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集之惑:聆听贝多芬的全集意义何在?

2020年是“贝多芬年”(作曲家诞辰250周年),星海音乐厅准备推出乐圣的交响曲、钢琴奏鸣曲、为小提琴和钢琴而作的奏鸣曲、为大提琴和钢琴而作的奏鸣曲,这样四套全集的安排。如此“跨年大全集”的计划,我和一位演出方的朋友谈起时,都甚为钦佩。

由于录音的发达,几乎没有一个时代,人们可以像今天这么容易地面对全集的演出——目前大套装的全集录音为数众多。而在现场聆听,又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可无论现场,还是唱片,你是否习惯于听全集呢?

你会选择听全集吗?这确实是个问题。很惭愧,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意识到聆听全集的重要性。自己的想法很自然地演变为:显然,哪怕是贝多芬、莫扎特这样的作曲家,也无法将他们所有的创作都维持在《热情奏鸣曲》,或《第20钢琴协奏曲》的水平。

其它某些不那么有知名度的作品,譬如莫扎特的《第14钢琴协奏曲》,或贝多芬最初的三首钢琴奏鸣曲(Op.2,少作之外的前三首),乍听之下确实不及那些名作扣人心弦。那么,为何不将注意力集中于最精华之作呢?然而,当我终于明白贝多芬Op. 2中三首作品的价值,深感过去我这种想法实在过于狭隘了。

这些作品都不容错过

如此精妙的创作,自己为何不早一点细心体会它们?这样,我不是能从中得见一个比先前丰富许多的贝多芬吗?可惜在很长时间里,我都没意识到这么做的必要和价值,因此也就无法享受这样的快乐。不仅是贝多芬,也不仅局限于古典音乐的范围,几乎所有的创作领域都会出现“名作”与名作之外的分界。当然,也有名人与名人之外的差别。

我看到不少人引用陈丹青的话:艺术史就是一场无声无息的大规模淘汰。确实说得不错,然而,我们也不能单从字面来看问题。有些作曲家的整体水平不及伟大的作曲家们,由此淡出人们的视野,可他的少数杰作仍值得我们铭记。顺便一提,柏林爱乐的新总监佩特连科正是有志于此。

而即便是已被人们承认为不朽的作曲家,他们的某些作品也被公众和演绎者们筛选出来,获得“名作”、“超级名作”等地位,而另一些作品没有获得如此关注,果真是由于艺术水平不够?

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中的名作,“春天”与“克鲁采”往往被单独合为一张

人气没有那么高的三首

以贝多芬的交响曲为例,夹在十足酒神气质的《第七交响曲》,以及古典交响曲的冠冕之作,乐圣最后的《第九交响曲》之间的,是相对而言规模小巧、性格愉悦的《第八交响曲》。对比这三部作品,我们很容易理解,“第八”为何没有前后两作受欢迎。

毕竟,无论是高度戏剧化的音乐内容,还是作品明显可感的深度,前后两部作品都比《第八交响曲》更具“大作”的规模了。然而“第八”恰恰是贝多芬本人特别喜爱的一部作品。我们从中遇见一位不一样的贝多芬——和《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和《田园交响曲》中的作曲家形象截然不同的贝多芬。这位作曲家的幽默感,那种积极而温暖人心的幽默,以及他对于早期古典杰作的回望与致意,都是我们不容错过的感动。

“贝八”受到的关注不够也帮了一些指挥的忙,不用在如此伟大的演绎面前失色

老一辈巨匠中的克纳佩兹布什对于“贝八”情有独钟

有时,公众欣赏艺术的视角并不全面,因此“名作”的突出有其道理,却未必完全可靠。但若将很多作品没受到足够关注的情况完全归结于公众的审美,那也是偏颇的。哪怕是非凡的音乐家们,也可能在某段时间里并不了解某些作品的伟大。譬如苏联时期,勃拉姆斯的晚期小品对不少钢琴家仍是隔膜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了不起的人物。同样,先前各个时代的钢琴家选择贝多芬的奏鸣曲,也会有自己的倾向。

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系统灌录全集的唱片成为惯例,这是很后来的事情,现场版全集音乐会的广泛推出则更晚。在录音方面,早年只有极少数音乐家才有如此“特权”,对某些曲目随心所欲地演、录全集。要知道,很多演奏巨匠所活跃的黄金年代,并非CD时代,很大一部分甚至不是LP时代,当时的音乐载体是78转唱片。每张两面,每面的演奏时间只有5分钟。

这些录音问世时,制作唱片可不是今天的概念

换言之,当时灌录一首25分钟的奏鸣曲是个不小的工程,更何况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很多情况在今天是无法想象的,连肖邦这么有人气的作曲家,钢琴大师莫伊塞维奇为了灌录《24首前奏曲》(演奏时间大约半小时),还同唱片公司争取了很久才如愿。这种情况下,能灌录贝多芬全集的都是钢琴家施耐贝尔,指挥家魏恩加特纳、瓦尔特,这些真正划时代的人物。普遍的录音曲目,则很自然地集中于著名作品。

同时在以往的年代,听众一方面有今人不及的某些敏感性,但另一方面,很多作品的推广仍在进行当中。今天,小提琴巨匠西盖蒂演奏贝多芬《克鲁采奏鸣曲》的唱片被奉为至高经典之一。可他在世时,经纪人曾提醒这位大师,这样的曲目可能让观众厌烦。

西盖蒂与巴托克合作“克鲁采”的现场录音,巴托克也是顶尖的钢琴家

部分名作的现场演出都没那么高的人气,你如何能指望贝多芬Op. 2的三首奏鸣曲,或《第八交响曲》的唱片大卖?而当时,灌录唱片的成本可不是今天能够相比的。所以说,技术进步带来便利,美化人们的生活,在音乐领域真是一点也不错。

不过到了今天,全集唱片是常见得多,全集的现场却依旧不是同一个概念。确实比20世纪40年代多得多,可到了现场环境,很多录音室中的支持就被拿走了。因此要现场领略贝多芬全集的丰富,我们也往往会瞄准贝多芬专家。这样的音乐家才能真正驾驭现场版全集的演出。

星海音乐厅内景,一个很微妙的角度

本次星海音乐厅请来的布赫宾德,差不多就是当代钢琴家中的头号贝多芬全集狂人;梵志登指挥港乐的组合,也是目前演绎贝多芬交响曲最有吸引力的阵容之一。但种种值得期待之处,还是稍后再谈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