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一墓——茂陵博物馆(高清图片 博物馆标准参照物资料库必备 欢迎分享、关注)
遗址名称:茂陵
遗址时代:西汉时期
发掘单位: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地理位置:陕西省咸阳兴平市东北
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兴平市东北。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
茂陵于建元二年(前139年)至后元二年(前087年)间建成,历时53年。陪葬墓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
关中腹地、泾渭之交的咸阳原,是西汉皇陵的主要集结地。西汉王朝,凡214年,历经11位皇帝,建陵11座,有9座位于咸阳原上,其中最为显贵的有五陵,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和昭帝平陵。这五陵当时均建有陵邑管理,故将其称为“五陵原”。古诗中有“五陵年少争缠头”,“五陵裘马自轻肥”的记述。
茂陵东西为横亘百里的“五陵原”。西距兴平市12公里,东距咸阳市15公里。其北面远依九嵕山,南面遥屏终南山。传说汉武帝刘彻在一次打猎的过程中,因在茂乡附近发现了一只麒麟状的动物和一棵长生果树,认定茂乡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下诏将此地圈禁起来,开始营造陵墓。此地原属汉时槐里县之茂乡,故称“茂陵”。
茂陵总体地理风貌,为黄土高原中的渭河平原黄土地貌,南北参差不齐,错落有致。自然植被良好,具有地域特色。该地带属地热水富裕层。
了解茂陵最好的方式是参观茂陵博物馆,更集中而容易研究。茂陵博物馆位于陕西省咸阳与兴平之间的五陵塬上,距西安约40公里,是一座以汉武帝茂陵、霍去病墓及大型石刻群而蜚声海内外的西汉断代史博物馆。现有文物陈列室2座,汉武帝故事造像艺术展一座,石刻廊房6座。总占地面积121486平方米术之瑰宝。以气魄恢宏、风格豪迈闻名遐尔。
陵墓格局
茂陵形制,是汉兴厚葬的典型。
茂陵建制复原示意图
一是梓宫。茂陵的梓宫,是五棺二椁,五层棺木,是放在墓穴后部椁室正中的棺床上。墓室后半部是一椁室,它有两层,内层以扁平立木叠成“冂”形,南面是缺口;外层是黄肠题凑。其五棺所用木料,是楸、檫和楠木,三种木料,质地坚细,均耐潮湿,防腐朽性强。
二是黄肠题凑。所谓“黄肠题凑”,“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据史籍载:天子死后,所作黄肠题凑,表面打磨光滑,颇费人工,要由长90厘米,高宽各10厘米的黄肠木15880根堆叠而成。
三是便房。梓宫的四周,设有四道羡门,设有便房。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简单地说,便房是模仿活人居住和宴飨之所,将其生前认为最珍贵的物品与死者一起殉葬于墓中,以便在幽冥中享用。
四是地宫。茂陵这座“金字塔”在高大的夯土封冢之下,是它的核心建筑——地宫,成为“方中”。张汤调任茂陵尉,他亲自抓的一项具体工程就是“方中”建设。方中内部丰富多彩。
主陵形制
茂陵高46.5米,顶端东西长39.25米,南北宽40.60米。
底边长:东边243米,西边238米,南边239米,北边234米。据《关中记》载:“汉诸陵皆高12丈,方120步,惟茂陵高14丈,方140步。”
上述与今测量数字基本相符。总占地面积计为56878.25平方米,封土体积848592.92立方米。陵园四周呈方形,平顶,上小下大,形如覆斗,显得庄严稳重。
陪葬墓群
茂陵陪葬墓和其他汉陵的陪葬墓的奇异之处在于都有“象征”的说法和意义,例如卫青墓、霍去病墓、李夫人墓等。
霍去病墓
“为冢象祁连山”。元狩六年(前117年),
霍去病墓
24岁的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去世,谥号景桓侯。汉武帝对霍去病的死非常悲伤,他调来玄甲军,列成阵沿长安一直排到茂陵霍去病墓地。其冢象“祁连山”,以表彰他的不朽功勋。霍去病墓底部南北长101.50米,东西宽73米。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占地面积5841.33平方米,封土体积62961.24立方米。墓冢上下,墓地周围,乱石嶙峋,苍松翠柏,荫蔽墓身,一派山林幽深景象。墓南、北面东西两角,各有回栏曲径,通向墓顶,成为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
卫青墓
“为冢象庐山(阴山)”。卫青是霍去病的舅舅。
卫青墓
为汉武时大司马大将军,七击匈奴,在阴山脚下驰骋,收复了河套地区,立下汗马功劳。卫青虽然战功显赫,权倾朝野,但从不结党。他对士卒体恤较多,能与将士同甘苦。元封五年(前106年),卫青去世,谥号烈侯,陪葬茂陵,紧邻外甥霍去病墓“为冢象庐山(阴山)”。
卫青墓底部东边边长113.5米,南边边长90米,北边边长67.6米,西边边长62米,高24.72米,占地面积8064.55平方米,体积94412立方米。西北角凹进一部分,而西南角凸出一部分,遥望如一小山,南面坡陡,北面坡长缓,中腰有平台。
李夫人墓
史称英陵。皇后卫子夫因巫蛊之祸无法入葬茂陵,汉昭帝之母钩弋也获罪下葬甘泉宫,汉武帝去世后,大将军大司马长平侯霍光追封了李夫人为皇后。汉书载李夫人以皇后之礼下葬。
李夫人墓
墓冢高大,状如磨盘,上小下大,中间有一道环线,俗称磨子陵。陵墓外形腰部有一环周两层台阶,当地人称其为“磨子陵”,亦名“英陵”。
经实测,该墓封土底部东长127米,西长127.7米,南宽108.3米,北宽102.5米,高23.99米。方形,上小底大,封土体积为15万立方米,占地面积13495.60平方米。在距墓顶13米处内收成台,台东西两边各宽3.5米,南北两边各宽4.5米。在陪葬墓中李夫人陵墓最大。《磨子陵的传说》是一个向善而动人的民间故事。李夫人美丽到“倾城倾国”,但她红颜薄命,早逝。汉武帝为其作长赋《伤悼李夫人赋》:“呜呼哀哉,想魂灵兮!”
