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殿国:先进电驱动技术专题特约主编寄语

徐殿国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

电驱动系统在航空航天、国防装备、交通运输、国民经济等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为装备电气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对作为装备制造领域核心部件的电驱动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电驱动控制技术仍有许多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亟待突破,包括:新型驱动技术、先进控制方法、高可靠性运行、新兴领域的应用问题等方面。通过组织该专题,展示本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以进一步促进电驱动系统研究的进步。

本专题根据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热点,优选了15篇论文,研究范围包括无电解电容电驱动技术、无传感器电机驱动系统、预测控制方法和谐波抑制等方面。电机类型涵盖了表贴式永磁电机、内置式永磁电机、电励磁同步电机、直线电机、多相电机和感应电机等多种交流电机类型,这些论文体现了目前先进电驱动系统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关键技术问题。

无电解电容功率变换系统具有成本与寿命上的优势,其应用领域正在扩展到电驱动系统领域。然而,对于无电解电容电机驱动系统,由于母线小容量薄膜电容与网侧滤波电感易发生LC谐振现象,导致驱动器呈现弱阻尼特性,使得网侧输入电流中含有显著的高频谐波成分。

论文《无电解电容电机驱动系统谐振抑制控制策略》提出了一种基于微分反馈的谐振抑制策略,结果表明网侧输入电流谐波显著降低,能够满足IEC 6100032谐波标准。

论文《基于预测控制的无电解电容功率变换器电机驱动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预测控制的电压波动抑制方法,有效提升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目前无电解电容驱动技术正处于发展阶段,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很多企业都在致力于开发相关产品,以提高驱动系统的运行寿命,并降低系统成本。本专题两篇论文所研究的方法对于进一步推广无电解电容电驱动系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性能交流电机系统的控制与运行需要转速或者位置信息,传统方法需要安装位置或转速传感器来获取该信息。然而,传感器安装给电机驱动系统带来成本增加、可靠性降低等问题,因此交流电机无传感器控制技术应运而生。对于性能要求较高的应用场合,无传感器控制技术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另外,对于一些新型的交流电机,需要研究与之相匹配的新型无传感器控制技术。

论文《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自适应集总电动势模型预测控制》、《负载换相逆变器驱动电励磁同步电机静止及低速转子位置检测方法》、《基于电流过采样的永磁同步电机电压脉冲注入无位置传感器控制》、《表贴式永磁同步电机全阶滑模观测与控制策略》、《基于积分滑模的感应电机无速度传感器带速重投控制策略》、《基于最小阶扰动估计的永磁同步电机离散比例-积分准滑模控制》皆针对无传感器控制研究领域,主要在基于凸极特性追踪的零低速运行位置观测、基于电动势模型的中高速运行位置观测、先进无传感器控制策略等方面报道了最新研究方法,为解决无传感器控制技术关键问题提供的参考。

随着近些年来电力电子技术和微处理器的迅速发展,模型预测控制已成为电机驱动系统领域的研究热点。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可以通过调节参考轨迹参数的方式实现快速响应,此外还具有超调小和转矩控制精确等优点。论文《计及参数误差的永磁同步电机最优虚拟矢量预测电流控制》提出了一种基于最优虚拟矢量的改进预测电流控制策略,显著降低了计算时间和电流脉动,并且具有较强的参数鲁棒性。

论文《基于内模干扰观测器的永磁同步直线电机无差拍电流预测控制方法》提出了一种以边界层可变的双曲正切函数为切换函数的全阶滑模观测器,可以削弱系统抖振,有利于电机反电动势的准确观测。目前,电机驱动系统预测控制方法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重视,该技术研究成果也在日益增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论文《基于准比例谐振级联PI的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谐波电流抑制策略》提出了一种基于准比例谐振(QPR)级联PI的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谐波电流抑制策略。谐波电流误差先通过QPR控制器进行显著放大,然后利用输入参考量为零的PI调节器将放大后的谐波电流误差进行调节,提高了对谐波电流的抑制能力。

论文《机械弹性储能参数辨识自适应调速控制》设计了基于遗忘因子递推最小二乘(FFRLS)参数辨识的自适应反推控制算法并运用于机械弹性储能系统速度跟踪控制中。该方法通过构造特殊的Lyapunov函数,在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模型上设计转矩转动惯量自适应反推控制算法,构成了系统全参数鲁棒控制,实现系统高效储能。

论文《基于单Q轴电流调节器的永磁同步电机电流轨迹控制》针对电压矢量角弱磁控制方法无法规划永磁同步电机电流轨迹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单交轴电流调节器的电压矢量角弱磁控制方法,能够完成弱磁/非弱磁平滑切换和电流轨迹有效控制。

专题稿件均来自国内电驱动系统领域的知名高校。本专题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各位同行、审稿专家以及电工技术学报编委会和编辑部的工作。通过本专题论文的出版,期望能够对相关研究人员有所启发和帮助。最后,衷心地感谢各位作者、审稿专家和编辑的辛苦工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