉法博大精深,一般人只能敬而远之,始终是一个神秘的东西,其实不然。
王老师研究脉学的方法是通过临床实践,然后去研究其中的精华,不断寻找遗漏、补充其中不足,不断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原本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突破和创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化的总结。
深入浅出、化繁为简是王老师「绝招」,在从医从教的过程当中,他将自己的脉学知识应用到教授学生和行医治病的过程当中。
让病人知道自己身体哪里出现问题,正常的脉象是怎样,自己的脉象又是如何;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建议学生将每种脉象的特征和穴位牢记于心,多多切自己的脉,或者切别人的脉,在实践中掌握脉学要领。
1. 随时监控自己的健康状况
王老师说:滑脉和弦脉较容易诊断,初学者最易掌握。滑脉通过左关部可以看出女性是否处于月经期,通过右寸部看出是否咳嗽、流涕,延长分泌物、出血、暴泄的患者都可以通过滑脉看出来。
痛经的妇女,当她的胸、肋、小腹、少腹胀痛之时,左关部的脉即为弦脉,头痛的患者在右寸部即可见到弦脉。
说到这,小编忍不住给自己诊了把脉看看是否属实,好像被人看出了什么秘密……
2. 随时监控家人的健康状况。
学习把脉不仅能够及时发现自身问题,还能帮助家人监控身体状况,尤其是当家长们发现还不会讲话的孩子总是不明缘由的哭闹,那么自己就可以通过孩子的脉象看看孩子到底是肠胃问题、感冒发烧还是睡眠问题导致的。
这样也便于家长们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进行后续的治疗,避免病急乱投医,误伤了孩子。
可见,把脉切脉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生活的艺术,学好了这门艺术,这与我们每个人都大有裨益。
王老师说:脉学之深远会让我一直研究下去,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脉法,与我切磋脉法技艺,让脉法或者是中医发扬光大,造福中国人民,这也是每一个中医学习者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