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尽调报告,需要有打动别人的力量

很久没有更新公众号了。

最近没有文青的命,但是却得了文青的病,总的来说就是想的太多,却做的太少。

思考的题目之一就是要怎么把尽调报告写好。

尽调报告:你告诉了我一个早已知道的东西

一天,一个农民赶着一群羊在草原上走。碰到一个人对他说:“我可以告诉你,你的羊群有几只羊。”

他用卫星定位技术和新的网络技术将信息发到总部的数据库……片刻后,他告诉农民共有1460只羊。农民点头称对。

随后,他要求农民给他一只羊作为报酬,农民答应了。

不过农民说:“如果我能说出你是哪家公司的,您能否把羊还给我?”那人点头。

农民说:“你是M公司的。”那人很惊讶,问农民是怎么知道的。

农民说:“有三个理由足以让我知道你是M公司:

1、我没有请你,你就自己找上门来;

2、你告诉了我一个早已知道的东西,还要向我收费

3、你一点都不懂我们这一行,你刚刚抱走的那只根本不是羊,而是只牧羊犬。”

大多数时候,我们的尽调报告和他一样,告诉别人的都是些别人已经知道的东西。对使用者而言,只不过是换一个人的复述罢了。

尽调报告的价值

尽调报告的价值在于告诉使用者一些过去看到,但是没有意识到的,或者他没有看到的一些信息。他如果没有带来一些新的或者有用的信息,那他于使用者而言,就是没有价值的。

我把这些有效的信息称之为报告的打动力,只有把这些信息提炼和展示出来,才能够触动使用者。

尽调报告中的三层信息

尽调报告当中的信息,我想大概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是事实,账面上记录是什么样,业务情况是什么样,都是如实的记录和反映。这是大家都能接触到的客观存在。

第二层的信息是定性,那是一个方向性的结论。答题而言无非“好的、坏的、或者 好的,但有瑕疵的”这几种。但是如果尽调报告推出的信息仅此而已的话,我觉得还是不够的。无论是第一层还是第二层的信息,基本上都是客户已经知道了的内容,甚至于比我们知道的还清楚。

信息必须还需要进驻到下一层。

第三层信息我觉得才是最具有打动力的。它包括了业务的细节、业务的逻辑、对标的标准以及尚存的差异、潜在的影响等等。只有到达了这个层次,才是客户所需要的。而这是需要思考和提炼之后才能够做到的。

中庸而笼统的尽调报告

信息还停留在第二层的尽调报告,表现出来的一个特征,就是结论和建议过于的笼统。容易笼统地得出结论:比如笼统的说公司收款的内控存在缺陷。

这是一句有技术含量的废话,再好的公司内控,用一个非常高的标准去衡量都会存在着不足。所以这句话其实是一种立于“不败之地”的中庸之道。讲出来觉得放之四海皆准,可这句话也就变成了大陆货,报告也就缺乏了打动力。

所以想要报告有打动力,就必须要非常的具体,比如说我们在收款环节没有严格的执行催收。某个客户的信用期是60天,但实际上它的应收账款已经120天了,也没有人执行催款。这样客户一看就着急了。事情只有具体了才会有打动别人的效果。

好比一个古代的故事,一个人在街上走着听到前面的人喊,着火了,

他心想,有热闹可看了。于是他跟着大家跑,结果跑进了一看,发现着火的是自家的房子,于是他就开始慌了。

所以具体的信息,和笼统的信息,给人的印象效果是不一样的。

所以说尽调报告当中对事项的描写,必须要具体,有细节,不能流于空话。

很多人也会担心,写的太具体,报告是不是就没有了高度和深度。这其实并不矛盾,具体的事项和总结出来的结论其实是内在一致的。但这对报告写作者的归纳总结技巧是一个大的考验。

比如:公司收款环节的内控存在瑕疵:

——只说到这里,信息的层次还太浅。

1)制度上虽然规定了催收是业务部门的责任,但并未明确相应客户的具体责任人;

2)某笔款项出现了严重的逾期,同时也未有人催收的情形;

3)未能有效组织起催收工作。出现了人员离职后,部分零星客户款没人交接的情形;

4)未将催款纳入绩效考核,导致催收工作推进不力。

——有了具体的事情,那别人也就知道了下一步该往哪里去努力。

深入了解业务,建立专业自信

报告缺乏打动力的第二个原因,是缺乏专业自信。

为什么喜欢用中庸的语言来写?是因为中庸的语言可以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但这样报告也就失去了针对性,失去了锋芒。

一个有深度有打动力的报告,需要写作者的专业知识积累、对业务的深度了解、对逻辑形成的闭环、对问题症结的精准把握、甚至于决策落笔的勇气等等,缺一不可。

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把牧羊犬错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