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老屋/张国立

快过年了,我又回到了老家,回到了老家的老屋。十几年来,每年年末,我都会从城里回到老家,到老屋里看一看,坐一会儿,在屋前屋后转转,然后再回去。

老屋建成于1985年,由三间青砖红瓦的堂屋和两间红砖青瓦的西屋组成,外加一个小院,是一座八、九十年代最普通的豫东民居。在邻居们鳞次栉比的洋楼包围中,老屋显得那样的落伍、矮小和破旧,如同鸡立鹤群。近几年,很多人劝我拆掉老屋,翻盖楼房,都被我摇头否决了。

在我的眼里,老屋是那样的精巧雅致,温馨舒适。她布局合理,小巧玲珑;青色与红色搭配和谐,相得益彰 。虽历经30多年的风雨沧桑,依然坚若磐石,稳稳地座落在那儿;仍能为我们遮风避雨,庇护着我们。她看上去那么温馨,如同一位年迈慈祥的母亲,多年来独自守护着家园,等待着远方游子的归来。

我的少年和青年时代都是在那里度过的。我爱老屋,她见证过我们全家多少欢笑与忧伤,迷茫与希望,奋斗和梦想!老屋是我心灵的家园,是我的根,她承载着我对于老家记忆的点点滴滴,装满了我永远的乡愁。

老屋是父亲修建的,也寄托着父亲年轻时的梦想与希望。他少时飘零,辗转被送养多户人家,历尽凄风苦雨,万般磨难,最终自己逃了回来。他自立自强,从不向困难低头,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他立志要建一座在当时比较先进的房子,为全家营造一个稳固的能遮风避雨的窝。但是,作为一个不识字的农民谈何容易!他不会经商,有的只是坚定的目标和一身的力气。父亲带着母亲拉土和泥,用砖模子做砖坯,一块一块的,在一个敞亮的场地上晾晒着。每天起早贪黑地干着,积少成多。晒干的砖坯还需一块块架起来后盖上塑料布防潮防雨,腾出来的地方继续做新的砖坯。父母亲用了一年时间攒够了烧窑的砖坯后,请来了烧窑师傅开始烧窑。两个月后,当一块块浸透着他们汗水的砖坯变成了方方正正的砖块时,父亲露出了他欣慰的笑容。烧好了砖,父亲就开始着手规划建房,等建房所需的木料,瓦片,沙子水泥等物备齐后,新房就在全家人的期待中打夯动工兴建了。在我的记忆中,1985年的春节,是我们全家度过的最快乐的一个春节。那年,我们住上了宽敞整洁的新房,全家都很新奇和兴奋。新房是父母亲一年多来辛勤劳动的结晶,来之不易,怎不让人感慨和激动?那时,父亲告诉我:“一个人要完成一件事,即使条件再艰苦,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并朝着目标脚踏实地地努力,不怕辛苦,就能实现。这叫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通过内因才起作用。”

如今,父亲已去世整整二十年了。那些年,为了家庭和孩子,勤奋的父亲日复一日地操劳着,不舍得休息,积劳成疾,最终病倒了。父亲躺在他亲手翻盖的房子里,留恋地望着刚刚成年的我们,遗恨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这个他终身为之奋斗的家。他壮年早逝,留给我们一座他亲手盖的房子和无尽的悲伤思念。父亲的遗像挂在堂屋的东墙上,那瘦削的面容,亲切的眼神仿佛依然在关切着我们,心疼着我们……

每次回到老屋,我总会想起父亲,总会在他的遗像前站一会,静默几分钟,回忆和父亲一起劳动、一块生活的快乐时光,回忆那如山的父爱,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每当这时,我好像又听到父亲对我的教诲,就会不由自主地检查自己是否符合父亲的要求。

父亲不识字,但父亲是一个聪明好学的人。他博闻强记,渴望学习,喜欢和有文化的人在一起。他听他们讲故事,讲人生的哲理,听他们读古典名著和哲学著作。四大名著的故事他都会讲;他还常常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分析和处理问题,这使他在同龄农民中显得出类拔萃。他做事有方,忠厚公道,17岁当生产队队长,干活时身先士卒,办事时原则性强,在群众中威望很高,深得村民信赖,经常被人请去处理邻里纠纷和家庭矛盾。

父亲遗憾自己没有读书识字的机会,他深知知识的重要和教育的伟力。他把希望寄托在我们姐弟身上,望子成龙,对我们管教甚严,期望我们好好学习,将来能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他把正直善良,勤奋努力,守规矩、讲信誉、自力更生,不贪小便宜的优秀品质通过言传身教传承给了我们。这些优秀品质早已融进了我们的血脉里,成为我们做人的自觉意识。我们在老屋里勤奋学习,不怕艰苦,就像当年父母盖房时一样,一砖一瓦,脚踏实地。终于,我们学有所成,都有了自己的事业,先后离开了老屋,并把母亲也接到城里生活。

老屋,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她承载着我们两代人的汗水和梦想,是父亲梦想的落脚点,是我们奋斗的出发点,是我们两代人持续奋斗的接力点。她是凝固的旧时光,是我永远的乡愁。

作 者 简 介

张国立,河南省沈丘县人。1979年2月生,在沈丘县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工作。爱好诗歌、散文,作品散见于《周口日报》、《周口晚报》、《沈丘文学》等报刊。




根据《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规范·3.6.1文章滥用原创声明》的规定,有八大项不能进行原创声明,一旦违规将永久收回原创声明功能使用权限,导致严重影响的还将对违规公众账号予以一定期限内封号处理。为此,中国(香港)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旗下四大新媒体《行参菩提》、《行走文学》、《行诗天下》、《行苇春秋》对来稿做如下约定:

一、请遵守“禁止一稿多投”的作家道德规范,在其他公众号平台(纸质媒体除外)已经发表过的作品,禁止投稿

二、包括并不限于简书、博客、酷文、格图等网络平台发表过的作品应在投稿时说明,并给予原创声明的独家授权

(0)

相关推荐

  • 第四届【散文精选入围作品】弄堂里的春天​II徐冰清

    弄堂里的春天 ☆徐冰清    侄子在老家建了个茶厂,引进了目前全国最先进的整套全自动生产线,承包了我们村500多亩的茶场,老婆还在家经营着当地规模颇大的中药材商行,经常把老家的天麻,茯苓,桔梗,百合等 ...

