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峁上听故事

天寒岁暮的时节,我早已习惯了闭门幽居、烤火读书的生活。若不是听王晓副校长说起退休老教师的精彩故事,我真没想过今天会专程去黄家峁上走一趟。

“黄家峁上好读书”的名言我早有耳闻,但恩高学子读书于此的景象我却没有机会目见。从龙凤镇新校区前往黄家峁老校区的路上,我一直在遥想当年盛况。当年,必定有一批优秀教师活跃在恩高讲台,他们乐于教书、潜心教研、不慕荣利,他们用自己的教育激情引导了恩高的读书氛围。想着想着,我的内心无比激动,于是在爬坡登高的途中问了同行的张世平老师一个问题,“如何才能长期保持当下教育激情?”

坐在车里的张老师一边谨慎驾驶,一边结合自己的经历认真答复说,“一要热爱教师职业,二要保持专业兴趣,三要有学生、学校以及社会各界的认可。”我感觉他似乎早就思考过这个问题,不然怎么会立即回答得如此有条理呢?或者说他自己一直就是这么做的吧。张老师曾经是我班的科任教师,我知道他主张教学相长,每次下课后都会主动留在教室为学生答疑解惑,以致于最后一个去食堂吃饭的人总是他。黄家峁上的教师形象如何?我已经略知一二了,因为张老师正是从黄家峁来。

一番对话之后,我们进入了密林深处的黄家峁。恩高校址虽然已于2011年整体搬迁到了龙凤镇的太阳坡上,但是90来位退休老教师依然留守于此,所以黄家峁上并不寂寞,尤其是正在举办老年运动会的今天,这里就更加热闹了。在广阔的足球场上,我看见老教师们有的在进行手榴弹掷准比赛,有的在进行托乒乓球比赛,有的在悠闲踱步,有的在围观喝彩······在这些精神矍铄的老年人中,我还有幸遇到了仰慕已久的刘文章老师。

今年92岁的刘文章是恩施高中退休语文高级教师。1949年至1989年在恩施高中长期从事语文、历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担任教研组长多年。今日机会难得,在与刘老师一分钟的紧紧握手之后我就问了他一个问题,“恩高以前的教研工作如何开展?”站立在凛冽寒风中的刘老师面带笑容,显示出很乐意为好学的年轻人口述校史的样子。

具体回答我的问题时,他先从总体上概括说,“要求严格。”随后,又从备课、公开课等几个方面作了具体阐述。据刘老师介绍,老恩高对新教师的培养也是像如今一样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进行,但是具体要求似乎更加严格。一是新教师的备课笔记必须经过自己的辅导老师审阅,签字同意后方可试讲,二是师徒必须互相听课,辅导老师听课后要对新教师讲评优点以示鼓励,还要指出改正办法以便帮助提高。说到当年公开课的情形,刘文章老师还深深记得,几乎全州的县市一中甚至湖南省的龙山一中都会派教师来听课,这对主讲老师的要求自然也就很高了。所以,老师们经常学习讨论,教学兴趣高,教研氛围好。

除了在恩施高中担任多年教研组长之外,刘文章老师还曾暂离恩施高中,担任过五年的来凤一中校长。我记得,纪念恩施高中建校70周年回忆录《我们在黄家峁上》这本书的第二篇文章就是刘老师的大作——长达10页的《回味和铭记》。这篇文章虽然很长,但是仅在作者简介文字中提及他“1950年至1955年任来凤一中校长”,至于他担任校长的具体详情却没有相关叙述。作为一个来凤人,我因此提问,“您担任来凤一中校长期间主要做了什么事?”他想了想说,“主要是恢复学校”。

1949年11月9日,来凤解放,12月,县人民政府采取“维持现状,立即开学”的办法,组织师生复课。1950年3月,25岁的刘文章赶赴来凤担任校长。虽有校长,但学校没有学生,虽有教师,但学校缺乏粮食。直面刘文章提出的这两大困难,县长竹魁一方面指示他动员教师上门找学生,一方面亲自采用“社会互济”的办法动员工商业者捐粮捐油捐黄豆。“有了黄豆就可以吃合渣了嘛!”说起当时的困难,刘文章的话语间始终流露出一种可贵的乐观精神。有了县长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刘文章的校长工作也大有进展,至秋季开学,学校就有了100多名学生前来上课。

刘文章先生年届九旬谈教育,滔滔不绝,后生小子黄家峁上听故事,如痴如醉。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半个小时,老恩高操场上只剩下我们两个人了,这时我才意识到天气寒冷恐对老人家身体不利,只好劝刘老师早点回家休息,我则带着满满感动告别了美丽的黄家峁。(2016年12月2日记)


了解更多黄家峁上的故事,请点击校友黄晶晶文章:

黄家峁|永远的伊甸园

收心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