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品笛”之昶》作者:士比亚

曹雪芹“品笛”之昶

士比亚

《红楼梦》以“曲、戏、笛、琴”等音乐元素显露章回题目,提示读者注意,共有八处,曹雪芹“品笛”一回最为精到。而高鹗沿曹氏线索,补以“解琴书”和“抚琴”做以回应。俞平伯说:“高鹗补书,在大关节上实在是很仔细,不敢胡来。”“后四十回的事情,在前八十回都能找到他的线索。”(《红楼梦辨》17、41页)

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这是前八十回贾府最后一次中秋家宴,虽然宝钗姊妹不在,李纨凤姐病着,人不齐,算是贾府出席人数最多的一次了。天高月朗,贾母兴致奇高,男客散去,“命将围屏撤去,两席并而为一。”见“月至中天”,“精彩可爱”,“不可不闻笛”。“命人将十番上女子传来”,“音乐多了,反失雅致,只用吹笛的远远的吹起来就够了。”

贾母引领“品笛”,不像“评戏”时面对演唱的女先儿,而是“远远的”拉开距离,更加创造聆“品”的意境,可见贾母审美厚为。

这时忽有人来报,贾赦方才出去被石头拌了一下,崴了腿。

这个情节着实莫名其妙,曹氏为何非要插入一个“贾赦崴脚”的情节呢?宁荣府间都是车轿往来,哪来的拌脚石头?预意何为?曹氏仿佛生怕读者看不懂,于是在下一段就描写了贾母与尤氏提起贾敬丧期的事情,而恰恰在此处的脂批中,“贾赦崴脚”的秘密才得以揭开。贾母笑道:“这话很是。我倒也忘了孝未满。可怜你公公已是二年多了。可是我忘了,该罚我一大杯。”

脂批云:“不是算贾敬,却是算贾赦死期也!”通过这句脂批,答案就有了,曹氏之所以安排“贾赦崴脚”,其意图是在为贾赦死期以及未来贾家的抄家埋下时间伏笔。脂砚斋在暗示,贾母等人提到贾敬之死,尤氏等人“三年孝期未满”,眼下已经过了二年多,再有不到一年,孝期就要满了,到了那时贾府就会被抄家,贾赦也会在这场抄家行动中革职查办。这样就告之,贾家距离抄家灭亡只剩下了不到一年时间。贾赦作为贾家承袭荣国公爵位的一等将军(贾政只是袭官,蒙皇恩“额外赐的主事之衔”),在中秋节“崴脚”,可是晦气的很啊!

贾母命“换暖酒”,“赏桂花” ,“只听那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这是第一次笛声起),大家“万虑齐除,都肃然危坐,默默相赏,听约两盏茶时,方才止住。”

“盏茶”,时间量词,约为十五分钟。两盏茶,约为三十分钟,约有半场音乐会时间了。“明月清风,天空地静,真令人烦心顿解”,一是笛韵优美,二是默然品味,“大家称赞不已。”这里表像为“品笛”,实为暗示众人品味回顾贾府大家族的兴旺辉煌。

贾母得众人夸赞,更加兴起,“这还不大好,须拣那曲谱越慢的吹来越好。”逐赏“大杯热酒”,“给谱笛之人,”“再细细的吹一套来。”

贾母这里用“远远的”,“曲谱越慢的”,“细细的”,真乃“品”味酌深,细腻畅享。

这时,又有人来报贾赦“右脚面上白肿了些,调服了药,不甚大关系。”谱笛人得酒后操笛,“只听得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第二次笛音)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大家寂然而坐,(听奏慢曲,应不少于两盏茶时)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听此声音,有触于心,堕下泪来”,大家“都不禁有凄凉寂寞之意。”

为何两段“品笛”意味差异?第一次“桂花树下”传出,第二次“桂花阴里”传来,笛前都安插“崴脚”信息,越显恐唳。暗示贾府从此衰敗涂地,不可挽泯的悲剧结局。俞平伯说:《红楼梦》是“怨而不怒的书”,“缠绵悱恻的文风恰与之相反,初看时觉似淡淡的,没有什么绝伦超群的地方,再看几遍渐渐有些意思了,越看得熟,便所得的趣味亦愈深永。”(《红楼梦辨》111页)

曹雪芹酝前八十回唯一一次家宴“品笛”聚会,以笛音拟做背景,勾勒贾府荣衰过程,夹以贾赦崴脚,层层深入,递进暗示,涉险导殁,揣想笔落此处,曹氏已泪湿襟衫了。

时值“夜已四更(为凌晨一点到三点)”,黛玉和湘云“俯栏垂泪”,想起宝钗爽约中秋起社,逐下了山坡,来到凹晶馆,乘着“笛韵悠扬”,赏月品诗,和对五言排律。黛玉有了“匝地管弦飞”一句。忽“见栏外山石后转出一人来”,“却是妙玉”,道:“我听见你们大家赏月,又吹的好笛”,邀至“一同来至栊翠庵中”,续句“箫增嫠妇泣”,指呜呜洞箫,增添寡妇泣声的悲戚。

由聆笛,起社,和诗,感慨万千,对影三人,暗示其三女孩均为寄人篱下,父母双逝,孤寂自遣,命运凄惨的人生结局。

曹雪芹煞费苦心,构得“品笛”一章,借笛生情,感叹人生,留恋昔日家族辉煌,预寓悲泯结局。此后,家族败落,大厦倾灭,皆尽散去……

俞平伯:“《红楼》作者所要说的,无非始于荣华,终于憔悴,感慨身世,追缅古欢,绮梦既闌,穷愁毕世。”“一半给我们看,一半留给我们想。”

(《红楼梦辨》3页,113页)

曹雪芹擅用暗示、隐寓等婉蔽手法破题遐思,“隐微幽曲”,(俞平伯《红楼梦辨》175页)谈戏品笛,剖析音乐后面的故事。高鹗紧步其后,续“解琴书”和“抚琴” ,也非就琴传音,禅意高卓。

因而,“品笛”者非为贾母及众,引发黛玉、湘云、妙玉吟诗悲运等,实为曹雪芹借笛声发心声,悲悯,留恋,感叹,呐喊,家族衰敗,昶达一曲无可救药的挽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