文物遗存
茂陵的地宫内充满了大量的稀世珍宝。《汉书·贡禹传》云:“武帝弃天下,霍光专事,妄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新唐书·虞世南传》也载道:“武帝历年长久,比葬,陵中不复容物。”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因为汉武帝在位年久,又处在经济繁荣的鼎盛时期,所以随葬品很多,除190多种随葬品外,连活的牛马、虎豹、鱼鳖、飞禽等,也一并从葬。另据记载,康渠国国王赠送汉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汉武帝生前阅读的30卷杂经,盛已金箱,一并埋入陵内。
茂陵南边有石碑二通,标志一通。碑一,上题铭:中为“汉孝武帝茂陵”。上款为“赐进士及第兵部侍郎陕西巡抚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五级毕沅敬书”。下款为:“大清乾隆岁次丙申孟秋,知兴平县事顾声雷立石”。
马踏匈奴
茂陵的群雕兽像、人兽相博的艺术造型,是汉武帝留在茂陵的十分珍贵的重大文化遗产,空前启后的“国之瑰宝”,是两千多年前汉文化遗产,是中国大型雕刻的鼻祖,是中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体积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具有艺术价值的大型石刻群,在十四件造像巨雕作品中有十二件被国家文物局鉴定为“国宝”。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开渠,著名作家贾平凹以及前辈文史大师郭沫若等,都曾对其有“叹为观止”的赞赏。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这批巨雕中的“马踏匈奴”、“跃马”、“起马”,最受历代学者和游人的推崇,并认为这些“马”的作品,可能出自汉武帝的授意。汉武帝痴爱宝马,天下闻名。在中国历史上,为能得到宝马、良驹而出诗作的皇帝,汉武帝是第一人。
鎏金铜马
1981年5月在平阳公主墓南,西吴乡窦马村农民在平整土地时发现这件文物。高62厘米,长76厘米,通体铜铸鎏金,昂首,翘尾,四腿直立,体态矫健。头部造型甚为生动,粉鼻亮眼,两耳竖立。史书记载其为“金马”,系以西汉时大宛国的汗血马为原型而精制的工艺品。这件国宝,现收藏在茂陵博物馆。
鎏金鋈银铜竹节熏炉
1981年5月1日下午,兴平县西吴乡窦马村群众在茂陵三号无名冢南60米处平整土地时,发现汉从葬坑一座,茂陵博物馆对该从葬坑进行发掘清理,共发掘出文物236件,其中有国宝级文物两件(鎏金铜马、鎏金银高擎竹节熏炉),一级文物37件。
高58厘米,底径13.3厘米,口径9厘米,盖高6 厘米。炉盖口外侧刻铭文一周35字:“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炉一具,并重十斤十二两,四年内宫造,五年十月输,第初三”。底座圈足外侧刻铭文一周33字:“内者未央尚卧,黄金涂竹节熏炉一具,并重十一斤,四年寺工造,五年十月输,第初四”。
错金银铜犀尊
重13.3公斤,高34.1厘米,长58.1厘米,宽20.4厘米。
1963年1月11日,兴平县窦马村村民赵振秀在村北土壕取土时,发现西汉珍贵文物错金银铜犀尊,积极交献国家。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宝文物,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神纹玉铺首
四神纹玉铺首于1975年在茂陵东侧发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汉代蓝田玉雕中最精美的一件,现收藏在茂陵博物馆。
横宽36.5厘米,灰绿色,下有凸钮,四角略弧圆,分别碾琢其时流行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像。器物下方以环钮为鼻梁,上连粗眉和暴起双眼,形成大兽面,下缘则以8条竖纹勾勒出宽大的排牙。图案化的形象庄严凝重,工艺精美,线条运用刚柔相济。
鎏金银铜漆耳杯
