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一点!把控猪价的四大“真凶”出现,行情向左还是向右?

摘要:

12月注定是一个不太平的月份,猪价经历了“暴涨”到持续下跌,养殖户还在“云里雾里”。截止今日,全国生猪价格已经连续下跌六天,CPI涨幅破“4”、生猪产能回升、国储冻肉投放市场。一连串的猪价利空消息传来,养猪人慌了,猪价涨跌到底被“谁”掌控?

2019年12月12日,据中国养猪网数据监测,今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达到34.06元/公斤,较昨日下跌0.33元/公斤,较一周前下跌0.94元/公斤;内三元生猪价格在32.91元/公斤,较昨日下跌0.41元/公斤,较一周前下跌1.09元/公斤;土杂猪价格在32.40元/公斤,较昨日下跌0.28元/公斤,较一周前下跌0.94元/公斤。

猪价整体呈现下滑走势,华中、华南、东北、西南、西北地区几乎全军覆没,远看、近看均呈现“绿油油”一片。养殖户受多层消息影响,恐慌再起,出栏量增多,屠宰场很有可能借机压价,预计近两日局地猪价或有下滑风险。

把控猪价涨跌的“真凶”

猪价涨涨跌跌搅乱人心,养户对其能否重新突破高点已经不抱信心,不求猛涨,只求不跌开始在猪农心里盛行。猪市风云再起,把控猪价涨跌的真凶现身了吗?

“有形”的调控之手

有形的调控之手主要代指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和行政手段,主要结合刚出炉的CPI(居民消费指数)来看。早在今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官方就已经定下了2019年的CPI目标,增长3%左右。

从公布的数据我们也能看出,目前食品是导致CPI涨幅过大的主要因素,其中猪肉价格更是牵头因素。果不其然,CPI刚公布,华储网4万吨冻肉的通知接踵而来。有人计算,4万吨冻肉只能维持国人6个小时的消耗,但这不是重点,关键是冻肉下发不仅对市场猪肉价格能够起到一定的抑平作用,还能“骚动”养户的情绪。

综上所述,年关将至,不论是为了达成2019年的CPI目标,还是为了给百姓的“菜篮子”一个交代,短期之内,猪肉价格必定会回归到一个“相对合理的可接受”范围。

消费者的“选择”

说实话,消费者的情绪与购买选择并不能在这场猪价战役中起到直接的作用。猪价暴跌时,消费端疯狂购买也无法抬高肉价;同理,猪价高飞时,消费者一块不买也不能导致猪价下滑。

当猪价过高时,猪市供求形成动态平衡,猪肉供应少,买的人也少,多数人开始吃禽类,这使得原本缺猪的市场效果被抑制。这也就是官方一直强调的猪肉供应有保障,因为高价猪肉已经抑制住了自己的消费需求,对剩下仍在购买猪肉的群众来说,猪肉确实是供应有保障的。

屠宰“控场”心理

通俗来说,屠宰方属于一个“倒腾”的中介角色,他依靠差价获利,大部分屠宰企业都会选择“低价收,高价卖”,想要赚大钱,就需要有一定的控场能力。如果屠宰企业手里的冻肉储备不足,他就希望猪价进入下跌期,以便采购。如果手里的冻肉急需出手,屠宰企业就有了让猪价大涨的需求,这可以帮助他在高位出货。

当然,这一切都是针对储备冻肉。对于鲜肉,只要不是高价进低价出就行。

综上所述,猪价出现波动,在某种可控程度上是利于屠宰企业盈利的。

养猪人自身的节奏

这个因素对猪价影响较大,不论是前期恐慌抛售,还是政策过后的集中出栏,都能表明。

目前我国养猪行业散户居多,他们对猪价走势影响是不确定的。不同的养户有不同的心理境况,没母猪的不敢补栏,想暴跌补栏后再暴涨;自繁自养的希望猪价越高越好……

养殖户对猪价的影响在市场生猪供应及其紧缺的局势下体现的淋漓尽致,但目前来看,养户猪场的风头有些“过期”,看涨情绪消退,抛售与观望增多。

影响猪价涨跌的四大关键点已经完全显现,孰重孰轻就看你们自己把握了。

还是那句话,不论是养猪还是卖猪,都必须是理性且客观的,猪价暴涨、暴跌都不是良性发展方向,能在中盘稳定才是长久生财之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