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整日刷手机,黑白颠倒?原来背后的原因是这样...

疫情期间,“神兽们”在家折腾了3个月,家长们已经应接不暇。有的家长甚至反应:孩子成天刷手机,黑白颠倒,怎么办?

其实这种情况并不是个例,今天我们邀请到一出学社的一位妈妈讲述自己的孩子HT同学的故事,与大家分享他们是如何成功帮助孩子走出“不出屋,游戏不停手,拒绝交流”的状态。

文章来源:

一出学社(ID:yichuacademy)

HT妈妈:

01.16岁男孩

      每天的生活和游戏息息相关

一般来说,现在的孩子黑白颠倒,大多是跟游戏、网络有关。互联网时代信息时代,带给我们一个更广阔的虚拟世界,里面有太多有趣好玩的东西了,对孩子和大人都有很强的吸引力。

我儿子现在马上快16岁了,同样每天的生活和游戏、网络息息相关。他上初中后,一直没能适应重点中学的学习节奏,在初一下学期开始表现出拒绝写作业、讨厌学习,晚上玩游戏、看视频、看电影到很晚,白天上课睡觉,回家后钻到自己的卧室并锁上门,跟我们很少交流。

跟大家一样,当时我们很不理解,就像一位家长说的,“真是想不通TA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当孩子跟我们说他不能好好完成作业、因考试不好被同学嘲笑而不好意思去学校时,我们没有切身处地地考虑他的处境、他的感受、他的困难,没有去倾听、共情,而是批评他指责他“别人能做到的,为什么你做不到”;要不就是讲道理,讲谁都知道的大道理,“上课好好听、好好做作业多复习”。

就这样,他面对不了的困难积攒得越来越多,孩子就给彻底压倒了。初二下学期上了一段时间后,就不愿意再去学校了,因为在学校他找不到存在感、价值感,而我们家长该给到的安全感、理解、支持和帮助也没有。

所以,最后孩子没有力量、迈不出门,现在看来,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在家没事干,就只能黑白颠倒、去游戏网络中寻找存在感、价值感了,这也是水到渠成的事。要不然,让他在家干什么?没有了游戏、网络,他就会生活作息有规律,就会好好学习吗?不是这样的。

02.把游戏作为情绪发泄口

      重新寻找学习的意义

可以这么说,不是游戏、网络让他不爱学习、让他拒绝去学校,而是因为他在学校找不到存在感价值感,在家庭找不到理解和支持,他才会沉迷于网络和游戏。

我们换个角度想,幸亏有了网络、游戏,能让他在另一个空间里找到朋友、找到控制感、价值感、归属感,也找到了一个情绪的发泄口,陪伴他走过了这一段意志消沉的时光,而没有被闷得发狂、被彻底压垮。

正面地想,这何尝不是一个机会?可以让他停下脚步,去摸索去找寻自己,去思考问题——自己是谁?学习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自己感兴趣的事是什么?

这期间他想去做专业游戏玩家,上网查了一遍之后打消了这个念头,又想把单簧管拾起来走音乐这条路,但最终没有继续下去。

但他确实喜欢音乐,听了很多曲子,非常喜欢唱歌,英文歌、德国、俄罗斯、日本的歌他都会唱上几首,这些都带给他很多快乐。

同时不可否认,《我的世界》游戏、还有坦克世界、战争类的游戏,也给他带来很多快乐。就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喜欢上了心理学,目前他打算以后学习心理学专业。

只是有时会有点小纠结,到底学音乐还是学心理学。但不管他学什么,我们都会支持他。正是因为有了初步的目标,他现在就很想把英语和数学学好,为以后的心理学专业打下基础。

所以,在孩子摸索、找寻自己的过程中,不要切断孩子的游戏和网络,目前这个阶段,这些东西就是支撑他精神力量的一个支点,没了这个支点,又没有新的支点支撑他,大家可以想一想,孩子会不会倒下来,真的跟我们担心的那样彻底起不来呢?

03.父母和孩子处好关系

      才能真正地帮到孩子

另外,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孩子真的就愿意这样黑白颠倒、生活无规律?真的愿意每天沉迷于游戏和网络,其它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干吗?不是这样的。

就像尹建莉老师讲的,“每个孩子都像一颗种子,都是向上向善的”,要“相信孩子”。我们看到的都是孩子的行为,是表象,深入孩子的内心,你会看到他们此时内心充满了挣扎、自责、纠结。

我儿子曾跟我说过:

“妈妈,看到你和爸爸每天上班都有自己的事要做,我也不想待在家里,我不想平平淡淡的,我想轰轰烈烈地过一生。”

听到这些话,我眼泪都快出来了,当时心里非常难受,他并不想过这样的生活,他想挣脱出去,可是当时他的内心就是没有力量,他就是走不出去。谁逼他都不行,他就是那么无力和无助。

这时候就需要父母帮一把。但父母如果真想帮助孩子,就要先和孩子处好关系,否则还是帮不到他。因为关系不好,他不会接受你的帮助。

另外,青春期的孩子本来情绪波动就很大,所以在和他们相处时,要能无条件地接住他们的情绪。


梦雨老师点评:

这一点我作为导师感同身受,比起要求孩子改变,我更关心孩子为什么打游戏黑白颠倒?

我观察到黑白颠倒他们也累啊,为什么其他方式不能满足他的需求?他的需求是什么?我还能做些什么来支持他?

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小工具——观察-需求-选择/行动,帮助大家看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找到他们真正的需求。这是我们之前推荐过的《非暴力沟通》介绍到的。

如果更深一步来看,根据精神分析的理论,通宵打游戏的人是因为没有安全感,他必须找一个事情来逃开潜意识里对做其他事情的恐惧。

因此,他找到了一个东西让自己累到极致,然后身体跳出来说:停下来你必须睡觉了。这时候,孩子们再也无法顾忌恐惧,他就能睡觉了。而这一切孩子们无法用言语表达,只能用通宵游戏的非语言的信息来求助。

其实看到这个分析的时候我在想,如果我是父母,如果我真的能明白孩子的求助是什么,知道了孩子被笼罩在这样的恐惧中,估计既难过又心疼。

这个事件中,HT妈妈就是顺着孩子沉迷打游戏刷手机的行为问了很多为什么,发现了他背后的需求是想要获得存在感价值感,明白了孩子的这个需求没法在学校和家庭中被满足,才去选择“游戏”这个替代方式的。


其实父母和孩子是另一种形式的朋友

有时候父母也要听一听孩子的心声哦

用理解换来和解,用关爱换来和谐

小叶子相信

每一对亲子都能成为朋友

作者:兰蕙,一位无限潜力股的家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