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之宋代建筑 | 古建之美

宋代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规模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 台,主要以殿堂、寺塔和墓室建筑为代表,流行仿木构建筑形式的砖石塔和墓葬,创造了很多华丽精美的作品。装饰上多用彩绘、雕刻及琉璃砖瓦等,建筑构件开始趋向标准化,并有了建筑总结性著作如《木经》、《营造法式》。

简介

宋代(公元960-1279年)是中国古代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它在政治、经济、文化、手工业和商业方面都有发展,科学技术更有很大进步,这使得宋代的建筑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一时期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宋代的建筑也一改唐代雄浑的特点,变得纤巧秀丽、注重装饰。

宋代的城市形成了临街设店、按行成街的布局,城市消防、交通运输、商店、桥梁等建筑都有了新发展。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完全呈现出一座商业城市的面貌。这一时期,中国各地也已不再兴建规模巨大的建筑了,只在建筑组合方面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衬托主体建筑,并大力发展建筑装修与色彩。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内的正殿及鱼沼飞梁即是典型的宋代建筑。

宋代砖石建筑的水平不断提高,这时的砖石建筑主要是佛塔和桥梁。浙江杭州灵隐寺塔、河南开封繁塔及河北赵县的永通桥等均是宋代砖石建筑的典范。

木结构建筑采用了“材”为标准的模数制和工料定额制,使建筑设计施工达到了一定程序的规范化。

宋代,中国经济社会得到了一定程度发展,注重意境的园林在这一时期开始兴起。中国古典园林重在写意,融自然美与人工美于一体,以建筑和人工建造的家用山水、岩壑、花木等一同表现某种艺术境界。较有代表性的宋代园林包括苏舜钦的沧浪亭和司马光的独乐园。

宋代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规模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 台,主要以殿堂、寺塔和墓室建筑为代表,流行仿木构建筑形式的砖石塔和墓葬,创造了很多华丽精美的作品。装饰上多用彩绘、雕刻及琉璃砖瓦等,建筑构件开始趋向标准化,并有了建筑总结性著作如《木经》、《营造法式》。

建筑背景

清明上河图内所见的开封城楼,硕大雄厚的斗拱配以轻柔的屋脊。

宋朝在经济活动、农业、文化、都市化与人口各方面都有高速的发展。盛唐时期中国人口最高达为5288万,而宋代人口却由初期的约4640万增加到的北宋末年的1.25亿。大部分的宋朝政治性城市都发展为经济中心,譬如汴京与临安。建筑方式突破了以前的里坊制,而转变为坊巷制,摆脱了里坊围墙的限制,容许商店直接面向街道。商业活动不再受到时间约束。各地遍布驿站、商店和中国戏曲舞台--勾栏。

社会开始出现官商合流,经济活动空前蓬勃,商业建筑盛极一时。农业方面,土地开垦面积(高达7.0亿亩)与亩产量皆为唐代最高值的两倍。华北地区的铁产量在神宗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曾高达12.7万吨左右。造船业方面,能够制造运载千吨货物的船只。人民生活富庶,追求享受的风气蔓延,皇室、官员、文人、富商争相建造园林。

文化方面,理学、文学和艺术都有较大的发展。自北宋起,儒学与佛教复兴,道教盛行,三者相互融合。佛塔、寺院大量兴建。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标志了史学的发展。教育方面,除了朝廷筹办官学,地方民间也大量举办学校,城乡书院林立。当时著名的书院有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和茅山书院。

艺术价值

宋代建筑虽然没有了唐代建筑的雄伟和大气,但是他的建筑结构和建筑装饰却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直到现在仍被人称颂。

奇特的建筑布局:例如河北正定隆兴寺其布局和结构是典型的宋代建筑,整个寺院纵深展开,殿宇重重,高潮迭起。院落空间时宽时窄,随建筑错落而变幻。佛香阁与周围的转轮藏、慈氏阁所形成的空间,成为整组寺院建筑群的高潮,具极强的感染力。寺中的摩尼殿--为隆兴寺现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最高的摩尼殿。大殿建在1.2米高的台基上,殿面阔、进深皆七间,重榴歇山顶。奇特的是,正方形殿身每面正中各出一扇向前的歇山式抱厦,使平面形成十字形。由于殿身和四抱厦的整体组合,大殿外观重叠雄伟。对此,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大加赞赏:“这种的布局,我们平时除去北平故宫紫禁城角楼外,只在宋画里见过;那种画意的溉洒、古劲的庄严,的确令人起一种不可言喻的感觉,尤其是在立体布局的观点上,这摩尼殿重叠雄伟,可以算是艺臻极品,而在中国建筑物里也是别开生面。”

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创造的成熟期。以北宋东京为例,有关文献所登录的私家、皇家园林名字就有一百五十余个,此可见宋代园林建筑之盛。宋代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不仅数量超过前代,而且艺术风格更加细致、清新,诗情画意更为浓郁,意境创造更加自觉。通过借景、补景等方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较有代表性的宋代宫殿园林有山西太原的“晋祠”。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其主殿圣母殿和“鱼沼飞梁”是北宋遗物。其标志性建筑“圣母殿”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是现在晋祠内最为古老的建筑。晋祠内圣母殿的宋塑侍女(泥塑)、老枝纵横的周柏(齐年柏)、长流不息的难老泉,并称“晋祠三绝”。

