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无恙 || 汪勇:“传奇”的背后
见证战“疫”的100张面孔
本期人物档案
汪勇,35岁,顺丰速运湖北公司员工,疫情之下武汉传奇志愿者,2020年2月,被国家邮政局授予“最美快递员”称号,并火线入党。
泰山压顶不弯腰、越是艰险越向前,这是中国人一直以来的气节和禀赋。疫情之下,有一句被人经常引用——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这句话,有人说是美国政治家基辛格博士说的。我求证过,结果是无法确认,但我能够确认的是,武汉快递员汪勇,可以说是这场战疫当中“最勇敢的中国面孔”之一。
从庚子鼠年大年初一开始,这个35岁的小伙子就一直奋战在抗疫一线。最开始,他是自动自发,以“志愿者”的身份出现。他从自己单干接送一个医护人员,到一呼百应组建志愿者团队,到联合各大志愿者组织统一行动,短短的几十天时间里,他成了“网红”,成为了武汉最传奇的志愿者,同时各种荣誉接二连三,2月19日他所在单位湖北顺丰通知他复工,并连升三级,成了一名分管四个网点的分部经理;2月26日,国家邮政局授予他“最美快递员”荣誉称号;3月2日,汪勇面对鲜红党旗庄严宣誓,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用很多网友的话来说:汪勇的人生“开挂”了!我觉得“开挂”也好,“传奇”也罢,我更关心他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我不愿“人云亦云”,我希望还原一个真实的汪勇。
快递小哥汪勇
我抛给汪勇的第一个问题竟然是:如果没有这场疫情,你是否可能还是那个默默无闻的“快递小哥”?
他几乎不假思索,说:“很有可能!如果岁月静好,我可能会一直碌碌无为。”
的确,如果没有这场疫情,我们很多人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美好春节,可以畅快地与家人相聚,可以自由地在各地旅行,可以惬意地享受冬日暖阳,可以悠闲地规划新年目标.....
汪勇也一样,疫情改变了他的人生。
从小生长在武汉的汪勇每天忙于送快递、打包、发快递、搬货。工作之余,他也偶尔会开网约车贴补家用。他说:“我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多赚钱,是他身为人子、身为人夫、身为人父的责任。
年迈的父母以前靠种菜、卖菜为生,现在父亲跑出租车,也很辛苦;两岁多的女儿还需要母亲更多的照顾,妻子也分身乏术。紧巴巴的日子,一天又一天地过着。
快过年了,公司放假了,汪勇更多的精力花在网点的资料整理和递送扫尾方面。尽管从手机上、从广播里,他了解了一些武汉有很多人感染肺炎疫情的消息,但他没太在意,之前也抽空跑跑网约车贴补家用。不过他比较坚持的一点,就是乘客们不戴口罩不让乘车。
1月23日,武汉封城,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他下意识地关注了与疫情相关的消息。他发现有很多人,包括之前打车的乘客,都在询问哪里有口罩买,那一天他特地在朋友圈发了第一条与疫情有关的消息:“口罩!金银潭永旺有货”,接着又补了一句:预计一小时断货,欲购从速。
大年三十的那天晚上,终于闲下来的汪勇在刷手机时,了解到了各种和疫情有关的信息,出于好奇,他进了一个志愿者建立的微信群——金银潭区域医护人员需求群。“因为里面有医生,我想了解一下一线的现状。”一开始汪勇只是抱着看一看的心态进群的,直到他看见群里有一个医护人员在不停地发需求,却无人应答。
位于武汉市东西湖区的金银潭医院是武汉市最早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也是收治新冠肺炎患者最多的医院之一。1月23日,武汉关闭离汉通道,全城公交、地铁停运,金银潭医院因为位置偏远,医护人员上下班交通成为难题。
“我看到她的用车需求信息重复出现,需求时间是凌晨6点,证明这个人是下夜班的人。朋友圈也有人说,一些护士从医院走回家大概需要4个小时。”
对于所有武汉人来说,这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除夕夜。在汉口的东西湖区,在金银潭医院附近,汪勇的家里,灯光也一直亮到凌晨。在经历了反复的思想斗争之后,汪勇下定决心要去接那个大年初一早上六点从医院下夜班的求助者。“可能一辈子不会遇到比这个更大的事情了。”
很多人都难以走出这人生的关键第一步,而事实上往往一旦走出,世界可能是另外的样子。我相信,下定决心走出这一步时,汪勇的原动力只是“本能”。因为他给家里人的理由却是一句“谎言”,他说公司过年需要值班,很多外地人走了,他不得不去。客观上讲,他不知道等待他的会是什么。
