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荔枝蜜》——深切缅怀我们敬爱的张瑜老师(67届中三乙班 刘晓雯)
永远的《荔枝蜜》
——深切缅怀我们敬爱的张瑜老师
67届中三乙班 刘晓雯
20210920晚,我得知了张瑜老师去世的消息,尽管教师节那天的看望已让我有了足够的思想准备,但仍止不住潸然泪下,几乎彻夜未眠……
我们敬爱的张瑜老师
(1932.3.10——2021.9.19)
' />
您美丽的脸庞、您特有的普通话、您在课堂上优雅的仪态、您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荔枝蜜》……使我终生难忘。
多少年后,当金大雯看到您的照片后评价:风度依旧,依稀能看到当年那个美丽、文静、知识渊博的女教师风采。
记得开学后第一次作文评讲课,您点评的是金大雯完成的命题作文《暑假日记一则》,她得了当时班级最高分85分。
“承蒙老师错爱,她给了我此篇作文高分并当堂点评。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就是让我这个性格内向、出身不好本应是班里的小透明的人狠狠刷了一次存在感,一下子让班里的新同学认识了我。所以为此也非常感谢张老师!”金大雯如是说。您的评语被她保存了很多年,您娟秀的字体她至今历历在目。
2005年张瑜老师(中)回中州路与原语文教研组老同事相见
记得那次我得了84分。后来您问我,考初中时的作文(《记一次公益劳动》)是不是写了“削香莴笋”,看来我的写作风格与那篇文章有相同之处。不知是哪位同学?也不知进了附中没有?我一直记在心上。
在上外图书馆工作,张瑜老师依旧保持着当年美丽、文静的风采
记得我的同桌汪国伦,作文写得极好。有一次用了虚构的手法,您给了他95分。这好像是记忆中的最高分了。我们特喜欢上您的作文评讲课,尤其是自己的作文被您点评,那种幸福感真是难以言表。
记得浩劫年代,您遭受了那么不堪的屈辱……可您挺过来了——以您那孱弱的身躯——但您却从此再未走上您心爱的三尺讲台……
2017年(右起)我、张冠群和邹兰英看望张老师
您晚年失聪,我们都劝您买助听器,可您不愿意。我们知道,那是您喜欢安静。可每次我们去看您,您都吩咐女儿准备好茶点招待我们,然后坐在我们身边,慈祥地望着我们,认真地听我们说,当然您也与我们交流。
近两年,您罹患阿尔茨海默症,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可去年9月去崇明某养老院看您,您还能叫出我名字。今年教师节那天,您看我的目光却有些茫然。张雁在您耳边大声告知,当听到“刘晓雯”三字时,您竟点了点头。这是多么深厚的师生情缘啊!
女儿和女婿陪伴在张瑜老师的身旁
您善良,不喜欢麻烦人家。丧事从俭是您的遗愿。女儿张雁辞职从德国回来照顾您,您于心不忍,悄悄地告诉我。
仪表、人格、水平那么完美地集聚您一身,您的魅力就在于此。
张老师,您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旅程。
张瑜老师伉俪(左图)及与两个女儿(右图)的合影
有爱您的两个女儿陪伴在身旁,尤其是小女儿张雁,在您老伴离世后的2014年起照顾您,特别是您在养老院摔伤手术后,回家卧床不起的最后一年。
2003年和67届中三乙班同学的一次欢聚
2004年参加64届中三甲班师生活动
2006年同67届中三甲班的师生在一起
2008年来虹关路校区为64届中三甲班同学庆贺花甲之年
2009年与64届中三年级部分同学相聚
您有那么多景仰您的学生。
2014年为64届中三甲班毕业五十周年录制的视频讲话
虽然那场浩劫给您留下终生的创伤,您仍然觉得在附中的十六年是您最开心的日子,那里有懂您敬您的好领导陆善涛、蔡多瑞……
您是中教二级教师,是六十年代的名师。时过五十多年,同学们依然清晰地记得您上的第一课《荔枝蜜》……
张瑜老师女儿们的答谢辞:
大家好!
我们是张瑜老师的女儿张虹、张雁。通过刘晓雯姐姐编发的"永远的《荔枝蜜》一深切缅怀我们敬爱的张瑜老师"一文,我们看到妈妈的离去在她的学生中引起了多么大的反响!那一字字,一句句,一行行发自肺腑,饱含深情的文字,充分表达了学生们对老师的悼念之情,这正是当年妈妈所说"我爱我的学生,我的学生也爱我"的真切体现。我们在此向大家表示诚挚的谢意!谢谢大家为我们的母亲所做的一切。
通过此事,我们实实在在地看到大家心中涌动和释放着的善意及爱心。三字经起首便是"人之初,性本善"。的确,人在出生时并没有携带偏见与仇恨的。但在生命历程中,善与爱却往往被世俗杂务所掩盖,为利益博弈而不顾,甚至因政治斗争而蒙蔽。但是我们相信,在大多数人的心中,善与爱依然还是存在的,只需要一个合适的触点,善意就会从人的心底似涓涓细流般淌出,最后汇成爱的海洋。
母亲已经永远离开了大家,而我们这些不再年轻的晚辈也已经到了"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的阶段,但仍要直面人生,度过剩余的岁月。在此衷心希望大家各自保重!再一次谢谢大家!
(引自刘晓雯同名美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