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如何理解“取天下常以无事”?君王要如何做到无事呢?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此篇承接《道德经》“无为而无不为”蕴含了老子的哪些教理?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三段经文: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此句经文才是谜底。王弼注:“动常因也。”注只有四个字这四个字也是王弼对《道德经》教理的高度浓缩。世人被欲望牵着走,总是与物性相违。什么是违反物性呢?庄子说:“穿牛鼻,钉马蹄,络马头就是违反物性

“遵循物性,因而不为”就是王弼注的内涵。王弼注“大直若屈”是“随物而直,直不在一”,随物性而直,不是一条直线,这就是大直。“大巧若拙”是“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造为异端”,王弼一直贯穿遵循物性,因为不为的教理。

河上公注:“取,治也治天下常当以无事。不当烦劳也。”简单说就是以无为治天下,最后天下一定无比美好,如同躁动御寒不如北极熊身上长出绒毛。释德清注:“是故取天下者,贵乎常以无事也。”取天下最宝贵的是无事,不扰乱天下。

无事,则无欲,而民自正,而天下之心得,则治国如视诸掌,此所以无事足以取天下也。”无事就意味着没有欲望的介入,万民因此自得其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民心所向,治理易如翻掌。“取,言得之易也”,取就是“轻取”的意思,如同《春秋》中“取国”(轻易占领一国)之意,无需任何努力就得到了。

北极熊无需任何努力就长出了御寒的绒毛,这不是轻易之极吗?后文“治大国,若烹小鲜”,(六十章)也是轻易之极的意思,前提是“以道莅天下”。无事就是无为,就是“以道莅天下”

蝉的目标极小,世界(天下)的目标比蝉要大恒河沙倍。捕蝉尚且要忘记整个世界,才得一个小小的蝉。捕整个世界要忘记比整个世界更大的目标,心中不能忘记整个世界,却想“取天下”那是痴心妄想。返观世界,深陷欲望泥淖的世人怎么能“取天下”呢?食色欲望样样不能少,必然捕小小的蝉都不可能。

“取天下常以无事”,在老子的玄照中,无为法则和无为无不为法则可以创造一个完美的世界(天下),但现在的世界是醜陋的,绝非完美的,正是人偏离了无为法则和无为无不为法则之罪过。世人取天下就是有为,圣人取天下是无为。

无事与有为相反,所以天下纷纷扰扰,没有安宁的日子。有为法则最显著的就是欲望,欲望是破坏无为法则的元凶。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四十六章),是老子对欲望的三棒喝。世人总是以打天下为伟大目标,老子换成“取天下”,改变了内在本质。

河上公注“上德”是“上古无名号之君”,不是黄帝尧舜公天下,也不是禹汤文武私天下的有德君王。老子的圣人是道的化身,并不具有人形,具有人形就有人的欲望。换句话说,圣人藏于天,是“纯气之守也”(庄子语),是一股气而已。这股气有慈悲心,这就是“天心”,没有人形,没有欲望

只有这样的圣人才能“无事取天下。”世人会说,这样一股气有什么意义,人间君王都有人形,因此都有欲望,不可能“无事取天下”。老子不这么看,真正的圣人,暂时也会显示人形,只是显形而已。懂得这个道理,知道自己只是气的显形,本质是气,就可以挣脱人形的束缚。

知道这个道理的君王是后备圣人,当然可以恢复自己的气的柔性,摆脱人形带来的欲望,“以无事取天下”。后备圣人要恢复自己本来的柔性,要培养自己的悲心,只有悲心才是天心,才能恢复气的柔性,实现“纯气之守”的婴儿状态。

经文: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河上公注:“及其好有事,则政教烦,民不安,故不足以治天下。”有事治天下则政令繁多,万民不安,最后导致天下大乱。无为可以取得天下,有为则必然失去天下。

此章进一步宣说无为法则,无事取天下,有事失天下。“为道日损,损之又损”,才可以到达真正的无为道境。及其有事,捕蝉尚不可能,“取天下”更不可及。

此章经文是修道法要,也是治天下的法要,也是治身的法要(河上公语)。忘之又忘,损之又损,还一个美好世界,换一个身心健康的我。天下离本愈来愈远,欲望纹饰愈多,该是返本的时候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