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大烟,逛窑子,“瞎子”阿炳凭啥与贝多芬相提并论?
提到贝多芬,可能是一大批学子的童年记忆吧!小的时候可能不是每个人都对音乐有着热爱的追求,去听贝多芬的钢琴曲。但是我们童年每每响起上课铃声的时候,都是贝多芬那熟悉的《致爱丽丝》。而贝多芬的故事也在小学的课本教材中,让我们耳熟能详,一个苦难的音乐家,一个双耳失聪,却依然能创造出流芳百世神曲的一个作家。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无国界,他留给我们的是不朽的音乐传奇。
而就在我们国家,有着这样的一个瞎子,他逛窑子,他抽大烟。但是,他却在中国国家之内,能与贝多芬相提并论,到底是因为什么?
而今天所讲述的这个瞎子是阿炳,是《二泉映月》的作者,让我们一同来探访他的传奇故事。
1893年,华彦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瞎子阿炳,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市。幼年时期的阿炳是十分不幸的,他在四岁的时候就失去了自己的亲生母亲。而自己的父亲又不知所踪,为了活下去,他被同族的婶婶收养。但是婶婶也有着自己的孩子,当然会有轻重缓急的对待之分。而阿炳作为不是自己的亲生孩子,又跟自己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这个婶婶当然是对自己的孩子更加上心,而阿炳在这里也仅能维持温饱活下去而已。
八岁的时候,阿炳的父亲回来了,这是阿炳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一名道士。曾经是和母亲厮混在一起,才有了他的存在。而这么多年过去了,阿炳的父亲还是良心未泯,并没有放下这个儿子。看着在婶母家的生活过的也不算好,阿炳的父亲决定将阿炳家走,将他一同带到了雷尊殿去当道士。已经八岁的阿炳却大字不识一个,这眼很显然,在那个年代,连吃饱就已经算得上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了,何况从小寄人篱下,怎么可能会有去认输识字的机会呢?
阿炳的父亲决定送阿炳去私塾读书,叫他去认字。而这一去就是三年,寒来暑往的三年,阿炳在书本中学到了不少的知识。通过私塾老师的启蒙,他也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并且找到了自己的爱好,那就是音乐。
阿炳的父亲也是一个非常喜欢音乐的人,这一点上,阿炳也继承了他父亲。阿炳的父亲也经常教阿炳学习骨笛,二胡,琵琶等乐器。阿炳从小对这些东西也颇为上心,天赋和爱好共同的加成,使得阿炳在12岁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多种乐器。在道观中,阿炳经常参加诵经,奏乐等活动,当时已经在小小的道观中小有名气。得到大家鼓励的阿炳更加一鼓作气,将自己的身心投入到自己所喜欢的音乐中。
又是寒来暑往的六年,阿炳在父亲的教诲和自己的努力之下,18岁的时候就已经被无锡道教音乐誉为演奏能手。
天赋是上天给一个人的礼物,但是自己不珍惜的话,也没有任何的办法。1918年的时候,阿炳的父亲去世了,这一次,他再次变成了孤儿,这个世界上也就没有了他的亲人。尽管被升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继承了父亲以前的衣钵,但是没有什么是比失去至亲至爱更痛苦的事情了,在这些情感面前,功名利禄什么都不算。
阿炳开始了一段消沉的时光,而有的人命里会遇到贵人,而有的人命中就会遇到小人。在这段黑暗的时光之内,阿炳交了一些朋友,希望通过这些朋友转移她的注意力,带他走出人生的阴霾。殊不知,这些朋友将他推入了另一个深渊。
请交到的可不是一些什么普通的朋友,他们是一堆瘾君子,他们靠吸食鸦片来找寻自己的快乐。刚刚失去父亲的阿炳,听他们的劝说,说吸食了鸦片,就会感到快乐。人在极度消沉的时候,也会鬼迷心窍,阿炳听信了这些人的谗言,也开始跟着他们一起吸食鸦片。鸦片打开了中华民族的大门,也正是因为鸦片让中国人民头顶上顶着东亚病夫的牌匾。鸦片不仅容易让人形成瘾癖,甚至还有可能对人的身体机能造成种种伤害。
阿炳在他们的撺掇下,一来二去也对鸦片形成了严重的毒瘾。而且吸食鸦片也是一个非常耗费金钱的东西。但是更严重的是,阿炳因为吸食鸦片患上了眼疾。又因为把所有的钱都拿去购买鸦片,没有办法好好给自己治病。眼疾越发的严重,最后,将自己导致双目失明。若说贝多芬的师从是上天对他苦难意志的磨练,而阿炳这些完全是多行不义,必自毙。
不仅如此,在这些狐朋狗友的撺掇之下,一直以道士身份自居的阿炳开始嫖妓。他跟着他们一起去逛窑子,生活开始变得迷乱起来。
但是爱好终归是爱好,尽管阿炳一边吸食着鸦片,一边还去嫖妓,但是他始终没有放下自己的音乐爱好。对于阿炳来说,他是比贝多芬幸运的。贝多芬失去的是耳朵,再也听不见这世间优美的音乐,和生活中一切物品所能发出来的旋律。但是阿炳失去的是眼睛,他的耳朵还是健全的,他仍然可以创造出音乐能听得见这世间一切万物的声音。
1929年,阿炳结婚了,和一个农村的寡妇在一起了。有了家庭之后,阿斌也开始对以前放荡形骸的行径有所收敛。为了养家糊口,阿炳只得到街上去卖唱为生。在战乱的年代,很多人都朝不夕保。有些人连自保也是困难,又怎么能伸出双手去帮助别人呢。阿炳就这样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生活,好在的是他的精神力量一直存在,那就是他手中的二胡和他所热爱的音乐。