1981年5月茂陵一号无名冢南出土,整体分为座、杯上下两部分,座为盘足,柿蒂状支架,承托耳杯。酒杯平面呈椭圆形,圆形底,两侧附耳,纹饰华美,漆工与鎏金皆非常精湛,是研究西汉工艺美术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鎏金虎镇
汉墓出土的虎镇呈仰首团卧状,为镇墓辟邪之物。其质有铜、石两种,铜铸又有鎏金、错金,出土时均四件为一套。
铜漏壶
圆筒形,高32.8厘米,径10.6厘米,是中国古代的计时器。盖上有托时辰标尺的支架,且有条形孔可穿插浮标。壶底部有一滴水的短流,随着壶底漏嘴的滴水,造成浮标均衡的水平下降,以此来标示时辰,为研究西汉计时科学之重要实物资料。
石刻
茂陵最为吸引人的,还是它的石刻。霍去病墓前共有16件石刻,除了前面介绍的“马踏匈奴”和“跃马”两件国宝外,在霍去病墓东西两侧的石刻廊内,还陈列着不少石刻精品,这些石刻题材多样,雕刻手法十分简练,造型雄健遒劲,古拙粗犷,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大型圆雕工艺品,也是汉代石雕艺术的杰出代表,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伏虎
长2米,宽0.84米,作品刻划出猛虎机警凶猛、随机捕获猎物的形象,全身刻有条纹,显示了皮毛的丰满、轻柔和斑斓,尾粗有力,卷曲在背上,更增添了其咄咄逼人的威猛气势。
卧马
高1.14米,长2.60米。作品显然是一匹转战千里的战马,久经沙场的精骑。马那修剪得整齐的短鬃,短而尖的双耳,以及惊觉的神态,流露出作者的寓意。马头上仰,似乎在谛听远方传来的声音,注视着前方的动静。右前蹄略微抬起,左前蹄紧扣住地面,后腿正在用力,这是从卧转入起身时一瞬间的动作。静中有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蟾
高0.7米,长1.545米,宽1.07米,体形似蛙而口中有齿,头部简练概括,鼻孔异常富有深度感,口裂自然,嘴下两条线纹尤能表现皮层的质感,后半部由大块棱面来显示后肢,具有非同凡响的高度概括性,从侧面看去,不仅轮廓象蟾,而且姿态盎然,有欲跃入水前的动态。
蛙
高0.55米,长2.85米,宽2.15米。乍看起来好像是一方磬石,当你留心细看,才能发现它的妙处。这件匠心独运的艺术品,全身加工的痕迹很少,尤如天然原石。唯对蛙的特征部位,利用石块的平面轮廓,作了精雕细刻:一对鼓得圆圆的眼睛,张着小小的嘴巴。磬石的底色似乎是蛙的天然保护色。“荷塘清且浅,处处听蛙鸣”的夏日景象,通过石刻的联想,就会浮泛在眼前。其意境含蓄幽雅,表现得极为巧妙。
两块石鱼
这块石鱼长1.10米,宽0.41米,高0.7米,石刻背上平阶部分,疑曾作“座子”用。
石鱼则高0.70米,长1.1米,宽0.445米,利用原石尖端刻出鱼头,并大致刻出尾、鳍等部分,其用途与上一块相似。
其他石雕:
文化价值
茂陵有七个之最:一是修造工期最长,历时53年;二是规模最大,已经探明的从葬坑就达400多处;三是随葬品最多,武帝去世下葬时,陵墓中的葬品已经塞不进去。即史书所云“不复容物”;四是耗资最巨,修陵费用占武帝时期每年税赋的三分之一;五是茂陵城邑最为繁华;六是陵区最为广阔,数十座陪葬墓大多都各具特色;七是茂陵本体最为高大,在西汉11座皇帝陵中独树一帜。正如著名文史学家武伯纶先生趣言:茂陵绝对是一座“违章超限”建筑。
自汉唐以来,政要学士,文人墨客等在茂陵留下了众多的诗文墨迹、楹联匾额,衍生了光彩夺目的“茂陵文化”。例如:“茂陵烟雨埋冠剑,石马无声蔓草寒”(唐·薛逢)、“汉家天马出蒲梢……茂陵松柏雨萧萧”(唐·李商隐)、“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唐·李贺)、“英雄从来只数君,荒坟犹自上侵云”(清·徐开熙)、“茂陵何崔峻,巍巍一望中”(费尚彬)等等。
旅游信息
门票:旺季:80元;淡季:40元
时间:旺季7:00—19:00,淡季8:00—18:00
交通:在西安城西客运站乘坐去兴平的长途巴士到终点站兴平第一客运站下车,票价16.00元,第一客运站即是11路(兴平——定周)公交车的起始站,票价4元,直接可到博物馆门口或坐当地私营的出租车,博物馆门票80.00元,学生证可以半价。
咸阳可以在七厂十字乘坐4路(咸阳—兴平)公交,到符家桥路口下车,转乘上述11路公交即可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