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方法—火制

学习中医药(十)中药炮制方法—火制

火制:是将药物经火加热处理的方法。

根据加热的温度、时间和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炒、炙、烫、煅、煨、炮、燎、烘等八种。

将药物置锅中加热不断翻动,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根据'火候'大小可分为:

炒黄:将药物炒至表面微黄或能嗅到药物因有的气味为度。

如炒牛蒡子、炒苏子。

炒焦:将药物炒至表面焦黄,内部淡黄为度。

如焦山渣、焦白术、焦麦芽等。

炒炭:将药物炒至外部枯黑,内部焦黄为度,即'存性'。

如艾叶炭、地榆炭等。药材炒制后要洒水,以兔复燃。

炒黄、炒焦使药材宜于粉碎加工,并缓和药性。种子类药材炒后则煎煮时有效成分易于溶出。

炒炭能缓和药物的烈性或副作用,或增强其收敛上血、上泻的作用。


❷❆

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药物表面,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的方法称炙法。

常用的液体辅料有:蜜、酒、醋、姜汁、盐水、童便等。

蜜炙百部、款冬花、枇杷叶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

酒炙川芎、当归、牛膝可增强活血之功。

醋炙香附、柴胡可增强疏肝止痛功效,醋制芫花、甘遂、大戟可降低毒性。

盐炙杜仲、黄柏可引药入肾和增强补肾作用。

酒炙常山可减低催吐作用。

姜炙半夏、竹沥可增强止呕作用。


❸❆

先在锅内加热中间物体(如砂石、滑石、蛤粉等),温度可达150~300℃,用以烫炙药物,使其受热均匀,膨胀松脆,不能焦枯,烫毕,筛去中间物体,至冷即得。

如滑石粉烫制刺猬皮,砂烫穿山甲,蛤粉烫阿胶珠等。


❹❆

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明煅法)或间接煅烧(暗煅法),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以充分发挥疗效。

明煅法:坚硬的矿物药或贝壳类药多直接用煅烧,以煅至透红为度。

如紫石英、龙骨、牡蛎。

暗煅法:间接煅是将药物置于耐火容器中密闭煅烧,至容器底部红透为度。

如棕榈炭、血余炭等。


❺❆

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热火灰中或用吸油纸与药物隔层分开进行加热的方法称为煨法。其目的是除去药物中的部分挥发性及刺激性成分,以缓和药性,降低副作用,增强疗效。