鱼沼飞梁,全沼为一方形水池,池中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梁木承托着十字形桥面,就是飞梁。整个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大鸟,故称飞梁。这种形制奇特,造型优美的十字形桥式,在中国现存实物仅此一例。它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桥梁建筑很有价值。

建筑装饰

装饰与建筑的有机结合是宋代的一大特点,宋代建筑从外貌到室内,都和唐代有显著不同,在建筑技巧娴熟的基础上,着力于建筑细部的刻画,不仅一梁一柱都要进行艺术加工,而且对于装修和装饰更要着力细致处理。格子门的一条门框可以有七八种断面形式,毯文窗格的棱条表面要加上凸起的线脚。在彩画中一朵花的每一花瓣都要经过由浅到深、四层晕染才算完成。雕一朵花,花瓣造形极尽变化,生动活泼。

一些宗教建筑中,室内作神灵居住的“天宫楼阁”,把虚幻中的佛国净土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在墓葬建筑中,望想将生活中美的感受永远保存下来,于是出现了墓主观戏、墓主夫妻饮宴、墓主出行和回归之类题材的壁画或雕刻。工匠观察事物细致入微,刀功绘笔掌握熟练。在建筑内部空间的塑造上,力图表现出人们的审美理想。这些壁画和雕刻对后来的民间图案发展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文化内涵

建筑总是根植于一定的文化土壤和文化背景中的,宋代的文化正如王振复老师在《中国建筑的文化历程》中所描述的“宋代是一个文弱而文雅的时代,其思想感情已有唐代的热烈奔放而渐渐变冷从而收敛自己,犹如从崇拜旭日而转为崇拜明月,从敢于面对喷薄之朝阳转而遥望明寂之星空,显得宁静而沉滤。”宋代的建筑风格也深深的烙上了宋型文化的痕迹。

首先,是建筑的尺度缩小。不管是北宋首都东京,还是南宋首都临安,其城池和宫殿的规模都远远小于唐代长安。《中国建筑史》指出:“北宋宫殿布局不如唐代恢廓。”4比如东京宫城“因为他的宫城是在州级子城的基础上扩张而成。仅2.5公里周长,这些都是气局不大之处。”至于陵墓建筑尺度趋小,也很明显。以北宋的七帝八陵为例,他们比较拥挤地集中在河南巩县,分布在相 距不过10公里的地域范围内。这种建筑布局虽然与当时的国力贫弱有关,但主要还是受到当时理学思想的影响,理学提倡“存天理、去人欲”,因此当时的中国文人学子及其整个民族的文化心态,有“向内转”、“内敛”、“内倾”的特性,在物质层面上一般不求其宏大,而在精神象征意义上具有深广的蕴意。正如宋代理学家邵雍言“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气吐胸中,充塞宇宙”。

一幅长卷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也是传世人物画的杰出代表。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状况,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全图大致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画中恢宏的气象,生动完美的表现技巧,以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得这幅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古画,至今仍被公认为举世瞩目的国宝。

画中的建筑说也从侧面反映了宋代文化的特点,既绮丽又素雅。

《清明上河图》中的城门

画中另一个焦点,便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交汇处—虹桥。

《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

画中原本场景无数,而「虹桥」暗藏玄机,虹桥本身全为木质结构,桥身无柱子支撑,单拱横跨汴河,让来往的船只免遭“撞柱”风险。这是当时的宋朝最前沿的技术。整座木拱桥跨度约20米,宽约8米,拱券高度薄,配以丹饰栏杆,桥头置华表,造型轻盈若长虹当空。

虹桥的结构被称为「叠梁拱」,由五排粗大的巨木组成骨架,两端固定在横木上,五排拱骨与横拱间用榫卯、铆钉、捆扎的方法固定并相互搭叠,形成叠梁拱,坚固又外观美丽。在桥下的河岸边沿,仅有四根木柱支撑桥梁,但并不会与船只发生亲密接触。

在北宋后期赵伯驹的画作《江山秋色图》中,也有一处桥梁采用叠梁拱的结构,但是规模相较于虹桥则要小得多。

而虹桥的旁边,竟然有个类似穿越的建筑,活像哥特教堂的尖顶,但这可不是来自于西方的建筑,而是北宋非常流行的店面装饰,叫作:彩楼欢门。

彩楼欢门

北宋当时的酒店和商铺钱,都会有这种木杆捆扎而成的“阁楼”,不仅建筑气势十足,还要在上面挂上绸缎、彩花亦或是猪样来装饰。有些酒家门口招牌齐全,灯光霓虹,如栀子灯,颇有宋代“红灯区”的feel,如下图。

除此之外,《清明上河图》中也展示了无数民房、店铺、酒家,显示了宋代经济繁荣的景象。大多数的民居是悬山顶的:

