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奇论管理》(21)学习和企业理论①
各位亲爱的书友,从今天开始,我们跟随马奇来探讨《学习和企业理论》。
一、企业不就是为老板赚钱的吗?
资本的创富理论 VS 人本的创富理论
包政老师在《企业的本质》一书中详尽的介绍过关于企业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自从人类从家庭社会发展到产业社会以来,企业理论一直是个很复杂,众说纷纭的问题。
1、经济学创富思想为基础的企业理论
资本主义的实践是很功利的,本着经济学思想,企业为了更大限度地获取财富,任性地沿着制度开辟的道路往前走。直到今天,在很多老板的心里,也实在想不出做企业除了赚钱还有什么其他的目的。
2、科学管理
后来出现了科学管理学说。它沿着经济学的思想继续往前走,遵循劳动生产效率原则,不断的深化劳动分工,不断的把复杂劳动变成简单操作,把劳动者变成机器的附属,变成可以管控的生产要素,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力商品。
由此确立了企业当局的权威地位,实现了管理的专制。这种企业的效能毋庸置疑,所向披靡。可以质疑的是它的扩张性和掠夺性。看看当年的秦朝,就明白了。六国视秦军为虎狼,望风而逃。然而一将功成万骨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当年的科学管理工作者以及亨利·福特所做的事情,100多年以后,今天的企业依然继续在做,可见社会制度的惯性有多强。
3、企业理论走向迷茫的丛林
包政老师说:如果制度是一件衣服,那么管理就是衣服上的补丁。由于衣服上的漏洞是根本性的,是制度及理论本身造成的,不符合天道。因此管理的补丁就越打越多,不仅作为制度的那件衣服面目全非,而且管理领域也变得面目全非,学说林立,莫衷一是。按照哈罗德·孔茨的说法,管理学进入了丛林。
这就不难理解在这一章的开篇,马奇先用了三个观念——不完全匹配,有限理性以及未化解的冲突。把这三个观念作为当代企业理论的核心部分。
第一个迷局:环境决定论
许多企业家常常在内心的良知和残酷的竞争现实之间挣扎。他们说,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做实业、做产品干不过拼多多。在商业社会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二类电商的廉价过度鼓吹的产品,看到恶意的裂变和推送,看到层出不穷的启动大众的“贪、嗔、痴”的诱惑。
而且,这样是来钱比较快的玩儿法。
直播带货动辄一夜上几亿的销售额,罗永浩做企业欠下6个亿的债,靠带货,脱口秀、出席婚丧嫁娶的场合几乎就要还清了·· ···年轻人做着当网红吃吃喝喝就赚大钱的梦,却在现实中妥妥的躺平··· ···
这就是当前的世界,企业家不禁迷茫的想,这是个啥逻辑?
第二个迷局:有限理性
我的好友柒先生跟我一起做项目的时候,拆解过抖音直播的暴利逻辑。用他的话讲:“榜一大哥”一晚上刷价值几十万上百万的礼物,疯了吗?
更有甚者,有些“小镇青年”,月收入三千,打赏主播2200,剩下800元啃方便面过的不亦乐乎。
一场直播PK上亿音浪的收入去了哪里?有上亿人天天待在直播间里,刷礼物送钱完全没有任何商品交换,图啥?