如煨肉豆蔻等。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第二节炮制的方法

炮制方法是历代逐步发展和充实起来的。参照前人的记载,根据现代实际炮制经验,炮制方法一般来讲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一、修治 包括纯净、粉碎、切制药材三道工序,为进一步的加工贮存、调剂、制剂和临床用药作好准备。
       1.纯净药材:借助一定的工具,用手工或机械的方法,如挑、筛、簸、刷、刮、挖、撞等方法,去掉泥土杂质、非药用部分及药效作用不一致的部分,使药物清洁纯净,这是原药材加工的第一道工序。如拣去辛夷花的枝、叶,筛选王不留行及车前子,簸去薏苡仁的杂质,刷除枇杷叶、石韦叶背面的绒毛,刮去厚朴、肉桂的粗皮,挖掉海蛤壳、石决明的肉留壳,撞去白蒺藜的硬刺。再有像西洋参、天麻、冬虫夏草等按药材质量不同,经过挑选区分药材的等级。
       2.粉碎药材:以捣、碾、研、磨、镑、锉等方法,使药材粉碎达到一定粉碎度,以符合制剂和其它炮制的要求,以便于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利用。如贝母、砂仁、郁李仁等用钢药缸捣碎便于煎煮;琥珀研末便于吞服;犀角、羚羊角等用镑刀镑成薄片或碎屑,或以挫刀挫成粉末,便于制剂或服用。现多用药碾子、粉碎机直接研磨成粉末,如人参粉、贝母粉、三七粉、黄连粉等,以供散剂、制剂或其它炮制使用。
       3.切制药材:用刀具采用切、铡的方法将药切成片、段、丝、块等一定的规格,使药物有效成分易于溶出,并便于进行其它炮制,也利于干燥、贮藏和调剂时称量。根据药材性质或制剂及临床需要的不同,还有不同的切制规格要求。如槟榔宜切薄片,白术宜切厚片,甘草宜切圆片,肉桂宜切圆盘片,黄芪宜切斜片,麻黄、紫苏、白茅根宜切段,茯苓、葛根宜切块等。
       二、水制 用水或其它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称为水制法。其目的主要是清洁药物、除去杂质、软化药物、便于切制、降低毒性及调整药性等。常见的方法有:漂洗、闷、润、浸泡、喷洒、水飞等。
       1.漂洗:其方法是将药物置于宽水或长流水中,反复地换水,以除去杂质、盐味及腥味。如将芦根、白茅根洗去泥土杂质、海藻、昆布漂去盐分,紫河车漂去腥味等。
       2.浸泡:将质地松软或经水泡易损失有效成分的药物,置于水中浸湿立即取出,称为“浸”,又称“沾水”;而将药物置于清水或辅料药液中,使水分渗入,药材软化,便于切制,或用以除去药物的毒质及非药用部分,称为“泡”。如用白矾水浸泡半夏、天南星。用胆巴水浸泡附子等。操作时要根据浸泡的目的、季节、气温的不同,掌握浸泡时间及搅拌和换水次数,以免药材腐烂变质影响药效。
       3.闷润:根据药材质地的软坚、加工时的气温、工具的不同,而采用淋润、洗润、泡润、浸润、晾润、盖润、伏润、露润、复润、双润等多种方法,使清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徐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至内外的湿度均匀,便于切制饮片。如淋润荆芥、泡润槟榔、酒洗润当归、姜汁浸润厚朴,伏润天麻,盖润大黄等。
       4.喷洒;对一些不宜用水浸泡,但又需潮湿者,可采用喷洒湿润的方法。而在炒制药物时,按不同要求,可喷洒清水、酒、醋、蜜水、姜汁等辅料药液。
       5.水飞:是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将不溶于水的药材粉碎后置乳钵、碾槽、球磨机等容器内,加水共研,然后再加入多量的水搅拌,粗粉即下沉、细粉混悬于水中,随水倾出,剩余之粗粉再研再飞。倾出的混悬液沉淀后,将水除净,干燥后即成极细粉末。此法所制粉末既细,又减少了研磨中粉末的飞扬损失。常用于矿物类、甲壳类药物的制粉,如水飞朱砂、炉甘石、滑石、蛤粉、雄黄等。
       三、火制 是将药物经火加热处理的方法。根据加热的温度、时间和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炒、炙、烫、煅、煨、炮、燎、烘等八种。
