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风情】骂街

禅堂湖民俗风情:骂街

文/胡桃夹子

      六七十年代,“骂街”在我们皖北农村常见。就是一些年轻,年老的妇女在那里,没有目标,又似有指向的胡嚼乱骂。

“骂街”是愚昧,粗鲁的表现!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时至今天,“骂街”现象已基本绝迹。

     早些年,我们禅堂湖这一带,如果谁家少了个小东小西,感觉又不像远处的贼来偷的,就怀疑是附近的人干的。这家主妇就会出来“骂街”。以期讨回被偷的东西,如果没人“认头”,也算出了胸中的一口恶气!

    小时候,我家对面一河(唐河)之隔的(河东),有一朱姓家的媳妇,性格泼辣,特会骂街。她家只要少了东西,包括她认为鸡窝里少了一个鸡蛋,就会大声吆喝,然后就开骂起来。

      就是这位老朱家的媳妇,因为骂街,闹了两次笑话,一次差点倾家荡产,一次自己打了自已的脸。

       事情是这样的:这一天,老朱家又丢东西(也许是跑丢了一只小鸡什么滴)了,老朱家媳妇先是大声吆喝一会,就一边找,一边开骂了。这么一边骂,一边走,离家越来越远,一会就走到了我们“河西”。

     咱“河西”人热情,就围上来问个原由,这朱姓家的媳妇就对围上来的人介绍丢东西的经过。正在唾沫横飞的说着话,只听有人高喊,失火啦!众人一看,是朱姓媳妇家的方向。这朱姓媳妇先是一愣,然后丢下众人,撒腿往家里跑去。

       原来是她出来骂街找东西,忘了弄灭锅底下的火。火掉下来,引着了锅门口的柴火,火又引着了大秫秸秆编的隔墙,一下子着大了,亏得众人救得及时,两间屋烧了半间。这次骂街损失大了,这娘们被她家老头狠狠的揍了一顿,好久没听她再出来嚼人。

   还有一次,这女人说她家丢了一只老母鸡。找了一天也没找到,这次她沉住了气,直到天黑没见到鸡回窝上宿,她才确定老母鸡是真丢了。第二天一大早,她弄好锅底下的火,就踏上了骂街之路。这次她骂遍了禅堂的“老街筒子”(整条街的意思),直骂了三天,也没把鸡骂出来,更没有把小偷骂出来。

       过了半多月的一个暖洋洋的中午,她突然听到有老母亲的咯咯声,还伴有小鸡的叽叽喳喳。她出得门来,一眼看见她家的那只母鸡,竟然带了一群小鸡回家来了。原来这母鸡是藏匿起来“抱窝”去了。

      从此,这朱姓家的媳妇像换了个人,再不骂街了。 

       我们禅堂湖还有两种“恶毒”的骂街形势。

       一种是“扎草人”骂,一种是用镢子“刨地”骂。

                

      如果一个人对他人有很深的怨气,但又说不出口,为了解恨,这人就会扎一个小草人,在草人的眼睛上,胸口上插上缝衣服的大针,然后把这草人拿到庄头的三叉路口,插在地上,一边骂一边往草人身上浇着开水。据说这方法很灵验,能让那被咒的做了亏心事的人,眼瞎或者得一场大病。当然,没有切齿的恨,一般是很少用此方法骂街。

      “刨地骂人”:就是骂人者手持一把镢子,骂一声,就用镢子在地上刨一下,一边走一边骂,一边在地上刨着,虽说这稷骂街费力累人,但是据说解恨。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素质提高,骂街这种泄私愤的粗鲁方法,已被人们慢慢的丢弃。

      人类文明发展的同时,总会有粗俗糟粕的伴生。但愿这属于糟粕的“骂街”永远被人们丢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