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克萨哈之死只因鳌拜?持续数十年的“黄白之争”才是真正的推手
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十七,也就是康熙皇帝正式亲政后的第十天,康熙朝初年四位辅政大臣之一的鳌拜,罗列了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的“二十四大罪状”,并且以极其蛮横的手段逼迫康熙皇帝下旨将苏克萨哈全家处死,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鳌拜擅杀苏克萨哈事件”。
“苏克萨哈之死”,看似是辅政大臣之间内部权力争夺背景下所引发的“政治惨案”,但是其背后激烈的矛盾冲突与政治利益的争夺,远非只将此定义为这二人之间的争权夺势这般简单。因为这不仅仅是十六年前“清算多尔衮集团”时所遗留下来的一系列政治问题的延续,同时也是自皇太极登基后金大汗伊始,持续了四十余年的两黄旗与两白旗之间的尖锐矛盾的又一次集中爆发。
(图片来源于网络)
持续四十年的“黄白之争”,造就了苏克萨哈与其他三位辅政大臣之间的根深蒂固的矛盾。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经由“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度的推选,皇太极登上了汗位,正式成为了后金政权的最高统治者。
而登基后的皇太极,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首先采取的措施就是实施“黄白对调”。
努尔哈赤时期,八旗势力分布的情况是:正黄旗(45牛录)、镶黄旗(20牛录),由努尔哈赤亲自统领;正红旗(25牛录)、镶红旗(26牛录),由代善及其长子岳托统领;镶蓝旗(33牛录),由阿敏统领;正蓝旗(21牛录),由莽古尔泰统领;正白旗(25牛录),由皇太极统领;镶白旗(15牛录),由褚英长子、努尔哈赤之孙杜度统领。
而努尔哈赤在其晚年的时候,又对其统领的两黄旗做了新的调整和划分,他让大妃阿巴亥所生的三个儿子即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每人统领15个牛录,剩余的20个牛录自己统帅做了亲军。与此同时,他还明确指出阿济格是镶黄旗旗主,多铎是正黄旗旗主,并且自己死后将20个牛录的亲军全部交给多铎统领。与此同时,皇太极也夺下了镶白旗,让自己的长子豪格统领。
所以在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登基之初的时候,皇太极手中掌握的是正白旗和镶白旗,多尔衮三兄弟这面则是多铎掌管正黄旗,阿济格与多尔衮共领镶黄旗。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八旗如此分布对于皇太极来说是非常的不利的。
一来,按照努尔哈赤时期制定的八旗拱卫与驻扎次序,两白旗分别排在了左右翼之末,尽管当时没有明确的指出八旗的排名顺序,但是这样的座次位置却也暗指了两白旗末尾的地位,这必然是皇太极所不想看到的。
二来,满洲人以黄色为尊,身居汗位却不能坐享“黄色”,无疑是对皇太极身份与地位的一种怀疑与贬斥。
于是,皇太极下令,在保持两黄旗与两白旗统领牛录数量不变的情况下,改换旗帜与服装颜色,皇太极也由此开始统领正黄旗与镶黄旗,并且将其确立为左右翼之首的位置;而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统领的两旗则正式从两黄旗换成为了两白旗,位列右翼之中。
也正是这次“黄白互换”事件,使得在两黄旗与两白旗之间由此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此之后,皇太极为了加强自己的专制统治,对于两白旗也进行积极的打压。
他先是找借口罢免了阿济格的镶白旗旗主之位,改由多尔衮担任。又因为多铎统领的正白旗是所有八旗之中,势力最为强大的一旗,于是他又不断限制正白旗的发展,之后还将两白旗进行了重组,该让多尔衮统领正白旗,多铎统领镶白旗。与此同时,皇太极也是找寻一切机会,进一步的打压多尔衮兄弟,特别是将阿济格和多铎的亲王爵位降为了郡王。而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吞并正蓝旗,并且正式确立了镶黄旗、正黄旗和正蓝旗的“上三旗”位置,由此也从地位上对于包括两白旗在内的其他“下五旗”进行压制。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伴随着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去世,顺治皇帝登基,多尔衮出任摄政王并成为大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两黄旗与两白旗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这一时期,多尔衮大肆重用两白旗的官员和将领,朝中关键性的重要职位基本都为两白旗所垄断。这其中就包括了苏克萨哈,当时他是多尔衮的绝对亲信,深受多尔衮的信任与器重。
与此同时,由于多尔衮在与豪格争夺皇位期间,两黄旗的高级官员和将领给多尔衮造成了巨大的困扰与阻力,所以掌权后的多尔衮随即开始对于两黄旗进行极力打压。
一来,他对两黄旗内部进行了分化和瓦解。
他以威逼利诱的手段使得包括何洛会、谭泰、冷僧机等人选择了投靠自己。
二来,对于誓不屈服于自己的索尼、鳌拜、图尔格、图赖等人,多尔衮予以了残酷的迫害。
索尼被直接降职发配到了盛京看守皇陵,而鳌拜更是先后三次被多尔衮惩治,不仅爵位尽废,职务一撸到底,甚至还险些丢掉了性命。
三来,多尔衮极力抬高两白旗的地位,加强对于皇权的控制。
