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随笔】灵璧孝顺的儿女知多少?
孝顺的儿女知多少?
文/春江暮雪
在不孝之风盛行的今天,孝顺儿女已变得稀缺,因为稀缺所以珍贵,每每遇到便倍受感动,也便铭记在心,今日截取几个片段分享给朋友们,希望给各位以温馨与感动。
镜头一
节前,大街上熙熙攘攘,车水马龙。我打的去街里购物,这是一辆黑车司机,我料定他会多收我的钱,可是他却大手一挥说:“都是五块,走吧,上车!”我刚刚坐上车,他的电话就响了,听语气,应该是老婆的电话。老婆在那头大吵大叫,他在这边慢声细语,我在一边听着暗暗好笑。
接完电话,他把手机顺手扔到车前:“这娘们,就是事多。”我问:“怎么了,吵架了?”“不是,非要让我去上海过节。女儿儿子都在上海工作,老婆常年在那带孩子,过节过年的老婆都要我到他们那儿团聚团聚。”我说:“那好啊,孩子们工作忙,不能回来,你过去一起过个团圆年,不是更好吗?干嘛不去呢?耽误你挣钱,钱也不是一天挣得呀。”他突然乐了:“大姐嘞,你也真会开玩笑,我就为了这几个钱?我一个黑车司机,我一天能挣几个钱?说实话,我不去上海,不是因为这个。我农村老家,还有父母健在,都是八九十岁的人了。我一直赖着在灵璧不走,就是想着离家近,时时刻刻就可以回去照顾父母,你说都这么大年纪了,说有事就有事,我能去上海吗?要不是因为这个,我早去上海了,到上海挣钱难道不比这儿多?”
他犹豫了一下说:“每年过节,老婆都和我吵架,总想让我过去和他们团聚,可是不想想,父母怎么办?这么大年纪的人了,接到上海去,肯定不现实,再说他们也不愿去呀。和儿女团聚的日子以后有的是,和父母团聚的日子还有几天?我还能偎着他们过几个年?”他说着说着突然动了感情,竟沉默了起来。我也受了感染,眼睛不觉有些湿润。
镜头二
夜幕降临了,折腾了一天的医院突然静了下来。病房里,一片漆黑,周遭静悄悄的,可以听到病人急促的呼吸,还有偶尔的一声长叹。临床的老人被病痛折磨得辗转难眠,索性在儿子的搀扶下坐了起来。她的儿子,这个五大三粗的汉子,像一蹲铁塔,默然无语,静静地守候在老母亲的身边。这些日子,他很少睡眠,因为母亲的病情无法立即手术,所以每天要靠着吊水来缓解病痛,观察一段时间再做决定。白天,他看着母亲吊水,买饭喂饭,洗衣服,接来温水给母亲擦洗身子,抱着母亲在床上大小便。晚上,他就租来一张小床,蜷缩在母亲的床头,时时刻刻端茶倒水,擦汗接痰,观察母亲的心跳呼吸。
黑暗里,老人幽幽地说:“儿呀!明天咱回家吧,看来我这病也治不好了。”儿子嗡嗡地来了一句:“为啥?这不是好好的吗?等病情稳定下来就可以手术了呀。”老人说:“手术又有什么用?我也不能再干活了,活着也是个累赘,还不如死了,还白白地浪费这么多钱。”儿子说:“看病怎么能是浪费钱,妈你放心,咱家不差这些钱,再说了,等你病好了,我再好好挣钱。”老人深深地叹了口气:“你别再瞒我了,我刚才问护士,我这一天一夜就是两千多,等到出院也得十来万呀!哪来这么多的钱?你大嫂刚刚癌症手术,你姐家里也是穷得很,没有人给你配钱,你上哪去苦这些钱?你老婆能愿意吗?还不得和你吵。两个孩子也大了,又要买房,又要结婚,都等着用钱哪。”
儿子向母亲跟前凑了凑,低声说:“妈,这不是您关心的事,你的任务是配合医生,治好病。放心,他们乐意配钱就配钱,不愿意配钱,我自己也能拿得出,大不了欠点钱,慢慢还就是喽。我父亲死得早,那时候我还小,不能挣钱给他治病,让你吃了很多苦。可是现在我能挣钱呀,我能眼看着你在家等死?这病,我也不打算你能多好,但是总可以保命。做完手术,咱就回家,我给你买个轮椅,你就跟我过吧,一日三餐,我吃啥,你跟着吃啥。每天,我再苦再累,回到家能看到你,我就高兴啊。”
老人突然沉默不语,长叹了一声,我悄悄侧过脸来,眼泪瞬间滑落下来。
镜头三
2008年5月,这是一个黑色的五月,汶川大地震震惊国人,就连我们灵璧,这块弹丸之地,也多少受到了惊扰。到处谣言四起,人们惊慌失措,说什么灵璧位于四大地震带之一,不知哪天就要沉陷。那时我们面临着房屋开发搬迁,正租住在一对退休老人家里。老人的儿子在乡镇工作,好久回家一趟,只有媳妇和小孙女在一起生活。
