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故事】当年我们晏湾村的赵主任
当年我们村的赵主任
文 / 晏金宝
赵主任是灵璧县朝阳镇人,中等身材,体形稍瘦。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下派到晏湾村工作,那时候,任晏湾村革委会主任。他在品德上有不谋私利、不求索取的奉献精神;在工作上有雷厉风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能力上有善于创新、高瞻远瞩的超前眼光。
说起赵主任这个人,对于他的了解,是从村里老人的口中相传的。正所谓“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赵主任并非本村人,为什么一直被人记住,其事迹被广为传颂?
那时候晏湾村隶属于渔沟公社,还没有分单干,属于集体性质。在那个“惟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背景下,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赵主任带领全村人民排除万难、艰苦奋斗,身先士卒与天斗、与地斗,描绘着晏家湾的美好蓝图,寻找着晏家湾人的致富之路、幸福之门。
晏家湾地势低洼,每到夏季,一片汪洋,人们靠打鱼捉虾为生,到了秋冬季节,湖水退去,人们再耕种庄稼。可是在这冬旱夏涝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很多家庭都是收入颇微,有时还可能白辛苦一场。晏家湾以前是湖,土地肥沃,一马平川,是难得的良田。只是土质较硬,那时候生产力低下,没有机械化作业,草和庄稼互相争地,庄稼还没有草长的旺盛。虽享有土地肥沃之利,却不能获得好收成。
赵主任找出了导致我们村贫穷的根源,于是采取果断措施,一是疏通沟渠,让村里的良田旱时能浇灌,涝时能排水。确保旱涝保收。二是发展机械化耕种,购买拖拉机。这第一个问题好解决,有人出力就行了,那时候的人有的是力气,还具有不怕累、不怕苦的精神。这第二个问题有点棘手,购买机械需要钱,群众不是不想出钱,关键是没有钱。做事就怕较真,赵主任在筹措资金上煞费苦心,排除万难,向县里打报告,申请了一部分贷款,剩下的均摊全村人民。村民被他的真诚感动了,纷纷“慷慨解囊”,有钱出钱,无钱变买家当或者向亲朋借。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如愿买了一辆崭新的履带式东方红拖拉机。我无法知道当时的场景,肯定是全村欢呼沸腾了。在那个年代,全县的区、乡级集体单位都没有这样先进机械化,而晏湾村级集体做到了。
晏湾村比较大,人口众多,沟曲路窄。房子的排行都不统一,缺少合理规划。赵主任决定:挖沟拓路,拆除违章,面对巨大阻力,在困难面前他没有退缩。白天开会动员群众,晚上到家里做思想工作,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突破重重困难,晏湾的四纵四横富民之路延续至今。
赵主任是个工作狂,又是个“不安份”的人,他没有居功自傲、满足现状。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农业问题解决了,他还要让村里人民在农闲时有事做,才能致富。他筹措资金建起榨油厂和小麦面粉加工厂。组织人员到上海电器材料厂考察,后来又安排一批人去学习,准备筹建供电器材厂。
如今,在晏湾村的东南角还有砖窑厂遗迹。赵主任在那里建砖窑厂,计划取土烧砖。自立更生、艰苦奋斗,把农民的住房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设美丽和谐的新农村。
这期间,他把晏家湾搞得可谓“风生水起”。
我们村的北边有一条北渠沟,这条沟是与北边几个村的交界沟,这条沟有座桥名叫罗锅桥。这座桥以前是我们村到渔沟公社的必经之路。那年刚过完元宵节,赵主任从渔沟公社开完会回来,走在罗锅桥上被沟两边景色惊呆了,仿佛走在沙漠里看到了一片绿洲。沟那边几个村的土地全都裸露着看不见麦子,沟这边绿油油的麦苗,一眼望不到边际。春风吹过,舞动的麦浪好像在向赵主任招手。
土地是同样的土质,一条沟之隔,反差如此之大!不值得深思吗?这在说明一个道理,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去做,会有不同的结果。
赵主任在晏湾工作期间,晏湾村是渔沟公社的典型先进村。他不为利不为名,心里总是装着老百姓,一心为民谋福祉。他是革委主任,并非中共党员,因为和党支委个别人发生意见分歧,在工作上不能保持一致。最后导致赵主任含着热泪、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心爱的晏湾,供电器材厂及新农村建设都化成泡影,他的离去是晏湾村极大的不幸!
我深深地懂得赵主任因何而流泪,他要把一腔热血奉献这片热土,可是壮志未酬、夙愿未遂。犹如一个歌者离开了心爱的舞台,一位将军报国无门不能驰骋沙场。未能实现心中的抱负。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那个年代农村的顺口溜,也农民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赵主任走过的第二年。晏东超(我的宗族大爷)带领全村人民继往开来、再创辉煌!为晏湾率先通了电。并在村内的道路上安装了路灯,每到晚上灯火辉煌。美伦美奂。这件事如发生在现在不足为奇,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可是一枝独秀的幸福村,让周围人羡慕死了。晏湾村的人民犹如踩在幸福的祥云上。
晏湾那时候所取得辉煌,也倾注了晏东超不少的心血。他劳苦功高、功不可没。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时间一晃过了近二十年。在一九九零年,灵璧县一项惠民工程,举全县之力,清理并拓宽灵城镇环城河。晏湾村积极响应,立即组织人员奔赴灵城,参与这项浩大工程,在环城河边搭建简易棚,吃住都在工地边。有一天,一位花甲老者走到晏湾村的简易工棚里。忽然,有人惊喜地叫起来:“您是――当年我们村的赵主任?”顿时,工棚乐开了花,赵主任微笑着点点头,逐一握手并深情地说:“我对晏湾有特殊的感情和无限的眷恋。我的孩子就是在晏湾村工作期间出生的,遂起名叫赵晏。”
近年来,国家的惠民政策逐步向农村倾斜,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好乡村如雨后的春笋一样拔地而起。而唯独晏湾历史的车轮好像是倒转了,四十年前的路灯也没有了,往日的先进村也变成落后村。
如今,作为晏家湾人,皆是生于斯,长于斯。能不为之汉颜?
追忆晏家湾曾经的辉煌,今昔非往昔,岂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厚德方可载物”,“德配位则福、位离德则祸”。为官之道实为做人之道,做人之根本重在修德。为官之重在于修好为政官德,修好为政官德的关键在于做到“思利及人”。
赵老先生,您现在生活的好吗?晏湾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您!
(注:本文中的主人公赵主任,真实姓名叫赵荣平,一九六八年下派到晏湾工作,一九七一年离开晏湾。现在可能居住灵城。因为我对他怀着一颗敬仰之心,所以未敢直言其名。此文叙述的都是真人真事,我与他老人家未曾谋面,是闻乡邻口耳相传的肺腑之言!)
低调做人,原名晏金宝,字居正,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宿州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红杏诗书画院会员。喜欢在文字中寻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