志愿者汪勇
汪勇就这样成了一名“志愿者”!我问他,之前有做过志愿者吗?他如实地回答:没有。2019年7月底,武汉下冰雹的那次,他想过去开车帮助别人,但水漫金山,车子开不了。
他第一次接送的是金银潭医院的一名护士。虽然事先对于自己被感染的风险有了预估,可是当真正和刚从医院出来的医护人员同坐一车的时候,汪勇还是感到害怕。
“她真正坐上来的时候,我有点慌了。当时疫情造成的恐慌是特别严重的,每个人都觉得这个是很致命的东西,”汪勇回想起自己当时的状态,“两条腿抖了一天。”
送金银潭医院护士回家后,群里的用车需求还在不停出现。开弓没有回头箭。尽管双腿发抖,汪勇还是决定继续接送别的医护人员。大年初一的这一天,他接送金银潭医院的医护人员超过30人次。
在车上,不说话,成了一种默契。有些医生会在后座上闭目休息,有些护士会因为压力大默默抽泣。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汪勇能做的就是让他们安安全全地上下班,别为通勤发愁。
与平时开网约车不同,他开车的目的不再是为了挣钱。“你加我微信,要上班时跟我说,我能来就一定来接你。”汪勇是典型的直爽奔放型武汉人性格,很多乘客在下车时要给他发红包,但都被他拒绝了。
我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不为什么,就觉得我应该做一点什么。”
初一的晚上,他没有回家住,而是找理由住进了单位的仓库。他不能把危险带给他的家人。他得想清楚怎么有效保护自己,才能干得更好。
第二天,他决定继续干。全国医疗救援队来鄂支援,他想“人家都拼出命来救我们,我们为何不能送送他们?”可是,二三天跑下来,汪勇发现,医护人员对车辆的需求越来越多,他一个人一辆车根本就忙不过来。
事实上,汪勇的过人之处,在这之后,被突然激发了出来。他想得更多、也更深远。他默默思考,他想到了一个人力量是有限的,需要将微光连成一片,照亮整个城市。他也很清楚,特殊时期,很多人都会避犹不及。“总有人会愿意与我同行!”这是他内心的声音。
汪勇把金银潭医院需要用车的信息往其他群里发送,并开始招募志愿者。他招募志愿者的条件是“一个人住,必须佩戴防护用具,必须遵守消毒流程”。
很快,有很多志愿者报名了;一辆辆共享单车停着医院门口,解决了住得稍微近一点的医护人员出行需求;一家共享电动车公司在金银潭医院周围投放了400辆电动车,满足了更远一些的交通需求;滴滴把接单公里数从3.5公里以内更改为15公里以内,这样住得远的人就可以坐车回家……朋友圈和志愿者群所产生的叠加效应超出了汪勇最初的想象。而这些需求的满足,是汪勇一点一点沟通的结果。“这些事情办不办得成,我不知道,但我一定要办,一定要去沟通。”
而他的角色也很快从一个个体“志愿者”变成了一个沟通协调者,变成了志愿者团队的组建者,变成了一个物资分发和需求对接的主导者。
应该说,汪勇的工作效率极高。在他的积极推动下,网约车公司快速加入,极大缓解了志愿者司机的压力。后来政府开通了从医院到医护人员住所的通勤车,交通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
事实上,短短几天时间,汪勇已经做了很多,完成了不少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他为了不让家人担心,还是一直瞒着家人的。为此,他还不得不拜托身边知道的人:请不要转发有关他的消息,谢谢!
2月6日,顺丰总部给汪勇寄来了一些防护物质和一封手写的感谢信,竟然是这样说的——我们从央视新闻中看到您的义举深感敬佩和鼓舞,公司为拥有您这样的员工深感骄傲和自豪。
组局者汪勇
也许,善于思考的汪勇已经发现,他的价值早已远超单纯了接送医护人员了。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在向他靠拢,越来越多的资金资源在向他集聚,越来越多的各类信息在向他涌来。他成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港湾“。他没有时间骄傲,但他可以底气十足地宣告:钱,我们不缺,做事的人,我们多得很,物资不停地有人输送,我们很节约,不舍得半点浪费,我们会尽量尽快做得更好。
防护用品、生活用品,如防护服、口罩、手套、护目镜、酒精喷剂、消毒液、洗手液、米、肉、蔬菜、食材、餐盒、拖转、甚至蒸饭柜等等,但凡哪里有需求,他就能快速精准地找到资源对接,商会、企业、餐馆,都是他最坚强的后盾。求助信息,如医护人员下夜班接送,酒店餐馆厨师、帮手志愿者需求,理发师的需求,拉货车需求,生日蛋糕需求,眼镜坏了,手机坏了,充电器掸了,洗衣机坏了,甚至餐厅停水救急信息等等,只要你有提出,他就不厌其烦地寻找解决办法,使命必达,各个志愿者团队、无数的爱心人士,都是他可以依赖的力量。
