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至“茶壶”:浅谈中国茶具的演变史

壶,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器物之一,有茶壶、水壶、酒壶等等。如果有人问,“壶”是什么样子的呢?大概绝大多数人心中的答案和汉语字典上对“壶”字的解释差不多吧:“壶,陶瓷或金属等制成的容器,有嘴,有把儿或提梁,用来盛液体,从嘴里往外。”

其实,类似字典上的那种解释,只是明代以来的通俗概念。古器物中被命名为“壶”的千姿百态,有嘴或有把儿的只是较晚的一小部分,也未必都用来盛液体。

古代裴李岗文化红陶双耳壶 上海博物馆藏

壶,古代也作“康瓠[hù]”(《尔雅·释器》),只是一种罐状盛器,其形状没有太大限制。陶制的壶在各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大量出现了,《简明陶瓷词典》将这类壶的特征概括为:“小口长颈,圆腹或扁腹,平底、假圈足(饼形底,外表看似圈足,实际是平底)、圈足或附三足”(如此的“壶”其实现代还有,比如从前很常见的军用水壶)。

这时的壶,形态很丰富,有很多仿生的造型与装饰,如果去博物馆,很容易能见到这样的壶。有的也带把手,但是像我们现在通常意义上的那种一侧安把手,另一侧附有“流”(就是俗称的“嘴”),严格上应该叫做“执壶”的造型则极为罕见,据传只在江苏吴江九里湖出土过一次,距今四千年。那时壶的用处大致是细颈的盛液体,粗颈的盛粮食之类,有的还用作卫生用具(现在还有“便壶”、“夜壶”的词汇)。

瓷器的普遍使用是东汉末期以后的事,三国两晋时出现了青瓷制作高峰,壶的造型也趋向统一。

比较多见的一个是盘口壶,它的口部展开,极像一个盘子,下面连着细长的颈和圆球形或扁球形的腹(如果除去口部,就更像瓶子),没有把,但在肩部常有“系”(环形、桥形的附加物,供穿绳提携用)。

另一个是唾壶,造型与盘口壶略接近,只是颈很短,口很大如漏斗,也有的用盘口,没有系,作用相当于现在的痰盂。

黑釉鸡首瓷壶 东晋 国家博物馆藏

三国两晋的青瓷多动物造型装饰,如蛙形的水盂、瓷塑的羊(用途不明,也许与“羊者,祥也”的观念有关)、狮子或辟邪(想象的猛兽)形的虎子(就是便壶)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鸡首壶。

最初的鸡首壶是在盘口壶的一侧肩部塑一个尖嘴无颈的实心鸡头,相对的另一侧从肩部到盘口塑鸡尾。鸡头纯粹是装饰,而鸡尾可当把手用。大约在东晋时,鸡嘴改作圆形,中空成管状,从而成为具有实际倾倒作用的“流”。鸡首壶后来持续发展,越做越生动优美,一直流行到唐中期,才衰微下去。

“鸡首壶”并不是古代的称呼(古作“罂”),而是现代依据器形命的名,但它已具备了现代茶壶的基本形状,可以看作是茶壶的祖先。

唐中期以后,取代鸡首壶的是注子。由盘口变成了撇口,颈变得粗短,器身变高呈圆筒状,鸡头被简化为短小的管状流,流和把依旧安在肩部两侧,有的保留了系,平底沙胎(后来也发展出了圈足),整个器形显得稳重端庄。

唐代湖南长沙窑的注子最为有名,有一个题有“题诗安瓶上,将与买人看”,可见当时称之为“瓶”。因为是用来盛沸水,所以注子也叫“汤瓶”(说到饮茶,还是这个名字合适)。又有一个长沙窑的注子自铭“卞家小口天下有名”,故又名“小口”。注子还有个别称叫“偏提”,大约是源自把手安于一侧,提法与穿绳于系时不同之故。

汤瓶已经可以被列入茶具,这与晚唐时新兴的饮茶方式――“点茶”有关。先将茶末置于茶盏内,以汤瓶煮水或盛沸水,先少量注入盏内,把茶末调成膏状,再持汤瓶向盏中冲注适量沸水而成饮用的茶(前番进北京,见八宝杏仁茶等茶汤之冲饮法,似与之类似)。向茶盏中冲注的动作就称为“点”。点茶特别讲究“点”的技巧,强调水流要顺畅,水量要适度,落水要准确。

抹茶点饮法延续至宋代最为鼎盛,后被东瀛学去,发展为日本茶道的主流。

日本镰仓末期至南北朝初期成书的《吃茶往来》(作者一般被认为是比睿山的学僧玄慧)中描写“唐式茶会”(“唐”在这里是指中国,并不指朝代名)中的点茶仪式时道:“亭主(召开茶会的主人)之息男献茶果,梅桃之若冠通建盏,左提汤瓶,右曳茶筅,从上位至末座,献茶次第不杂乱。”(原文)这里也提到了汤瓶。

汤瓶继承了鸡首壶流短小而置于肩部的特点,所以口往往高于流,造成器内无法灌满,倾倒也不很便利。因而自唐至宋,汤瓶的流和把始终向着细长的方向发展,宋代时流口已基本与瓶口平齐,并且流的安放点逐渐下移。

