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阴阳气血失调|道医病因学
阳性物源性致病内因
心的阴阳 气血失调
空净
心在脏腑中是一个重要的内脏,有“君主之官”之称。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这是心阴、心阳和心气、心血协同作用的结果。
由于阴和阳、气和血对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等生理功能的作用不同,因而心的阴阳 、气血失调等不同病机,即可出现不同的病理表现。
(1)心阳、心气的失调:
① 心的阳气 偏盛
但心的虚火和实火之间,常可转化,实火可耗伤阴血,而致阴虚火旺;虚火亦挟杂痰热、邪热。虚火和实火的成因虽然有所不同,其病理表现也各异,但对于心主神志和心主血脉生理功能的影响,还是比较近似的。
躁扰心神:阳气 主动、主升。心阳亢盛,则神明被扰躁动不安,从而使情志过于兴奋,而难以抑制,可见凡悸、心烦、失眠、多梦、言语过多,甚则狂言昏乱等病理表现。
血热而脉流薄疾:阳盛则热,气有余便是火。阳气 亢盛则血热而脉流薄疾,这是阳盛扰乱心主脉生理功能的主要病机。可见心悸、脉数,舌质红绛起刺等症;甚则可以导致血热妄行,而见各种出血等病理表现。
心火上炎与下移:火性炎上,心开窍于舌,心火循经上炎,可出现品舌糜烂,舌尖碎痛,口鼻干燥等病理表现,心与小肠相为表里,心火不移,即是沿经脉而下移至小肠,可见小便黄赤、灼热疼痛等病理表现。
② 心的阳气 偏衰
常见者如宗气不足,贯心脉而行气血的功能减退;肾阳虚衰,水气凌心;脾虚气弱,痰浊内生,郁阻心脉,以及血瘀气滞等,均能累及于心,而致心脏 的阳气 偏衰。心脏 的阳气 虚损,还可在某些急性病的危重阶段出现,多因邪气炽盛,正不敌邪,阳气 暴脱所致。
心神不足:多由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失去阳气 的鼓动的振奋,以致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减弱,易抑制而不易兴奋。临床可见精神疲乏萎顿,神思衰弱,反应迟钝,迷蒙多睡,懒言声低等病理表现。
血脉寒滞: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心之阳气 不足,心主血脉的功能减退,寒从中生。血行不畅而致血瘀,甚则凝聚而阻遏心肪,形成心血瘀阻病证。可见形寒肢冷,面色白光白或晦滞青紫,心悸怔忡,胸口憋闷、刺痛,自汗,甚则大汗淋漓而亡阳虚脱,脉涩无力、或迟、或数、或结代等。
此外,心脏 阳气 虚衰亦常与肺肾病变相互影响。如心脏 阳气 虚,可由肺气不足所致;而心脏 的阳气 虚损,亦能影响肺气而使呼吸失常,故在心脏 阳气 不足时,则常同时伴有咳逆上气,甚则端坐呼吸而不得平卧等症。
这是由于宗气不足,同呼吸功能减退或失调所致。肾阳是心阳之本,心肾阳虚常能互相影响而同时并见,故在肾阳虚水泛凌心时,可导致心阳虚;而心阳虚时亦能损及肾阳,从而出现尿少、水肿等病症。
(2) 心阴、心血的失调:
心阴、心血的失调,主要表现为心阴不足、心血亏损和心血瘀阻等方面。
① 心阴不足
心阴不足,即心阴虚。多由于劳心过度,久病失养,耗伤心阴;或情志内伤,心阴暗耗;或心肝火旺,灼伤心阴等所致。心阴虚则阴不制阳,心阳偏亢,阴虚阳盛,则虚火内生,而见五心烦热;由于阴的宁静作用不能收敛阳气 的浮动,影响心主神志,可见神志不宁,或虚烦不得眠。影响于心主血脉的功能,则可见脉细数,舌质暗红。营阴不能内守,津随阳泄,则见盗汗等病理表现。
② 心血亏损
心血亏损,多由于失血,或血液生化不足,或情志内伤,耗损心血等所致。心血不足,则血脉空虚而心无所主,可见脉细无力;血虚不能滋养心神,则神识衰弱,可见神思难以集中专一,甚则神思恍惚;血虚不能涵敛心阳,阳不入阴,则神不守舍,而见失眠多梦;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不安,甚则惊恐;血虚不能上荣于面,可见面色苍白无华,舌色不荣等病理表现。
③ 心血瘀阻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