       1.炒:将药物置锅中加热不断翻动,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根据“火候”大小可分为:
       (1)炒黄:将药物炒至表面微黄或能嗅到药物因有的气味为度。如炒牛蒡子、炒苏子。
       (2)炒焦:将药物炒至表面焦黄,内部淡黄为度,如焦山渣、焦白术、焦麦芽等。
       (3)炒炭:将药物炒至外部枯黑,内部焦黄为度,即“存性”。如艾叶炭、地榆炭、姜炭等。药材炒制后要洒水,以兔复燃。
       炒黄、炒焦使药材宜于粉碎加工,并缓和药性。种子类药材炒后则煎煮时有效成分易于溶出。而炒炭能缓和药物的烈性或副作用,或增强其收敛上血、上泻的作用。
       2.炙: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药物表面,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的方法称炙法。常用的液体辅料有:蜜、酒、醋、姜汁、盐水、童便等。如蜜炙百部、款冬花、枇杷叶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酒炙川芎、当归、牛膝可增强活血之功;醋炙香附、柴胡可增强疏肝止痛功效;醋制芫花、甘遂、大戟可降低毒性;盐炙杜仲、黄柏可引药入肾和增强补肾作用;酒炙常山可减低催吐作用;姜炙半夏、竹沥可增强止呕作用。
       3.烫:先在锅内加热中间物体(如砂石、滑石、蛤粉等),温度可达150~300℃,用以烫炙药物,使其受热均匀,膨胀松脆,不能焦枯,烫毕,筛去中间物体,至冷即得。如滑石粉烫制刺猬皮,砂烫穿山甲,蛤粉烫阿胶珠等。
       4.煅: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以充分发挥疗效。坚硬的矿物药或贝壳类药多直接用煅烧,以煅至透红为度,如紫石英、龙骨、牡蛎。间接煅是将药物置于耐火容器中密闭煅烧,至容器底部红透为度,如棕榈炭、血余炭等。
       5.煨: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热火灰中或用吸油纸与药物隔层分开进行加热的方法称为煨法。其目的是除去药物中的部分挥发性及刺激性成分,以缓和药性,降低副作用,增强疗效。如煨肉豆蔻、煨木香、煨生姜、煨葛根等。
       四、水火共制 这类炮制方法是既要用水又要用火,有些药物还必须加入其它辅料进行炮制。包括蒸、煮、炖、潬、淬等方法。
       1.煮法:是将药物与水或辅料置锅中同煮的方法。它可减低药物的毒性、烈性或附加成分,增强药物的疗效。它又分不留残液煮法,如醋煮芫花、狼毒至醋液吸尽为度;弃残液煮法,即将药物与辅料溶液共煮一定时间后把药物捞出,弃除剩余液体,如姜矾煮半夏。
       2.蒸法:是以水蒸气或附加成分将药物蒸熟的加工方法。它分清蒸与加辅料蒸两种方法。前者如清蒸玄参、桑螵蛸,后者如酒蒸山茱萸、大黄等。蒸制的目的在于改变或增强药物的性能,降低药物的毒性。如何首乌经反复蒸晒后不再有泻下之力而功走补肝肾益精血;黄精经蒸制后可增强其补脾益气、滋阴润肺之功;藤黄经蒸制后可减低毒性。
       3.炖法:是蒸法的演变和发展,其方法是将药物置于钢罐中或搪瓷器皿中,同时加入一定的液体辅料,盖严后,放入水锅中炖一定时间。其优点是不致使药效走失、辅料挥发掉,如炖制熟地黄及黄精等。
       4.潬法:是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常用于种子类药物的去皮及肉质多汁类药物的于燥处理。前者如潬杏仁、桃仁、扁豆以去皮;后者潬马齿苋、天门冬以便于晒干贮存。
       五、其他制法:
       1.制霜:中药霜制品包括有药物榨去油质之残渣,如巴豆霜、千金子霜;多种成分药液渗出的结晶、如将皮硝纳入西瓜中渗出的结晶,即西瓜霜;药物经煮提后剩下的残渣研细,如鹿角霜。
       2.发酵:在一定条件(温度等)下使药物发酵,从而改变原来药物的性质,可增强和胃消食的作用,如神曲、建曲、半夏曲等。
       3.精制:多为水溶性天然结晶药物,先经过水溶除去杂质,再经浓缩、静置后析出结晶即成。如由朴硝精制成芒硝、元明粉。