清 陈鸿寿 紫砂壶

至元代,流和把从肩部一直移到了腹部,流变成了细长外撇的管子,以致流与肩之间往往连以S形的饰物,用来加固防断裂。至此,汤瓶改了个名字叫“执壶”,现在通常意义上的“壶”这才定了型。

执壶中有不少是酒壶或水壶,壶身多高而细长呈瓶形。真正的“茶壶”的出现还是明代以后的事。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茶,改贡叶茶,从而确立了叶茶泡饮法的主导地位。叶茶取代抹茶带动了茶具在各方面的变化,也使直接用瓷壶或紫砂壶泡茶叶饮用成为时尚。

“茶壶”的说法也就出现于此时。茶壶的使用弥补了盏茶易凉、易落尘的不足。形制基本上沿用元代,但立足于专门泡茶的角度也作了一些改进。比如明人冯可宾《茶笺》中道:“茶壶窑器为上,锡次之。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阁。”

明代的茶壶虽然源自唐宋的汤瓶,也都是茶具,但因饮茶法的改变,功用完全不同。茶壶用于泡茶,汤瓶则用来煮或盛沸水以供点茶,类似于现在的开水壶。在叶茶泡饮法流行以后,如此单纯用来煮水的器物一般不再作为专门的茶具看待。

(0)

相关推荐

  • 【图文荟萃】宋代(唐代)瓷制饮食器,瓷釉色彩及装饰运用

    瓷釉,是覆盖在瓷胚表面的一种玻璃胎薄层,其本身也就是一种瓷器表面的装饰,在一定程度上对瓷器的美观起到很大的作用.瓷釉不同于其它的装饰方法,它不是简单地用颜料涂抹上色,用刻.划.堆.贴等手法对瓷胎进行美 ...

  • 唐代茶文化的兴起推动中国成为瓷器大国

    唐代,饮茶之风大盛,文人雅士对饮茶之法加以规范和升华,以陆羽<茶经>为代表的茶文化兴起.所谓"名茶必曰唐",正是茶文化在唐代大盛的写照.同时,唐代瓷器烧造技术和工艺手法 ...

  • 茶盘怎么清洗?

    [清洗新茶具]: 1.每次喝完茶后,记得把茶叶倒掉,彻底将壶身内外洗净.注意使用新茶壶时要把壶身上的蜡.油.污.茶垢等清除干净. 2.如发现茶具有茶垢,可以挤少量的牙膏在茶具上面,用手或是棉花棒把牙膏 ...

  • 每天喝茶聊天,茶具的保养知识,你知道吗?

    一句老话说的好,"玉不琢不成器,壶不养不出神".这当中不仅仅是只有茶壶需要保养,实际茶具也是都需要保养的,经常保养可以使茶具使用时间较长点. 保养之前,我们需要把茶具先擦洗干净,如 ...

  •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历史及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在中国汉族建筑中,古典园林是独树一帜有重大成就的建筑.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其造园手 ...

  • 浅谈中国历代陶瓷上的精美纹饰

    瓷器上的纹饰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明.清官窑瓷器纹样较之民窑的严谨工整.它们都以物言志,画必有意,表达着皇族对世界的理解,寄托着他们对生活的企盼,同时也是他们宣传封建意识的工具.在明.清 ...

  • 浅谈中国古文字(仙儿姐姐)

    中国的根文化,叫古文字. 在1959年的时候,我们的郭沫若先生把这个甲骨文的前半身叫做我们的那个字卦.提供给毛主席,毛主席说这个话不好听,应该取个什么名字?于是我们的郭沫若先生就把这个名字改成了叫古文 ...

  • “死者为大,入土为安”----浅谈中国的丧葬制度和礼仪

    "丧"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指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包括埋葬制度和居丧制度,居丧制度还可分为丧礼制度和丧服制度.无论是埋葬制度还是丧礼制度.丧 ...

  • 舌尖上的兔子经理之浅谈中国饮食礼仪中的形式美、伦理美、人情美

    很多人搞不明白,兔子经理那么大的实力,为什么开的都是小店,而且大多数都"隐藏"在并不繁华的地段,奇怪的是,生意却出奇的好,四面八方的人驱车打的开着导航往他们那里跑--其实,这里面并 ...

  • 浅谈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 浅谈中国古典舞与西方古典芭蕾舞之比较(全文)

    中国古典舞与西方古典芭蕾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舞蹈形式,它们独具的特点.独具的魅力源于中西方历史文化和思想道德观念的差异.既然二者在字面上都被冠以"古典"二字.那么什么是"古 ...

  • 浅谈中国“线”的美学

    线条是绘画中最基础表达方式,他用朴素的形态述说出画面所想表达的含义,他是感官艺术的主要组成单位,在远古时期最早的绘画就是以简单的线条勾勒出瑰丽的画卷. 一.初始的中国"线" 在中国 ...

  • 中国风水文化的历史 浅谈中国的风水文化

    2021-04-18 01:30:36  来源:  作者:admin 新一代新西兰人文经济学家也对中国风水下了一个定义,他说中国风水是寻找建筑物之间的协同,这种协同不能说是科学的,也不能说迷信的,因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