有一天晚上,大雨倾盆,狂风大作,老人的媳妇突然带着孩子到楼上来喊我:”韩英姐,快走!今天夜里有地震,快把孩子带出来,我们到外面车里坐。”我慌慌地带着孩子跑下楼来,却见叔叔和姨已经领着小孙女等在大门下,我们大家于是撑起雨伞向外走,可是叔叔把我们送到门外,却折回头去,从里面插上了门。我很疑惑地问姨:“咱叔为啥不出去,这要是真有地震,他在屋里怎么办?”姨无奈地苦笑一下:“你还不知道吧?他还有个九十多岁的老娘,这些年一直卧病在床,你叔白天照顾她吃喝拉撒,晚上就搬张小床在她床边躺下,生怕他老娘夜里就没了。前几年白天还能出来晒晒太阳,最近越来越不行了,只能在屋里守着。你说他能舍得把他老娘丢在屋里,自己去逃命吗?怎么可能?”姨一边苦笑,一边装作不在乎地说,可是我却隐隐约约地听到她喉咙里的哽咽。
那一夜,电闪雷鸣,风雨肆虐,整个小车都在震颤,孩子们睡着了,均匀的呼吸声,姨托着腮没有睡,我警惕地看着外面的风雨,毫无困意。抬眼看到那幢小楼,窗内依然有暖暖的灯光,我突然想到一个老人,一个七十多岁的,头发花白的老人,此刻在干什么呢?是不是正趴在一个九十多岁的老娘跟前,像个孩子一样寻求庇护,还是像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一样保护他的老娘?随时随地和死神较量,也许都有,和母亲在一起永远是最温暖,也是最安全的,更何况,还有勇气与担当,那一种血浓于水的母子情。一丝温暖滑落心坎,我突然平静了下来。
镜头四
初夏的宋城,风景宜人,游人如织。时有千年古樟,遮天蔽日,酒旗招展处,古色古香的茶楼酒肆,传来丝竹声声。行走于这斗拱飞檐的城楼之间,仿佛回到了繁华昌盛,纸醉金迷的大宋。正陶醉其间,眼前忽现一面馆,店面不大,却装饰考究,店内“小二”皆宋人装扮,穿梭其间,甚是新奇。于是我们也信步走了进去,不妨尝尝面。
面还没有到,目光却被邻桌的客人吸引过去,一对中年男女风尘仆仆,领着一对老人坐了下来。“小二”急忙端来两碗面,中年人把面放到两位老人跟前,给他们拿来筷子,就坐下来静静地看他们吃,那目光,温柔且安详。两位老人像个孩子一样,一边津津有味地嚼着面,一边互相比划着,频频点头。
看两位老人,年龄至少七十多岁,言语都有些不清晰。我们中突然有人问:“你们也是来旅游的,你们是哪里人呀?带着老人,不方便吧?”中年男人笑笑,托着浓重的口音说:“我们是陕西人,听说杭州这儿风景美,就想带着父母来看看。””哦,陕西,这么远,这么大年纪,到这儿不容易呀,怎么过来的呀?”中年男人笑笑说:“我们一路坐飞机,要不吃不消,因为超过七十岁,还要开证明才让上飞机,出来一趟不容易。已经出来十来天,从西安,到黄山,又到这儿,下一步再到南京,上海,既然出来了,就多去几个地方。”“真孝顺,带着父母看世界呢,”周围人啧啧称赞。中年人不好意思起来:“感觉父母这辈子住在山村里,面朝黄土背朝天,也没走出那座大山,不知外面是什么样子。苦了一辈子不容易,所以和小妹商量着,趁着父母身体还健朗,就带他们出来看看吧,也没有白活一世。”
两位老人不知大家在攀谈着什么,一边自顾吃着面,一边疑惑地看看儿女。女儿的面来了,女儿接过面,又把碗里的面分别扒拉一些放到老人的碗里,然后埋头吃面,自始至终,只是含笑不语。我突然被眼前这一幕感动,立即打开相机,把这温馨的瞬间定格为永恒。
看到这些,心有感触,所以提笔以记之,和朋友们共勉。不孝的儿女,总可以找出千百条理由,而孝顺儿女,理由只有一条,那就是尽力让父母安度晚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愿世间所有的孝心都有所归属,别把遗憾留给将来。
本文作者本名韩英,是灵璧农业局一位园艺师,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宿州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家园网著名作家,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