4.药拌:药物中加入其它辅料拌染而成,如朱砂拌茯神、砂仁拌熟地。

中药炮制工艺

炮制方法是历代逐渐发展和充实起来的,参酌前人的记载,根据现代实际炮制经验,炮制法大致可分为五类。

  1.修制:
  (1)纯净处理:采用挑、拣、簸、筛、刮、刷等方法,去掉灰屑、杂质及非药用部分,药物清洁纯净。如拣去合欢花中的枝、叶,刷除枇杷叶、石苇叶背西的绒毛,刮去厚朴、肉的粗皮等。
  (2)粉碎处理:采用捣、碾、镑、锉等方法,使药物粉碎,以符合制剂和其他炮制法的要求。如牡蛎、龙骨捣碎便于煎煮,川贝母捣粉便于吞服;犀角、羚羊角镑成薄片,或锉成粉末,便于制剂和服用。
  (3)切制处理:采用切、铡的方法,把药物切制成一定的规格,使药物有效成分易于浴出,并便于进行其他炮制,也利于干燥、贮藏和调剂时称量。根据药材的性质和医疗需要,切片有很多规格。如天麻、槟榔宜切薄片,泽泻、白术宜切厚片,黄芪、鸡血藤宜切斜片,白芍、甘草宜切圆片,肉桂、厚朴宜切圆盘片,桑白皮、枇杷叶宜切丝,白茅根、麻黄宜铡成段,茯苓、葛根宜切成块等。
  2.水制:
  用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称为水制法。水制的目的主要是清洁药物、软化药物、调整药性。常用的有淋、洗、泡、漂、浸、润、水飞等。这里介绍三种常用的方法。
  (1)润:又称闷或伏。根据药材质地的软硬,加工时的气温、工具,用淋润、洗润、泡润、浸润、晾润、盖润、伏润、露润、包润、复润、双润等多种方法,使清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徐徐入内,在不损失或少损失药效的前提下,使药材软化,便于切制饮片。如淋润荆芥,泡润槟榔,酒洗润当归,姜汁浸润厚朴,伏润天麻,盖润大黄等。
  (2)漂:将药物置宽水或长流水中浸渍一段时间,并反复换水,以去掉腥味、盐分及毒性成分的方法称为漂。如将昆布、海藻、盐附子漂去盐分,紫河车漂去腥味等。
  (3)水飞:系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未的方法。将不溶于水的药材粉碎后置乳钵或碾槽内加水共研,大量生产则用球磨机研磨,再加入多量的水,搅拌,较粗的粉粒即下沉,细粉混悬于水中,倾出;粗粒再飞再研。倾出的混悬液沉淀后,分出,干燥即成极细粉末。此法所制粉末既细,又减少了研磨中粉末的飞扬损失。常用于矿物类、贝甲类药物的制粉。如飞朱砂,飞炉甘石,飞雄黄等。
  3.火制:
  (1)炒:有炒黄、炒焦、炒炭等程度不同的清炒法。炒黄、炒焦使药物易于粉碎加工,并缓和药性;种子类药物炒后则煎煮时有效成分易于溶出。炒炭能缓和药物的烈性、副作用,或增强其收敛止血的功效。还有拌固体辅料如土、麸、米炒的,可减少药物的刺激性,增强疗效,如土炒白术、麸炒枳壳、米炒斑蝥等。与砂或滑石、蛤粉同炒的方法习称烫,药物受热均匀酥脆,易于煎出有效成分或便于服用,如砂炒穿山甲、蛤粉炒阿胶等。
  (2)炙:用液体辅料拌炒药物,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减少副作用的炮制方法称为炙。通常使用的液体辅料有蜜、酒、醋、姜汁、盐水、童便等。如蜜制黄芪、甘草可增强补中益气作用;蜜炙百部、款冬花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酒炙川芎可增强活血之功;醋炙香附可增强疏肝止痛之效;盐炙杜仲可增强补肾功能;酒炙常山可减轻催吐作用等。
  (3)煅: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充分发挥疗效。坚硬的矿物药或贝壳类药多直接用火煅烧,以煅至红透为度,如紫石英、海蛤壳等。间接煅是置药物于耐火容器中密闭煅烧,至容器底部红透为度,如制血余炭、陈棕炭等。
  (4)煨:利用湿面粉或湿纸包裹药物,置热火灰中加热至面或纸焦黑为度,可减轻药物的烈性和副作用,如煨生姜、煨甘遂、煨肉豆寇等。
  4. 水火共制 :
  (1)煮:是用清水或液体辅料与药物共同加热的方法。如醋煮芫花可减低毒性,酒煮黄芩可增强清肺热的功效。
  (2)蒸:是利用水蒸气或隔水加热药物的方法。如酒蒸大黄可缓和泻下作用。有些药物经反复蒸、晒,才能获得适合医疗需要的作用。如何首乌经反复蒸晒后不再有泻下力而能补肝肾、益精血。
  (3)淬:是将药物燃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淬后不仅易于粉碎,且辅料极其吸收,可发挥预期疗效。如醋淬自然铜、鳖甲,黄连煮汁淬炉甘石等。
  (4)潬:是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常用于种于类药物的去皮和肉质多汁类药物的干燥处理。如潬杏仁、桃仁以去皮;潬马齿苑、天门冬以便于晒干贮存。
  5.其他制法:
  常用的有发芽、发酵、制霜及部分法制法等。其目的在于改变药物原有性能,增加新的疗效,减少毒性或副作用,或使药物更趋效高质纯。如稻、麦的发芽;发酵法制取神曲、淡豆豉;巴豆的去油取霜,西瓜的加工制霜;法制半夏等。

著名的雷公炮炙十七法,欢迎转载收藏学习~

明代缪希雍在《炮炙大法》卷首把当时的炮制方法进行了归纳,载述了“按雷公炮炙法有十七:曰炮、曰爁、曰煿、曰炙、曰煨、曰炒、曰煅、曰炼,曰制、曰度、曰飞、曰伏、曰镑、曰摋,曰?、曰曝、曰露是也,用者宜如法,各尽其宜。”这就是后世所说的“雷公炮炙十七法”,兹分述于下:

1.炮 即将药物埋在灰火中,“炮”到焦黑。《五十二病方》的炮鸡是将鸡裹草涂泥后将鸡烧熟,是“裹物烧”,直至炮生为熟。现代的“炮”即用炒法,将药物炒至微黑,如炮姜,或以高温砂炒至发泡,去砂取药,如炮甲珠等。

2.爁 《淮南子·览冥训》:“火爁焱而不灭。”《集韵》:“火焚也。”是对药物进行焚烧,烘烤之意。如《局方》:“骨碎补,爁去毛。”

3.煿 《玉篇》:爆,落也,灼也,热也。《说文》:灼也,暴声。《广韵》:迫于火也。徐铉曰:火裂也。是以火烧物,使之干燥爆裂。此法常用于具有硬壳果实类药材的炮制。

4.炙 本法有几种释义。《五十二病方》之“炙蚕卵”及“炙梓叶”,是将药物置于近火处烤黄。张仲景用的炙阿胶同于“炒”。雷敩的“炙”、“羊脂炙”等系指涂辅料后再炒。《局方》的“炙”与“炒”区别不明显,如该书中“炒香”与“炙香”即无区别。现已基本统一,“炙”即药物加液体辅料后,用文火炒干,或边炒边加液体辅料,直至炒干。

5.煨 陶弘景谓煨为“煻灰炮”,即将药物埋在尚有余烬的灰火中缓慢令熟的意思。现在已广泛采用的面裹煨、湿纸裹煨等,是在原法基础上的发展。

6.炒 汉代以前“炒”法少见,多为“熬”法,只是使用的工具有所不同,但均是将药放入容器内置于火上加热,使至达到所需的程度。雷敩时代已有麸皮炒、米炒、酥炒、酒炒等加辅料炒法,宋代《局方》中记述的炒法更多,现在炒法已成为炮制操作中的一类主要方法。

7.煅 将药物在火上煅烧的方法。多应用于矿物药与贝壳类药物的炮制,如云母、矾石的“烧”,张仲景的“炼”钟乳石实际上即是煅。有些药物煅后常配合液体辅料淬制,以利于溶解和粉碎。

8.炼 将药物长时间的用火烧制,其含义比较广泛,如炼丹,炼蜜等。

9.制 为制药物之偏性,使之就范的泛称。通过制,能改变某些固有的性能。汉代即已应用姜制厚朴、蜜制乌头、酒制大黄、酥制皂荚等。可见制的方法较多,并随辅料、用量、温度、操作方法等不同而变化,常对不同药物作不同的处理。

10.度 指度量药物大小、长短、厚薄、范围等。《五十二病方》中某些药物是以长度来计量的,如黄芩长三寸。杞本(地骨皮)长尺,大如指。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来逐步改用重量来计量。“度”还指衡量事物的发展过程及标准程度。如乌头、附子水漂至微有麻辣为度,种子类药材炒至种皮爆裂香气逸出为度,蜜炙药物炒至辅料渗入药材内部不粘手为度等。

11.飞 指“研飞”或“水飞”。研飞为干磨,使成细粉,水飞为加水研磨,取其混悬液,干燥后可得极细粉未。如水飞朱砂,水飞炉甘石等。有时也指炼丹过程中的升华过程,即将几种矿物加热炼制,以取其化合后的升华物,如炼制升丹(HgO)。

12.伏 —般指的是“伏火”,即药物按一定程序于火中处理,经过一定时间的烧制,达到一定的要求。药物不同,伏火的要求亦不同,如伏龙肝,系指灶下黄土经长时间持续加热而成,其中氧化物较多,呈弱碱性,已非一般黄土。

13.镑 是利用一种多刃的刀具,将坚韧的药物刮削成极薄的片,以利调剂和制剂,如镑檀香,牛角等,现代多用其他工具代替。

14.摋 打击、切割之意,使药材破碎。

15.即晒。

16.曝 是指在强烈的阳光下曝晒。

17.露 指药物不加遮盖地日夜暴露之,即所谓“日晒夜露”。如露乌贼骨,露胆南星。“露”也指在暴露但无日光直接照射的情况下,析出结晶或除去部分有害物质的进程,如露制西瓜霜。上述十七法因历史的变迁,其内涵有的较难准确表达,但却可窥见明代以前中药炮制的大概状况。随着医药的发展,炮制方法不断增多并日趋完善,已远远超出了十七法的范围,但对中药炮制的基本操作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