  • 语陶 | 储劲松

    陶,烤灼也,作瓦器也:正也,洗也,化育也:畅也,喜悦和乐也. 语陶 文/储劲松 1 一九八一年夏天,我失手打碎了一只瓦钵. 那天清晨五点钟左右,积雨云就在锣鼓山高耸的山巅上空啸聚,闷雷轰轰如战鼓,闪电 ...

  • 郭宏旺:那些有棱有角的记忆

    那些有棱有角的记忆 郭宏旺 村子的西北头是一条官道.曾经好多个年头一直是条沙土路,如今已成为柏油路面,宽度没增加多少,可看上去走上去一片浸润舒适.那条狭窄却笔直的油黑颜色反衬效果显著,似乎给周围混沌瑟 ...

  • 诗文时讯 • 027期 || 李日兴 ​:当了一回烧窑工

    诗文时讯 • 027期 || 李日兴 ​:当了一回烧窑工

  • 【美文悦读】臧放《老屋》

    望着一片狼藉的故乡,黯然神伤,曾经的故园将修成开阔的马路,老屋已离我远去,成为永远的记忆. 这一辈子,不管自己身居何处,只有走进乡下那栋红砖青瓦的老屋才叫回家,没有了老屋,我的灵魂也只有浪迹天涯. & ...

  • 理解你的隧道窑

    设备是基础,使用是关键,维护保性能,效益自然会出现,同样一台宝马车,有的人用了十年仍然完好,有的人很快就把它变成了一堆废铁.烧砖隧道窑也不例外,如果使用不当,最好的隧道窑也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用好管 ...

  • 抛砖引玉谈干燥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谈论如何烧窑,如何烧出好的制品这个话题,好像砖是全靠烧的.我不这样认为.笔者认为一个好的烧窑工,要想烧制出好的制品,首先要有过硬的干燥操作技能,要把90%以上的机理用在如何干燥上 ...

  • [黄石文坛]张兰花的散文《老屋,新屋》

    老屋,新屋   在乡下,把做屋,起楼,叫作做事业,而且是一件非常宏伟的事业.父亲这辈子经手做了两栋屋,一栋老屋,一栋新屋.我那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啊,就是做了两次大事业的人.能做事业的人,就是了不起的人 ...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老屋/刘国峰

    在老家有一套闲置的院落,一直说修缮一下,却总有太多理由一直延误着. 家中那所老宅院,是大爷.二爷.父亲和我先后居住过得老屋,如今传到我这里,却被荒废几近坍塌. 终年在外漂泊,夜深人静时,时常记起心中那 ...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老屋的乡愁/谷均

    老屋,一个我永远铭记于心温柔的名字.在我心里永远会是一个温暖的引子,老屋于我,是多年蓄贮的一汪情思. 从老屋往北走不到百米处,有一条长长的小河.河里的水总是满满的,除天旱时浇灌边上的农田,平时是不轻易 ...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在一些不眠的夜晚/韦汉权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在一些不眠的夜晚/韦汉权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春满思源/刘景常

    美丽的思源,花事正浓,行政楼后面樱花大道两旁的樱花树枝干壮实.排列整齐,大朵大朵白色的樱花早已挂满了枝头.就连前一阵子长出绿油油小叶片的海棠也开得像一团锦绣一样,一片灿烂.学校医务室西侧金黄色的麻叶绣 ...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在路上,爱在杭瑞线之间/董金官

    那年初夏,没有太多行囊,只有一个黑色的单警装备包.里面装载着我的十七年寒窗,父母佝偻的背影,还有往后那一身藏青色戎装的责任.我记不清自己是如何把它从那辆大巴车的储物仓,挪到警校培训学员的宿舍,只记得自 ...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道口街的老澡堂/马双喜

    豫北名镇道口镇,在历史上曾被冠于"小天津"之称的美誉.这是因为晚清光绪年间,道清(道口至清化)铁路.卫河水路和土路(道口至濮阳.清丰.长垣.内黄等地)相交于此,因此道口成为豫北重要 ...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荆条/梁丽平

    牡荆,是书本上的学名,在民间叫荆条,是马鞭草科落叶灌木,其叶对生,幼枝.新叶为绿色,花成串,生于当年生枝条末端,淡紫色,花期6至7月,荆花最亦酿花蜜,在中国北方地区广为分布,常生于荒坡山地阳坡之上,常 ...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飘雪的日子/李增强

    印象中的青龙湖,冬季有一种颜色始终让人向往如初.亦如三月的垂柳永远钟情于和煦的春风. 青龙湖是个人工湖,偏安于小城的西北部.原先是一座废弃的砖瓦窑厂,后来蓄水成就了今天的青龙湖.如今,这里遍植绿树红花 ...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杏祭/郭建荣

    时下正是杏子黄熟时节,看着满树橙黄的杏子,在绿树的衬托下显得更加鲜艳剔透,忍不住流口水的记忆,又静静的漫步在脑海里. 小时候最喜欢这个季节,因为杏子熟了,它是冬去春来,山里孩子迎来的第一种水果,孩子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