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写了这28个字,真正做到了诗书合一!
释文
淡墨秋山画远天,暮霞还照紫添烟。故人好在重携手,不到平山谩五年。
米芾的这件“淡墨秋山诗帖”流传有绪,纸本行书,29.1cmX31.9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历代著录于《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刻入《三希堂法帖》。此帖运笔如刷,笔力雄健,结态造势宽展肥美,当为米芾中年书法之精品。
赏析
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
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
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
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其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
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其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主要作品有《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拜中岳命帖》等。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