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河南吗?关于戏剧幻城的问答

回家后诸位亲友都推荐我去看“只有河南 戏剧幻城”。于是选了国庆节前的一个晴天,与父母同去看这座有21个剧场的戏剧聚落群。景区刚开业时麦浪滚滚,现在麦子割了,满地是红了穗弯了腰的高粱。场内如盲盒,一格一幕景,每个场景不同演出内容。服务人员热情敬业,餐饮性价比高,在旅游景区实属难得。
排队领票时认真听二刷的观众介绍经验,与一位同学互加了微信,她是中山大学的在读硕士,论文想对戏剧幻城做研究,我同意在看完演出后回答她的问题,交流观后感。
第二天早上,小同学问了我几个问题,都是与地域文化相关的。
有意思。前一天我看了9部小剧1部大剧,感慨人多,感叹幻城建筑的大手笔,感动餐饮的物美价廉,同时,也感觉有些演出强行贴标签,过于强调地域文化。宏大的旅游演出都会挖掘一些地方文化,将之强调壮大,这很正常。但我们的文化并非属于哪个地域,是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兼容并蓄,发展创新的。中原文化是整个中华文化的核心和源头,它不止河南,它属于整个中国;它在那里,一直都在,没有被遗忘忽略。真的不必刻意强调。
古人是重视地域观念,浙商晋商桐城派都是地域文化。但我们最欣赏热爱赞美的那些诗人词人,他们或健游或奔波或飘零或谪贬于祖国各地,他们身上没有强大的地域观念,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辽阔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襟怀,使他们创作出更动人的作品。
大概因为我在郑州出生长大,祖籍不在河南,上大学后也离开了这座城市,我对河南并没有强烈的归属感,所以觉得把文化的要素限定在某一地域有些偏颇了。
每个游客在戏剧幻城都有不同的感受。小姨说她在某部话剧里找到当年跳皮筋的感觉;看《老院子》时我身后的观众跟着演员一起开腔唱豫剧;父母在几个剧场中最喜欢《第七机车车辆厂礼堂》,演的是中国铁路建设发展,是他们熟悉亲切的故事。尽管我们吐槽演员们很多对白是录好的声音,有些剧情一般,情节不紧凑,内容不饱满,硬扯高大上,但只要每个人在这座戏剧幻城找到自己的亲切感,那么它就是成功的。
小同学说她生长在河南,小时候见惯了麦子高粱棉花扬麦场,好些年没见了,她以为这些东西都是过去式了不会再想起,可是看了演出后重新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对它们又多了新的体会,她说以后可能会在麦收时节特意回老家好好看看。
也许我们自己并不知道,自己身上的烙印一直都在。只要你在这里生长过生活过,它就在你的身体里灵魂里。梁启超在时晴时雨的大溪地感受到了苏轼词中的意境,在异国他乡找到了熟悉的语境。这就是地域文化吧,这个地域是中国。
在《天子驾六遗址坑》里,周天子对考古人员说:文化活着,我就活着。它们一直都在,历经千万年依然活着,没有随黄河水流逝,没有被黄土湮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