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玉丨味美的野菜
我小时候,并不感觉野菜的味美,能哄面食下肚即可。吃不饱的岁月,美味是奢望。然而,家乡野菜那微甜的、苦涩的、辛辣的滋味却不经意间留下来,存储记忆里,反倒胜过珍海佳肴。
上小学时,我就读的洋学堂离奶奶家近,放学从后门出来,三两步就到了,因此,常去吃饭。奶奶做的玉米稀饭,黑面条和花呼兰馒头,很合我的胃口。不知是上完课味蕾兴奋,还是吃惯了母亲的厨艺,我特愿意到奶奶家吃点什么。记得暑假后的一天,午饭时奶奶说:新玉,你拿个格档蓝,掐点灰灰菜,咱吃面条。于是,我走出奶奶家的地扎窑,沿寨墙边的陡坡下去,到寨外边三队的玉米地去掐菜。那时,玉米长得一人多高,正是毷氉和晒英的光景,地面湿漉漉的,杂草不多,我钻进玉米地里,沿着行距和田畦,看到新出的灰灰菜,细长而水嫩,叶片正面嫩绿背面粉红,好高兴呀,一会儿就掐了一小蓝,跑着回去。奶奶把灰灰菜细检一遍,清水淘净,热水烫洗,再把绿莹莹的菜叶下到面条锅里,那才是清汤细面,野菜飘香,非常可口。我就喜欢这样的家常饭。
其实,清苦的日子里,以蔬菜或野菜补粮是常有的事情。
每年春季,存粮将尽,新禾未熟,饥饿的感觉不时来袭,多想有吃的能填饱肚子呀!于是,便记起母亲的顺口溜:九九八十一,穷汉门前立,不说身上冷,只说肚里饥。过完冬季,好一点的红薯面也将罄尽。春季,家里就磨一些发霉的、生过毛的、虫子打过的红薯面粉。这些面粉带着苦味,散渣一样特难吃。还有,红薯渣磨成的面粉,尽管不苦,却没有筋丝,做面条或馒头,吃在嘴里,味同嚼蜡。青黄不接的那些日子,大地披上新装,原野碧绿,采集野菜适逢其时。于是,母亲就想方设法去采,然后,将难吃的面粉,调制成可口的饭食,来满足家人饥饿碌碌的肠胃。
最简单的,饭前母亲让我们到麦地或春地里薅些许灰灰菜、胡冰嘴、野蒜等直接下锅的野菜来,嘱咐着,沿地垄或麦畦走,不能踩着庄稼。灰灰菜随处可见,好采集,花朵一样好看又好吃,尤其是所谓洋灰灰菜,高高的棵,红红的叶,长得比人还高,秋季采下来,坚实的主干可做老人的拐杖;胡冰嘴一般生在麦田里,叶子细长细长,像兰草,叶片纤柔而薄,微甜而美,小朋友编制的歌谣说:胡冰嘴,吃着美,找不着,撅着嘴;野蒜则春秋两季皆有,阴历的二月和八月生长,叶子中空而细,味辛辣,下結野蒜疙瘩,也叫蒜辦子,煮熟后,味甜而绵。这些野菜,洗干净煮进饭锅里,青丝丝的,漓潸潸的,饭食登时生香。若煮汤面条时掺些黄豆,放点米醋,味道就绝了。另外,河沟边的猪耳朵菜,水芹菜等洗净即可入锅食用。
较复杂的,初春,泡桐树花开放时,一嘟噜一嘟噜的,满树粉红。当桐树花飘落,或折断树枝采下后,去除花蒂和花蕊煮熟,清水泡上几天,苦水去尽,再清炒而食,筋丝丝绵柔柔的,略带苦味,甚是爽口。小叶杨树的叶子,选在春季发芽之后,叶面刚刚伸开,柔嫩而发亮时采摘,几番水煮几番淘洗,退去苦味,味道变甜,再食用。其方法是:直接下到甜饭、咸饭锅里,或烹炒。生长在地隔子和坡岭上的羊角叶,采集和泡制方法与此类同。
最复杂的,像柳絮菜、构头(也叫构棒棒)和洋槐花等,采集的时间有特殊的要求。柳树春季发芽较早,农谚曰:七九八九,顺河看柳。早春二月,料峭寒风中,柳树已细叶青青,迎风婆娑了。柳条上吐出的嫩芽伴着花蕾,状若狗汪汪穗而极小,色浅绿鹅黄,趁尚未开花而采,放入锅里开水拃后,再放冷水浸泡一天,既可拌些香油、盐末调匀凉食,或蒜汁凉拌,入口鲜嫩清香,略显味苦,亦可拌上面粉,蒸熟后用蒜汁调置而食,这就是柳絮菜。若待柳絮花开,雪絮飘舞时就老了,不能采之食用了。构棒棒是构树的花蕾,状如桑枣,与柳絮菜不同的是,构树的嫩叶与花性绵而粘,只可蒸食不能凉拌。五一节前后,洋槐花盛开,幽香飘浮,沁人心扉。可选择洋槐花蕾未绽时采集,甜味较浓,亦可在花蕾初绽时采摘,香味清幽,当花蕾完全绽放时,就略晚了一点。洋槐花吃法较多,将其从树枝上捋下后,清水洗净晾好,可直接炒,或拌鸡蛋、青椒清炒,或拌面粉蒸食。蒸的时候,最好用玉米面粉,这种面粉香味浓,质散而易搅拌,也易蒸透。
除此,母亲还让我们剜黄黄苗(也叫蒲公英),调成凉菜,因味苦而不受欢迎;薅些刚长出的猪毛毛菜,去掉根须,热水淖过,很是鲜嫩;夏秋之交,到地里拔马齿苋,掺入面粉,烙成菜饼,吃起来略带酸味而利口。甚至,母亲在家门前的沟里,采一种无名植物的嫩叶回来,叶子中间带有黑点的菜,拌面粉蒸熟了让我们吃,其味甚美,因而命名为:黑点菜。如今,我还常常想起这种水辣子棵一般,叶片泛红,中带黑点的菜肴呢!
奶奶,母亲和同时代的人们,在粮产低下,糠菜相伴的日子里,想方设法渡难关,凭借生活的经历和朴素的智慧经营生活与家庭,生存中作探索,把平凡和乏味的日子打造得有滋有味,饱蘸人情味,饱含野菜香。今天,虽食物充足,可我依然留恋昔日那清纯的岁月及其味美的野菜。
2017年2月7日星期二
作 者 简 介
张新玉,男,中学历史高级教师,河南大学历史系毕业,喜爱历史、文学、哲学。平时注重从身边事物观察入手,静心体会,偶有感想,记述写作,以飨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