所以为了养家糊口,阿炳做过很多事情,他甚至在电影中友情客串过盲人。在此机会之下,他也创作了自己的《听松》,这是一首气魄豪迈的二胡独奏曲。是以爱国将领岳飞为题材,借物咏怀所创造出来的一首音乐。都说音乐可以明智,听一个人的音乐,可以听出一个人的情感。而尽管阿炳吸食鸦片,尽管他去嫖娼,但是这些都不能改变阿炳其实是一个有着爱国情怀的音乐人。阿炳创造的这一首二胡独奏曲中就包含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闯出小有名气的阿炳,一边躲避着战乱,一边为自己养家糊口做努力。他先后在街上卖艺学唱,也继续创造出自己的曲目。生活苦不堪言,加上因为吸食鸦片给身体机能带来种种伤害,都已经烙下病根,好在这个世界上还有音乐。抗日战争之后,阿炳的生活也逐渐稳定下来,在崇安寺,每日固定到地点去,给当地的人民说唱近来发生的新闻。尽管收入并不高,但是阿炳是满足的,因为它可以每日与自己的音乐为伴。
但是,鸦片这个东西并不是那么好戒掉,同时,它给身体带来的伤害也不是抓痒而已。民国36年的时候,因为常年吸食鸦片的阿炳,爆发了肺病。这次病的特别严重,在家卧床了,几日都不见好,除了整日咳嗽之外,阿炳甚至还吐出了鲜血。而以古代的医疗技术,阿炳其实自己的内心也明白,他的时日已经不多了。但是活着一天就还要为生计而奔波。这匹配的身体再也撑不起阿炳到街头去卖唱了,但是好在他还有一门手艺,他在家里窝在床上为别人修理胡琴为业,日子过得十分困难。
而上面的这些介绍,也仅仅是让阿炳在地方小有名气。真正让阿炳名声大噪,甚至流芳百世的是因为一首《二泉映月》。20世纪50年代,为了发掘国家的民间艺人和探寻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的音乐家杨荫浏先生,像是上天有指引一般,来到了阿炳的故乡在这里认识了阿炳。
之前的阿炳就已经小有名气,杨荫浏先生来到这里,和他共同探讨音乐。阿炳当时的精神状态已经大不如前,但是听到一起来找他探寻音乐的阿炳就再次振作了起来。那个时候,杨荫浏先生带来了一个阿炳,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录音机。而也正是因为这个科技的产物,才让我们的后人能有机会听到这首音乐瑰宝《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并不是,阿炳一开始就创作好,要让杨荫浏先生录制带走的作品。他是偶然的产物,也可能是上天专门指派阿炳这个人来留给我们的民族瑰宝。阿炳随机演奏他的二胡,杨荫浏教授顺其将他演奏的曲目录制下来。本来是来录制之前的成名曲《听松》,情到深处,自然而然地就拉出了这首《二泉映月》。
当时的这首曲子也并没有名字,只是叫做阿炳的随心曲而已。越是经典的曲目,灵感往往就来自不可预料的时机。阿炳也没有想过,自己随手而谈的随心取曲竟然成了后世的佳作。在这里我们就要感谢阿炳来到这个世界,给我们带来了撑得起民族风骨的二胡作品。同时也要感谢杨荫浏教授,不辞辛苦,千里迢迢地用留音机为我们记录下来这些成名佳作。
这首曲子拉完,两个人都背着天籁之音,所折服了。都被曲子背后的磅礴气势所震惊。于是两个人开始探讨给这首曲子起一个名字。杨教授并没有揽下这个责任,既然是阿炳给了这首曲子生命,那名字竟然要让阿炳来取。阿炳也仅仅念过三年私塾,他想了想之后说,这首曲子就叫《二泉印月》吧。杨教授也思考了一会儿,觉得这个名字其实不妥。和广东的音乐重复名字了。
杨教授再次想了想,无锡当地有一个映山湖。既然阿炳又是无锡人,那么,这首曲子就叫《二泉映月》好了。阿炳听了听,觉得这个名字妙极了。拍手称赞着杨教授的文化,还一边说着那就叫这个名字了。而这正也是这首神曲名字的由来。
就是在录制完这些之后的第二年,阿炳就像完成了他在这人世间所有的任务。他在一个梦里闭上了自己的双眼,贫病交加,困苦的一生就此画上了句号。而阿炳终年也不过57岁。按照阿炳的遗愿,人们给他葬在了无锡西郊璨山脚下的道士墓中。也许在阿炳的眼中,从哪里来归到哪里去,这也算是一种圆满吧!
音乐无国界,音乐也就是音乐。它不会被其他一切的外物所侵染。《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并不会因为它的作者是一个抽大烟还逛窑子而有所贬值。就像一个平庸的作者,创造出来平庸的音乐,也不会因为他人品的贵重而给音乐加成。所以,即便阿炳在生活上有着诸多的坏习惯,为人也颇受争议。但是好的作品就是好的作品,阿炳的人品可能没有办法跟贝多芬相提并论,但是在创作方面,音乐是可以的。
我想起来之前播放的一部电影《闪光少女》。这部片子主要讲述了那些学西洋乐的学生看不起学民族乐的学生,一直认为国家的音乐是非常冷门孤僻的,同时也觉得他们非常的土俗。而学民族约的学生看不下去之后,决定要同西洋乐的学生比一比。
民族音乐是我们国家的文化,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西洋音乐所带给我们的意义。科学没有国界,音乐也没有国界。学习所有的乐器和音乐都应该是平等的,应该博采众长,既不去抨击什么,也不去盲目崇拜什么。与艺术为伴,可能是孤独的,作为一股清流,就更应该遵从自己的内心。学好自己所擅长的乐器,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博采众长再次让自己的爱好成为自己的骄傲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