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如何理解?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此篇承接(老子为什么说“天下神器,不可为也?”如何观修?)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第一段: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第二段: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第三段: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
或强或羸,或培或隳(huī)。
第四段: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此章经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经文: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河上公注:“欲为人主也。欲以有为治民。”第一句经文包含“取天下”和“为之”二重含义。取天下就是指改朝换代的天子和诸侯国的君王。老子时代诸侯国逐渐强大,已经超过周天子的号召力。
夏是第一个家天下,五百年后商则取代了夏。商是第二个家天下,四百多年后周取代了商。到老子时代,又有五百年了,虽然周朝还在,但想取代周的诸侯国已经出现,问鼎之轻重者不乏其人。
楚庄王是第一个问鼎之轻重的诸侯国,时在公元前606年,老子出生之前。“取天下”就是人主(诸侯王)欲夺取天下。“为之”就是让天下万民为自己私欲服务,就是奴役万民。这与“圣人用之以为官长”的初心完全背道而驰,
老子再次告诫这些人主。“不得已”即是不得,已是语气词。《吕氏春秋·贵生》:“复来求之,则不得已”,回头再来找找,找不到了。
此处不能理解为迫不得已。当时争夺天下是最大的动荡根源,一切战争都是围绕争夺天下,这是违背天道,违背自然的纯朴性的。这种争夺是无休无止的,站在天道的角度,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所以后世很多王子王孙哀叹自己生在帝王家。
老子“不得已”的断语是从世间法和道法二谛来宣说的。世间法来说:一者,“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世间是如梦如幻的;二者,朝代更替、诸侯国生生灭灭(立与灭)都是平常事,哪里有万世一系之事?
从道法来说,一切都是道所生,人生最珍贵的是纯朴性,朴散则为器,器如瓦砾,还有什么价值?老子在玄同大定中,见到万物平等无二,雄雌、白黑、荣辱都是世人的幻觉,根本不真实。
《道德经》最重要的就是要归真,得一个假的头衔有何用?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五十四章),身都不真,那些烂头衔不是害人的罪魁祸首吗?《道德经》就是以修得真身为第一要务,老子三次提出修真。
老子在玄同大定中看得真真切切,修身归真是唯一要做的,返朴才能归真。所以这个朴是老子的思想的命根子,绝对不能丢弃。
当说朴散则为器这句话时,老子心情第一次有点哀伤。第一句经文的“取天下”和“为之”是朴丧失殆尽的愚蠢之事,老子不得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