较为富裕或者是有地位的人家,屋脊上也会有鸱吻、脊兽,山花面带博风板、悬鱼、惹草:

我们不用懂那么多,先从《清明上河图》整体构图看,它采用散点透视法,这使对图绘城市意象的空间还原有了一定程度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首先保证局部空间尺度的真实性,并在此基础上兼顾画卷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如下图中每个建筑既以正面加45°斜角轴测方式展现,而又对远处景物缩小绘制。于是在进行空间还原时常发现远处景物所占的空间尺度远大于近处,难以在同一空间内将远近景物完整对位复原。对此采用的处理方法是,在保持道路等线性空间的整体感的同时,矛盾较突出处以扇面式扭转的方式保证局部空间尺度的真实性。图中基本空间尺度参照《营造法式》等相关文献的记载,及建筑周围人的尺度来确定(如下图)。

有学者根据《清明上河图》画出了我们部分平面图:

《清明上河图》所绘城市意象平面图

从《清明上河图》看宋代的建筑,它处于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阶段,其建筑艺术和技术对海内外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部巨著

《营造法式》是宋崇宁二年(1103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诫,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可以说是体现中国古建筑的千古奇书,让梁思成先生用一辈子去研究。以下是《营造法式》中的一些建筑图纸,让千年后的我们惊叹。

再一次欣赏大宋的繁华吧~~

来源:哲匠之家  2018.9.19《宋代建筑概述》;部分图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如发现配图不准确或文字错误,与原作者无关。
(0)

相关推荐

  • 浅析「宋代建筑」

    编辑:jzxs 行走在建筑之间,发现生活内外之美 Let Me Love You DJ Snake;Justin Bieber - Encore  宋代建筑  宋代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规 ...

  • 「大美中国古建筑名塔篇」第二百七十一座:湖南永州回龙塔

    回龙塔位于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潇水东岸,该塔建于明代中叶,为一砖石结构八角七级宝塔,分为五层,高近30米. 塔内有旋梯至塔顶,每层东南西北四方均开有券门,由此可以走出塔门,外绕塔身环行,远眺四周景色. ...

  • 知识|中国南北方建筑的差异

    北方建筑 南北方差异的主要体现首先,北方的强调的是阳光,而南方强调更多的是通风.虽然这两个字眼看似宽泛,但它却影响了建筑的体型设计.门窗设计和院落设计.对阳光的利用.对通风条件的改善,都会影响到一系列 ...

  • 中国古建筑中的廊——园林艺术之美

    园林建筑是中国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山.水.植物有机结合情影交融,构成优美的风景画卷."平面曲折,高低错落",这是中国园林建筑布局的艺术手法之一,原因在于中国园林追求的是再现自然 ...

  • 中国古建筑的繁复竟然可以这么美!

    现代建筑多以极简为主,但是在中国的古建筑中,却有很多繁复的装饰,它们拥有着独特的古典韵味,以及丰富的东方文化内涵,美得动人心魄. 01.藻井 中华古建筑中室内顶棚的装饰,一般成向上隆起的井状,呈伞盖形 ...

  • 中国古建筑,惊艳世界的美!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 中国建筑,水墨风情黑白映画,青砖青瓦诗情画意,亭山有意处处有情--....................... ...

  • 山西要打造古建筑强省!古建之美,惊艳世界!

    欢迎投稿留言交流 近日 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 (山西古建筑博物馆) 在原山西省古建所挂牌成立 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重组改革,是省文物局直属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内容,着眼于山西深厚 ...

  • 中国古建筑摄影合集,太美了!

    打开音乐 体验不一样的观赏感受! ... 中国建筑,水墨风情 黑白映画,青砖青瓦 诗情画意,亭山有意 处处有情-- 今天为大家分享中国古建筑的摄影合集,欣赏的同时,也可以学习一下如何拍,可以展现建筑之 ...

  • 精美的中国古建筑手绘图,它们的美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中国古建筑: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而要鉴赏建筑艺术,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然后再通过比较 ...

  • 重温梁思成手绘、清华王南讲解,两代建筑人说透中国古建之美

    梁思成曾说:"中国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与在大火之中抢救宝器名画同样有急不容缓的性质." 何出此言? 百年前的中国动荡不已,无数古建筑遭到侵略者.军阀的肆意破坏,甚至连窗棂.砖瓦都会被 ...

  • 营造视野:梁思成手绘、清华王南讲解,两代建筑人说透中国古建之美

    梁思成曾说:"中国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与在大火之中抢救宝器名画同样有急不容缓的性质." 何出此言? 百年前的中国动荡不已,无数古建筑遭到侵略者.军阀的肆意破坏,甚至连窗棂.砖瓦都会被 ...

  • 1700幅珍贵手绘,百年前的建筑寻根之旅,中国古建这么美

    也许有不少人认为,最美中国古建筑在日本,把日本当作"中国古建筑冰箱". 但早在120年前,有一位日本建筑史学家这么说过:"鄙人以为研究日本建筑者,首须究其历史,既悟日本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