在欲望面前,人的理性遁逃的无影无踪。
第三个迷局:未化解的冲突
互联网杀熟,不同的手机在网站上同一商品显示不同的价格。无论是机票,酒店产品还是外卖、租车,大数据被用来做恶而不是为善。
信息化服务代理公司,保险中介,房产销售公司······请客户付钱的时候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客户买单以后犹如川剧变脸,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无论是利益冲突,认知冲突,偏好冲突······无论是公司内部还是在供应链,产业链中,做老板的人常常跟我说,经营企业就是磨练脾气,基本上想把人性都看透,在冲突中可以淋漓尽致的感受人性的脆弱与无知。
4、回归天道
然而,人类不能忘乎所以,对独立存在的事物及其内在的自然法则要有足够的敬畏之心,即便不能把握形而上的道,也应该效仿形而下的器,效仿他外在的表现形态。
按照德鲁克的观点,国民财富的源泉在于企业的创新和营销、在于技术的进步。并把这种进步引导到顾客的需求上去。
早期福特做到了这一点,依靠技术的进步,以机器替代人力,开启了大众消费市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之后转而走向失败,他没有持续依靠技术的进步以及供求关系上的创新深化与顾客的关系。福特后期采用高效率的扩张模式,如同秦王朝那样,奖励耕战,简单粗暴,依靠绩效工资奖金和股权分配制度,把人变成虎狼,把队伍变成高速运转的机器,攻城略地,一统天下。
这不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逻辑,而是一种失败的逻辑,而且不可逆,它回不到创新和营销上来,只能一条道走到黑,随着时代的更替而浮沉。
如何回归天道?理论的作用就在于帮助企业看清未来,以终为始确定合乎现实的事业理论。
按照明茨伯格的说法,真正的高端人才脑子里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见解或理论。面向未来企业人士,也应该持有两种不同的理论及逻辑,一种是资本主义的创富理论,另一种是人本主义创富的理论——去审视过去,拿捏未来,做出明智的现实选择。
二、内源驱动的企业理论与外源驱动的企业理论
在“行为学取向组织研究的晚期发展”这一部分,马奇主要探讨了这样几个问题:
1、偏好的模糊性(外源的偏好,比如喜欢好看的,好吃的)
2、规则遵循(外源的认同感)
3、组织行动和组织形式的历史——依赖式模型
4、组织行动的生态学特征(竞争交互)
5、解释和意义的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理论的迷思往往由于初创期的信心和能力不足,陷入向外界求认同,掩饰自己的错误或者不足,依赖过去或别人的成功经验,设置假想敌或陷入价格竞争、资源竞争等其他竞争关系中,在比较与争长短中进入无尽的迷思。
企业要建立内稳态,需要有自己的事业理论。编故事并非难事,难的是故事背后有没有理论。能以理论来支撑庙算,才是真正的多算者。《孙子兵法》说,“多算者胜”。
创业者要懂得把企业稳稳的建立在自己的长处之上。从实践中,从与顾客的关系和产业关系,企业内部关系中历练,走通自己的逻辑。让现实的点点滴滴与使命合一,把故事变成现实,把企业经营成事业,把每个人的工作变成充满爱与善意的诗和远方。
三、企业的事业理论与企业的学习是一个无限接近真理、美、正义和学问的事情。结果主义带来的急功近利背离了天道,带来毁灭。
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组织,逃避对生命的思考,逃避关于“我是谁”的思考,就会陷入外源评价的混乱秩序。《红楼梦》中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悲叹的是芸芸众生的命运,多少人在内心的评价与比较,获得与失去,自我否定与向外求肯定的凄凄惶惶中过了一生。
有些人时运不错,比如乔布斯,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了人类历史里。但终究在人生最悲惨的时候开始参禅打坐。我不知道他的灵魂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救赎,但是当巨大的成功也无法证明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不知道这位互联网时代的产品巨匠面对自己内心的坑洞时带着多绝望的恐惧。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在产业社会中,好的企业承担着一份责任。通过一份事业启迪每个与之相关的人。通过追寻真理、美、正义和学问的过程,让每个人获得心智发展和不断的成长,从而产生终生相依的一份归属感和存在感。这需要经营管理者完成对企业的事业理论的思考,把重心从经营利润转移到经营价值上去,才能带来真正的成就感和满足感——那是爱与善意的光明。
可能在网速过快的时代,这种想法和做法让多数人觉得愚蠢。然而生命可贵,谁不愿意自己享受“我知道我是谁”的游侠骑士快意江湖的生命呢?世界本就充满了各种力量的博弈,在各种复杂的冲突中,我们不断的发现自己,了悟“道”的大美与大爱。
至于结果,那是个顽皮的孩子。他不在追逐中现身,只在某个地方等待我们。或者说,真的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