一药可以多用?缘起炮制

日常所用姜片,有三种不同功效:

一,生姜。为呕家圣药,治疗多种呕吐;又能发汗解表,治疗风寒感冒轻证;

二,干姜。将生姜切片后晒干,长于温中散寒,治疗脾胃虚寒,脘腹冷痛;

三,炮姜。将干姜砂烫至鼓起,或武火炒炭。善走血分,长于温经止血。

中药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将一种药用于治疗几种不同的证,这现象同'炮制’密切相关。

炮制,是一种制备中药饮片的传统技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及调剂,制剂,临床应用的需要而制备。

明清以来,炮制的分类方法已有很大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系统性,为学习炮制技术和理论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将炮制几种方法作一介绍:即修制,切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

修制

修制的范围很广,它包括对药物进行整理、清洁、切削等过程。中药绝大部分都是来源于动物、植物、矿物。这些原生药材,有的采来即可应用,但大部分还要进行选取、切削等简单的加工,以选取药物的有用部分。

修制的目的有二:①有些药物经修制后便可直接配方;②为进一步炮制作好准备。

(1)筛:利用不同孔径的竹筛或铁丝制成的筛,除去药物中的灰砂、渣末,使药物纯净。

(2)簸:根据药材和杂质轻重的不同,利用簸箕或风车扬去药物中的灰渣或碎皮等轻浮的物质,也称为扬。

(3)拣:亦称挑,用手或利用一定工具除去药材的非药用部分及其杂质,或将药材按大小、粗细分类挑选,为以后的炮制提供条件。

(4)刷:利用刷子或适宜工具刷去药材表面附生的绒毛或杂质、灰尘,使其清洁、纯净,如枇杷叶刷去毛等。

(5)刮:利用刮刀或具刃的金属工具,刮去植物药材表面或内里的非药用部分粗皮、绒毛或附生的杂物,以及动物药材表面的筋肉等。

(6)去壳:将某些种子类药物捣破或擦破去壳,使其纯净、增强疗效,如榧子、石莲子、鸦胆子、大风子、木鳖子、蓖麻子等。

(7)去核、去心:某些果实、种子类药物的核、胚芽,有的作用不同,有的不宜入药,故应去掉,保持纯净,增强疗效。

(8)去头足:某些动物药的头和足不宜入药,故应去掉。

(9)剪切:利用剪或刀,以除去药材残留的非药用部分。

10)压碾:利用铁碾或石碾,将药材表面附生的非药用部分碾去。

切制

切制在中药炮制中,应用最为广泛。一般的中药都需用刀切成片、段、丝、块,使药物达到配方的要求。这些方法大多在修制和水制后进行。

切制的目的:

(1)增大药材与溶剂的接触面积。

(2)便于炮制。

(3)便于配方称量,易于粉碎。

(4)便于保管贮藏。

切制方法

(1)切:如细辛、鹅不食草、牛膝、马勃、化红、鸡冠花等。

(2)劈:将大块木质类药材用刀劈成小块或薄片,便于配方和煎出有效成分,如苏木、降香、檀香、松节等。

(3)捣:有些体小结实的药物,不能切片,不易煎出有效成分,须用碾槽碾碎,或用石臼捣碎入药;芳香性或富有油质的药物,宜临用时捣碎,以免挥发、走油影响疗效,如砂仁、草豆蔻、毕澄茄、火麻仁、郁李仁、荔枝核等。

(4)碾:矿物药材、部分树脂、木质及其他坚硬药材,须用碾槽碾成细粉,过80目或100目筛,便于制剂和服用,如血竭、赤石脂、琥珀、沉香、三七等。

(5)锉:角类药材以及其他坚韧的动、植物药材,不易切片的,用锉锉成粉末,便于制剂,如:犀角、羚羊角、马宝等。

(6)研乳:将少量的贵重药物置乳钵内研细,便于制剂,减少损耗,增强疗效,如猴枣、牛黄等。

水制法

药材用水或液体辅料处理的方法称为水制法。目的是使药材达到清洁、吸水变软,便于切制和制粉,除去杂质及非药用部分,以及改变性能等要求。常用的水制法有淘、洗、浸、润、漂、水飞等几种。

