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思维(93)连喻
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比喻来说明,需要时,可一连用多个比喻来说理,反复论述,强化印象。这是博喻的一种,为了以示区别,借用“连喻”一说。
01
失败的说理
《战国策·楚策四·庄辛谓楚襄王》记载的故事对于说明比喻论述有特殊的意义。
庄辛向楚襄王进谏,给楚国发出了警报“郢都必危矣”,其理由是襄王所宠幸的四个人“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庄辛的警报,被襄王疑心为庄辛老悖了,要为楚国卜“祅祥”(凶吉)吗?庄辛见襄王否决了他的意见,就要求到赵国去避难,静观其变。不出半年,事态果然如庄辛所料地发展,秦国大举入侵,襄王流亡城阳,于是派人去赵国把庄辛请回来。
为什么庄辛坚定地认为必然会发生的事,襄王却不相信呢?证据所及的四个人,是襄王的宠臣,从情感上左右了襄王不愿接受反对意见的情绪;说理一方,虽然看到了问题的本质,但是直言不讳批评宠臣,实际上暗示了宠者襄王也有问题,无异于自设障碍,阻隔了道理的通行。这是一次失败的说理。
摄影 郭伟杰
02
改变策略
血的教训令襄王幡然醒悟,把庄辛请回来并真诚致歉,使得接受合理化建议有了心理条件。庄辛也改变了说理的方式。
庄辛对曰:“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
这回庄辛比较从容,从两个“闻”字入手,不是直陈己见,而是借第三方来说事。先闻民间谚语,提出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给襄王先宽宽心,又闻历史故事,百里昌和天下亡做对比,说明昌亡不取决于地盘大小。在此基础上指出,楚国数千里,远超百里,意谓必定兴旺,给襄王指明了美好的前景。这就营造了一个非常良好的说理氛围。
03
酣畅淋漓
下面庄辛是说理的全文:
王独不见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俛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铅胶丝,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
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俯噣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
图源网络
夫雀其小者也,黄鹄因是以。游于江海,淹乎大沼,府噣鳝鲤,仰啮菱衡,奋其六翮,而凌清风,飘摇乎高翔,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射者,方将修其碆卢,治其缯缴,将加己乎百仞之上。彼礛磻,引微缴,折清风而抎矣。故昼游乎江河,夕调乎鼎鼐。
夫黄鹄其小者也,蔡圣侯之事因是以。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饮茹溪流,食湘波之鱼,左抱幼妾,右拥嬖女,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事。不知夫子发方受命乎宣王,系己以朱丝而见之也。
蔡圣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左州侯,右夏侯,辈从鄢陵君与寿陵君,饭封禄之粟,而戴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不知夫穰侯方受命乎秦王,填黾塞之内,而投己乎黾塞之外。
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于是乃以执圭而授之为阳陵君,与淮北之地也。
04
比喻的情感价值
这回说理见成效了,襄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反应还特别强烈。其实庄辛说的实质问题同上次一样,为什么效果会不一样呢?除了前面的铺垫,让襄王愿意倾听,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这次多了一串连喻,比喻由小到大层层推进,由物及人,不仅晓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让襄王感到震慑。
比喻有“情感价值”,襄王显然受到了情绪感染,对庄辛的看法和态度完全不同了,上次不听忠言任庄辛流落他乡,这次“执圭而授之”,封庄辛为“阳陵君”。如此连续设喻,尽显含义。
蜻蛉、黄雀、黄鹄的共同点是: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祸之将至,最终身亡。三种动物,虽然个头一个比一个大,能量也一个比一个大,却逃脱不了同样的命运。动物如此,人也一样,从蔡圣侯之事到君王之事,也是由小到大,不以国家、天下为事,均招致恶果。就这样层层设喻,一气呵成,实为难得一见的案例。
05
丝丝入扣
任何比较,都不是囫囵之比,一定有明确的可比较点。对比喻来说,喻体和本体之间,必定有相似点。对于像博喻包括连喻这些复杂的比喻来说,相似点的一一对应,是非常重要的,不然,会导致说理的错乱。
摄影 胡婷钰
比喻的构成有两个必要条件,即刘勰所说的物虽胡越,合则肝胆(《文心雕龙·比兴》),第一,喻体和本体的两个事物最好是极其不同,就像最北边的胡与最南边的越相距甚远;第二,喻体和本体的两个事物必须至少有一点极其相似,如肝胆相依甚密。两个事物跨度大比喻才新奇,相似点明确比喻才得以成立,两者缺一不可。
跨度大了,相似点容易模糊,喻体多了,相似点容易混淆,所以论述复杂的道理,倘要建构一个比喻体系,务必做到喻体和本体一一对应,丝丝入扣。
《邓析子·无厚》:势者君之舆,威者君之策,臣者君之马,民者君之轮。势固则舆安,威定则策劲,臣顺则马良,民和则轮利。为国失此,必有覆车奔马折轮败载之患,安得不危!邓析以车夫驾车来比喻君主治国的道理,两者具有诸多相似点。驾车要顺畅,则需舆安、策劲、马良、轮利;治国也相似,只有势固、威定、臣顺、民和,才能国家安泰。邓析子寻找了驾车与治国之间的四个相似点:
舆——势——固——安
策——威——定——劲
马——臣——顺——良
轮——民——和——利
为国失此,必有覆车奔马折轮败载之患,安得不危!
任何一个喻体都有一个明确的本体与之对应,所讲的道理才有条不紊,如此说理既生动又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