他不仅将原本属于“上三旗”的正蓝旗降入了“下五旗”,将自己统领的正白旗置于“上三旗”之列,将按照八旗传统分配给两黄旗的京畿附近的土地,全部分给了两白旗,反而将两黄旗的部众全部安排在了“左右翼之末”的位置,不仅远离京城,更是在有意的在降低两黄旗固有的地位。
(图片来源于网络)
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去世后,顺治皇帝夺下多尔衮统领的正白旗,改由皇帝本人直接统领,并依然将其置于“上三旗”之列。
然而,尽管看似此时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三者的利益应该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此前几十年的矛盾累积,加上多尔衮专政时期“黄白冲突”的持续升级,使得在两黄旗与两白旗之间,这份根深蒂固的矛盾已然是无法调和,而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康熙朝初年的政治格局。
(图片来源于网络)
苏克萨哈被排挤和打压,实际上也是历史的必然。
顺治十八年(1661年),弥留之际的顺治皇帝安排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其中索尼为首辅大臣。
然而对于这样的安排,鳌拜是极为不满的。
在鳌拜看来,他此前立下战功无数,并且是被皇太极所认可的“满洲第一巴图鲁”,论军功就连首辅索尼都是望尘莫及的,所以即便是论资排辈,他也应该排在索尼之后,位列四位辅政大臣的第二位。然而顺治皇帝却将其排在了最后一位,这必然让鳌拜产生了极度的心里不平衡。
再退一步讲,遏必隆作为努尔哈赤时期“开国五大臣”之一的额亦都的儿子,再加上其生母为努尔哈赤的女儿穆库什公主,如此高贵的出身使其排在鳌拜之前,对于此鳌拜可以接受。
但是对于将自己至于苏克萨哈之后,鳌拜必然是彻底无法接受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实际上,不仅仅是鳌拜,朝中绝大多数的官员对于苏克萨哈都是采取了非常排斥的态度,而这与苏克萨哈此前的经历密不可分。
前文中也说到了,苏克萨哈是多尔衮重要心腹大臣,得到了多尔衮的培养和重用,身居高位,然而在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皇帝清算多尔衮的过程中,苏克萨哈主动投靠了郑亲王济尔哈朗,并且是第一个站出来揭发多尔衮有“不臣之心”。
“苏克萨哈隶睿亲王多尔衮属下,王薨,苏克萨哈与王府护卫詹岱等讦王谋移驻永平诸逆状,及殡敛服色违制,王坐是追黜。”
与此同时,大量多尔衮的旧部与亲信,也因为苏克萨哈的检举与揭发而被惩治。
可以说顺治皇帝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彻底清算并铲除“多尔衮集团”的势力,苏克萨哈功不可没。也正是因为如此的“功绩”,苏克萨哈为顺治皇帝所信任并器重,其不仅在顺治朝时期继续担任朝中要职,更是在顺治皇帝去世后被任命为辅政大臣,委以了“托孤”重任。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尽管包括索尼、鳌拜、遏必隆等人,皆从“清算多尔衮”的过程中获益,重新崛起于朝堂之上,但是他们以及朝中绝大多数存有“正义感”的官员对于苏克萨哈这种“卖主求荣”的行为,是极为鄙视的,特别是索尼,是自始至终,都是非常看不起苏克萨哈。
当然,鳌拜也是抱有同样的心态,尽管后来在皇室的干预与主持下,鳌拜与苏克萨哈结下了姻亲关系,但是丝毫不能改变两人之间的根深蒂固的矛盾。这其中有鳌拜与苏克萨哈本人的矛盾,也有两黄旗与两白旗之间的矛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这一时期鳌拜在与苏克萨哈争端的背后,实际上还有两个重要的“支持者”,这便是索尼与遏必隆。
出身于正黄旗的索尼与出身于镶黄旗的鳌拜,因为两黄旗历来密不可分的传统,本质利益上是一致的,所以年老多病、常年告假的索尼自然会选择鳌拜所谓其在朝堂上的利益“代言人”,进而在此后鳌拜所制定的一系列举措之中,选择支持鳌拜。遏必隆那就更不用多说了,他与鳌拜都是出身于镶黄旗,再加上其本人有勇无谋,一直以来都是依附于鳌拜,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鳌拜的“同党”。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朝堂上的政治格局从“四大臣辅政”逐渐发展成为了“鳌拜专政”,而在对待苏克萨哈的问题上,三人更是结为了政治利益的“共同体”。
(图片来源于网络)
鳌拜专权日盛,苏克萨哈之死已经是不可避免。
康熙五年(1666年)的“圈换旗地之争”,鳌拜与苏克萨哈展开了一次激烈的正面对抗。
关于“圈换旗地之争”的背景,前文中已经做了介绍,实际上这也是“多尔衮专政”的产物。而此时的鳌拜则希望借由“换地”对两白旗进行报复性的打压,进而提升两黄旗的地位。也因为有着如此的目的,索尼和遏必隆均表示了支持。
尽管苏克萨哈知道自己所在的正白旗的利益将要受损,但是已然被排挤孤立的他也只能用默认的方式吃下这个“哑巴亏”。
但是事情的进展并不顺利,鳌拜的这一决定不仅是两黄旗的人不领情,两白旗的人反对声激烈,甚至连京畿周边的汉人也因为土地被进一步圈占而怨声载道。
于是,当时负责执行此事的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以及直隶巡抚王登联上疏反对此事继续推行。
“旗人安业已久,民地曾奉谕不许再圈。”
然而,这并没有阻止鳌拜“换地”的决心,他非但没有停止执行“换地”政策,反而借机杀掉了出身于正白旗的苏纳海,就连汉军旗人朱昌祚及王登联也被鳌拜处死。
可以说在这场“换地之争”后,苏克萨哈在朝堂上是更加的颜面扫地,死死的被鳌拜所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