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秋节又叫拜月节?

文/ 郁贤皓
中秋节是我国民间的三大节日之一。团圆赏月是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内容,民间又叫拜月节。为什么中秋节又叫拜月节?这就需要对中秋节的节俗活动作些简单的溯源。

在古人眼中,月亮是神秘又美好的

人们对月神的崇拜,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尚书·舜典》中,就记载着先民对月神的崇拜情况:“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六宗”,指被称为“天宗”的日、月、星和“地宗”的河、海、岱。由此可见,月神不仅早就列入祀典,而且神格也很高。
在周代,人们开始专门在秋天祭拜月亮了。《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月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指秋分晚上祭月。而且《周礼》中也有“中秋夜,迎寒亦加”的记述。尽管这里的活动内容是“迎寒”,还不是“拜月”,但“中秋夜”作为一个特别祭祀的日子已经明确下来。
随着时光推移,人们由祭月、拜月进而逐步演化出赏月之举。在祭祀的时间上,从魏晋以后,就基本固定在农历八月十五,也就是“中秋”。《晋书》记载:“谢尚书镇牛渚,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红。”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已蔚然成风,据《开元天宝遗事》所载:“中秋夕,上与贵妃临太液池望月。”北宋时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南宋拜月之景犹胜以筹。吴自牧《梦粱录·中秋》:“八月十五曰中秋节……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明清以来,赏月拜月之俗不减。
为什么要选择在“中秋”赏月拜月呢?
除了上面讲的原因外,天气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中秋时分,云稀雾少,秋雨洗尘,此时的月光最为皎洁、明亮,银辉满地,令人欣喜。唐代诗人欧阳詹《玩月诗序》:“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况埃尘不流,太空悠悠,婵娟徘徊,桂花上浮,升东林,登西楼,肌骨与之疏凉,神气与之清冷。”正因为如此,八月十五自然是拜月赏月玩月的最佳良辰,“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 。由于中秋节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月亮展开的,所以民间又称此节为“月节”、“月夕”、“拜月节”等。
中秋之夜,伴随赏月就是吃月饼。
关于月饼的来历,向来众说纷纭,或说是七仙女之子为怀念阿母所作,或说是唐明皇游月宫时从仙府带回,更有说是元末起义者为传递起义信息的。一般认为吃月饼的风俗在唐代就已有之。
《洛中见闻》中说,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味极美,听说新科进士在曲江宴会,便命御膳房用红菱包裹赏赐给他们,这是月饼的初次记载。
到了宋代,月饼花色已经很多,有“荷叶”、“金花”、“芙蓉”等花色名目。苏东坡曾称赞月饼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酥油,饴是饴糖。《梦粱录》记载,南宋时月饼花样就有“金银炙焦牡丹饼”、“枣箍荷叶饼”、“芙蓉饼”、“月饼”、“梅花饼”等。
中秋拜月的方法因时因地略有差异。
苏东坡《望海楼》诗:“楼下谁家烧夜香,玉笙哀怨弄清凉。临风有客吟秋扇,拜月无人见晚妆。”
在《虞海风俗竹枝词》中又是另一番景象:“方形香斗供庭前,三角旗儿色信鲜,檀木香排书吉语,合家罗拜庆团圆。”仪式隆重,气氛热烈。
在苏州,妇女盛妆巡游,祭拜月神,清人蔡云《吴歈》中写道“木樨球压鬓间香,两两三三姐妹行。行冷不嫌罗袖薄,路遥翻恨绣裙长”。
在扬州,人们点燃琉璃做的“宝塔灯”,来祭拜月亮。《望江南百调词》中写道:“扬州好,暮景是中秋,大小灯塔星灿烂,团圞宫饼月痕留,歌吹竹西幽。”
除了中秋节,诗歌中还保留了许多古人生活的场景。《莫砺锋说唐诗》一书中提到了韩愈的中秋节——“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原本可以和家人一起赏月的韩愈,却因人阻拦,留在江陵。但韩愈心性豁达,即便心中烦闷,对着天上的明月,还是选择抓紧时间赏月。

《莫砺锋说唐诗》

莫砺锋著

48元

ISBN:978-7-5506-3451-0

 点击图片购买 
跟着莫砺锋教授,我们一起领略大唐的大漠烽烟、鸡犬桑麻。
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则在《诗唱大唐》里讲述了一个更有画面感的大唐:大唐王朝的第200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大事?繁华之下,杜甫又有什么盛世危言?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是如何写唐诗的?唐人文化自信的底气何在?
《诗唱大唐》
陈尚君 著
定价:68元
978-7-5506-3477-0
 点击图片购买 
  扫描二维码购买  
今日活动:今天是中秋节,凤凰君祝大家节日快乐。欢迎留下你的节日祝福,点赞最高的留言将获赠陈尚君的《诗唱大唐》一本,活动时间:2021年9月21日-23日。
组稿:小孟
排版:小孟
统筹:凤凰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