(1)淘:是将体积细小的种子类药材放在数倍于药的清水中淘去泥土、砂粒。药材经过淘洗,达到清洁纯净的目的,如:菟丝子、王不留行等

(2)洗::是将药材放在数倍于药的清水中或液体辅料中翻动擦洗。药材经过洗涤,达到清洁纯净,吸水变软,便于切制和改变性能的目的。

(3)浸::是将药材放在宽水中或液体辅料中,浸泡至一定程度取出。药材经过浸泡,使水分或液体辅料渗透到药材内部,达到吸水变软便于切制、除去非药用部分、改变药物性能等目的。

(4)润:是将经过清水或液体辅料处理的药材,置容器内,使其表面所吸附的水分向内渗透,达到全部湿润变软的润药方法。

(5)漂:是将药材放在宽水中或液体辅料中漂去药材的某些内含物质。漂药目的是利用水的溶出作用,除去药物的杂质以及部分挥发性、毒性物质,使药物纯净,药性缓和,毒性减低。

(6)水飞:是利用水的悬浮作用和粗细粉末在水中的悬浮性不同,分离出细粉的方法。水飞的目的是为了制出极细粉,除去水溶性杂质,避免研磨时的飞扬损耗。

火制法

火制法是药物直接用火或间接用火加热,加入不同辅料或不加辅料进行不同处理的方法。火制法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医疗的要求及制剂的需要以除去药物的毒性,改变药物的性能,增强疗效,缓和药物的烈性。

药物经过修制或加工切制、干燥后的饮片置锅内用火加热,不断翻动至一定程度,称为炒。炒在炮制中是比较常用的方法。药物经过加热后,使其干燥,易于粉碎,便于制剂,减低毒性,增强药物的疗效,改变药物的性能,并能超到矫臭矫味的作用。炒法可分为清炒、固体辅料炒、液体辅料炒等不同的制法。

(1)清炒

即药物不加辅料,置锅内以不同的火力并勤加翻动,使药物均匀受热至所需程度。根据炒的时间和温度,清炒又可分为:微炒、炒黄、炒爆、炒焦、炒炭等。

(2)固体辅料炒

根据药物各自的特性和治疗需要,用各种不同的固体辅料同炒,称为固体辅料炒。常用的固体辅料炒有麸炒、砂炒、米炒、滑石粉炒、蛤粉炒、土炒等几种。

麸炒:药物用蜜炙过的麦麸拌炒,称为麸炒。麸炒多用于炮制健脾和胃的药物。麸炒的目的是利用药物与麸皮共同加热,除去药物的部分油分,减低偏性或借麸皮在加热过程中放出的香气以矫正药物的不良气味,增强健脾和胃的作用。

砂炒:药物用砂作中间体进行加热的方法,称砂炒。砂炒主要是使药物均匀受热,使其酥脆易碎,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减低毒性、缓和药性以及便于除毛、去壳。

米炒:药物用大米作辅料进行加热的方法,称为米炒。米炒的目的是利用大米的润燥和滋养作用,经炒后发出的焦香气味,增强药物的健胃作用,减低药物的毒性,同时米也是炒时的指示剂。

滑石粉炒:药物用滑石粉作中间体进行加热的炒法,称滑石粉炒。能使药物酥脆易碎,便于制剂和服用,从而增强疗效。

蛤粉炒:药物用蛤粉作中间体进行加热的炒法,称蛤粉炒。蛤粉炒使药物酥脆易碎,易于煎出有效成分,增强疗效。

土炒:药物用灶心土(伏龙肝)作为中间体加强同炒的方法,称为土炒。由于具有碱性,可起到中和胃酸的作用。另外,土炒后可使部分成分变质,以缓和药性,同时可与药物起协同作用,以达到健脾和胃的目的。

(3)液体辅料炒

药物加液体辅料拌炒,称为液体辅料炒。药物经过炒后,在性质上发生了某些变化,能起到解毒、矫味、矫臭,增强疗效,缓和药性,便于制剂和有效成分易于溶出等作用。由于所加的辅料不同,可分为蜜炙,盐水炒、醋炒、酒炒及姜汁炒等。

