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是一种土壤盐分失衡导致的土壤表层盐分累积,严重影响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壤总称;根据地区和形成过程的不同可以分为滨海盐碱区,草甸盐碱区,干旱半干旱的沙漠盐碱区,以及次生盐碱区。次生盐碱区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各大灌区,是由于不正确的灌溉模式(大水漫灌)以及不完善的排水系统导致的,土壤二次盐碱化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
灌溉和降雨以后,不能及时的将农田内多余的水分排出,导致农田内陆下水位升高,使得地下水可通过土壤的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地表强烈的蒸发使到达地表的水分迅速蒸发,而水分中的无机盐留在了土壤表层,经过长时间的累积,表层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次生盐碱地。土壤盐碱化(salinization of soil)又称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中积聚盐分形成盐碱土的过程。另一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如是洼地,且没有排水出路,则洼地水份蒸发后,即留下盐份,也形成盐碱地。在海滨滩涂地区,则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使海水入侵也造成盐碱化。
次生盐渍化又称“次生盐碱化”。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主要是人为原因导致的。主要发生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地下径流不畅、地下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盐的冲积平原,如我国的华北平原、松辽平原、河套平原、渭河平原等。因受人为不合理措施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华北平原盐碱运动规律:华北平原夏季淋盐,春秋返盐,冬季较稳定。防治的关键在于控制地下水位,故应健全灌排系统,采取合理灌溉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止地下水位抬升和土壤返盐。分 布 :我国盐碱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北内陆地区及滨海地区.1、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2、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3、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4、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来源:地理小驿。“讲地又讲理”微信公众号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视频等版权归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