蜜炙:药物用蜂蜜拌炒,称为蜜炙。蜂蜜性味甘平,能补脾润肺,解毒矫味,多用于制补脾润肺止咳的药物。蜜炙后能缓和药物的偏性,并与药物起到协同作用,增强疗效,以达到治疗目的。

盐水炒:药物加盐水拌炒的方法,称为盐水炒。盐性味咸寒,有下行走肾的作用,多用于制补肾、固精、治疝、利尿、泻肾火的药物。盐水炒后与药物起到协同作用,能增强疗效。

酒炒:药物加酒料炒,称为酒炒。酒,甘、辛、大热,穿透力强,有活血通络、引药上行及降低药物寒性的作用,并为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媒。一般来说,生物碱、挥发油等物质都易溶于酒中。某些药物用酒制后,有效成分易于溶出,有利于疗效的提高,有的可降低寒性,有的可增强活血通络或具升提作用。

醋炒:药物加醋拌炒,称为醋炒。醋,性味酸苦,温、能散淤血,消痈肿、解毒,大多用于炮制行血和有毒药物,可减低药物毒性,增强散淤止痛的作用,能充分发挥药物的效用,并具矫臭作用。

姜汁炒:药物加生姜汁拌炒,称为姜汁炒。生姜辛温,能散寒止呕。某些药物用姜制后,能增强散寒除满,降逆止呕的功效。

药物用另一种物质包裹,置火灰或明火上加热的方法,称为煨。目的在于除去部分挥发性及刺激性物质,以缓和药性,降低副作用。煨的方法有纸包煨和面包煨两种。为了节约,面包煨改为麸炒。本节只介绍纸包煨的方法。如生姜。

药物直接或间接用高温加热,使其在结构上或成分上有所改变的方法,称为煅。煅的温度一般在300℃~700℃,煅的目的是使药物减少刺激性,改变药物的性能,增强疗效或缓和药性。根据药物性质,煅可分明煅、盖煅、煅焠、暗煅、闷煅。

(1)明煅:药物放在铁锅或罐内煅烧的方法,称为明煅。本法适用于加热能溶化的矿物药,其目的主要是失去结晶水减少刺激性,增强疗效或产生新的作用

(2)盖煅:将药物放在炉火中,上面加盖煅烧的方法称为盖煅(或炉口煅)。此法适宜煅制质地坚硬的矿石、化石及贝壳类药物。煅的目的主要是使药物酥松易碎,便于制剂,易煎出有效成分。

(3)煅淬:将煅透的药物趁热倾入冷的液体辅料中,使其吸收,称为淬。淬适用于经过高温仍不能酥松的矿物药

(4)暗煅:暗煅是在高温缺氧情况下,使药物炭化的一种煅法,又称闷煅。适用于煅制质地疏松,炒炭时易于灰化的药物。

水火共制法

既用水,又用火,或加入辅料共同处理药物的方法,称水火共制法。常用的方法有蒸、煮等。其目的是改变药物的性能、增强疗效、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及副作用,纯净药物,便于切制。

利用蒸汽进行加热的方法称为蒸。根据药物的特点和治疗的需要,分清蒸、辅料蒸两种:

(1)清蒸:药物经过清洁处理后,用蒸汽进行加热,不加任何辅料的制法,称清蒸。清蒸的目的主要是改变药物的性能,使坚硬的药物变软,便于切制。

(2)辅料蒸:将药物拌入液体辅料,用蒸汽进行加热的方法,称辅料蒸。辅料蒸的目的主要是缓和药性,或增强疗效。

药物用水加辅料,或不加辅料,蒸至一定程度的方法,称为煮。本法可分醋煮、豆腐煮、精提三种。

(1)醋煮:药物用水与醋同煮,称醋煮。醋煮的目的主要是减低药物的毒性或使有效成分易于溶出,增强疗效。

(2)豆腐煮:药物用豆腐同煮称豆腐煮。豆腐煮的目的主要是减低药物的毒性,使其疏松易碎,便于制剂。

(3)精提:药物加水加热,使其溶化,滤去杂质,通过冷却或蒸发的方法,称精提。

药物各自具有一定的性能,经过炮制引起这些性能产生不同的变化,这是“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