当时,网友有两句点评非常到位。一句是,风雨无阻,不分昼夜。一句是,买遍全国,搜遍世界。
汪勇了解到,疫情期间,金银潭医院的值班人员大多住在各处的酒店。因为酒店不提供餐食,医护人员在酒店休息时没有饭吃。为了解决这部分医护人员额外就餐的问题,汪勇用募集来的两万多元资金为他们免费提供方便面和矿泉水。
有一天,得知远道而来、背井离乡的救援医护人员几天没吃米饭了,汪勇毫不犹豫,当晚自掏腰包订购了三十份米饭快餐。接着又迅速组织资金,在网上寻找长期供餐资源。很快两家餐厅与汪勇取得了联系,不仅让外地医护人员吃到了可口的白米饭,还配备了水果、饮料、鸡蛋、牛奶。
但是,供应了几天之后汪勇发现,这两家餐厅每天还要为其他医院供应两千多份餐食,产能达到了极限。汪勇开始筹划运营一家专门保障医护人员餐食的餐厅。
2月5日,新盘活的餐厅开始运营。每天七百份盒饭的产量既保证了金银潭医院医护人员的额外就餐,也解决了为金银潭医护人员服务的网约车司机的餐食。然而,由于武汉市疫情防控的有关规定,这家餐厅被迫关闭。汪勇只能继续寻找突破的可能性。
武汉市一家大型便利店愿意提供餐食,但便利店生产工厂所在的某工业园区暂时关闭,餐食可能“断档”。
2月16日,收到这一消息的汪勇整天都在琢磨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我首先想到用方便面来代替,至少要让大家吃饱。”汪勇请志愿者到批发市场拍下店铺上张贴的商户联系方式,挨个打电话询问是否有足够的方便面库存。
另一方面,汪勇找便利店的经理要来配送明细,安排志愿者根据配送数量、区域等信息,计算出需要多少辆车,联系好车辆准备第二天配送。
批发市场迟迟没有好消息传来。汪勇坐不住,又联系上一位经销商,对方愿意提供10万件方便面。
至此,这一问题已经解决。但汪勇还是想让医护人员吃上米饭,于是又通过朋友辗转联系上政府有关部门说明了情况。对方很快回应了,同意工厂继续生产,全力保障医护人员用餐,只要求适时补办手续。
一个下午,汪勇成功解决了这个难题。他说这辈子可能再不会经历“这么有成就感的事”了,因为他的努力,金银潭医院的医护人员不用再担心吃饭问题了。
汪勇称自己是一个组局的人。出行、用餐,每组一个局,他就交付给一个人管理,再腾出手来做其他事情。因为平日里和医护人员接触得多,汪勇知道给他们提供生活上的支援有多重要。
他说:一句话,尽我所能,保证你们吃好、喝好,绝不亏待来武汉拼命的战士们!有太多的心酸,太多的牺牲,我们不会说,只会说句加油,武汉!支援团队没走,我们一直都在。请你们安心上火线救援,安心回住所睡觉,感谢你们的无私付出!
思想者汪勇
爱心就像雪球,越滚越大。一个又一个新的“局”不断组成,一点一点的爱不断传递,一点一点的计划渐进实施,这背后,是如此之多的志愿者怀着爱心、凭着勇气聚到一起。平凡之人追随本心,作出了非凡之事。
“勇敢和细心”,得到过汪勇帮助的很多医护人员这么评价他。而在我看来,汪勇不仅善于发现,更善于思考。从接送第一个护士开始,他就很敏锐地把自己的视角放在了医护人员的每日生活:“假如我从外地到达一个陌生城市,每天忙碌在病床前,我需要什么。”
但尽管如此,我仍能够想象到在如此重大的疫情面前,一个志愿者,或者一个志愿者团队的组建者、一个志愿者联盟的主导者,汪勇付出了多少,经历了多少。
我很直接地问他:在这个过程当中,有没有让你感到特别无力,甚至想放弃的时候?他依旧是快人快语:“有!很多的时候都有!”
2月2日,汪勇发了一条朋友圈:“这么多天扛住,护士的一句关心让我泪流不止。”其实,那一天,他几乎要崩溃了:沟通好了的事,被企业放了鸽子;答应好的钱,说没就没了;同时他的外公也在那一天去世了,他还要安慰父母不能聚集不能过去......他抑制不住,失声痛哭了10分钟,不无悲愤地呼告——如果某些人继续这么不作为,就算1000个汪勇出来,武汉也扛不过去!但当一个医护人员对他说“你要注意休息,别把身体搞垮了“时,他擦干了泪水,说:“我们是被你们每天感动着。”
我能够理解他的感受,但他也直接告诉我:真的,让我感动的时候更多。2月21日,听说汪勇要做肺部CT的消息,医生护士群里异常热闹,什么时间最合适,哪家设备有空闲,除了支招,就是捐献自己的免费额度,最后结果是医院给汪勇申请了免除CT费用,结果显示一切皆好,这让众多关心他的人减少了一些担心。而8天前才意外知道真相的家人总算松了一口气。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了他的事迹,各种媒体也争相采访报道。我问他,怎么看待他在战疫中获得的这一切?他说,当初我根本什么都没想,也来不及想,单纯就是一腔热血,为无法拒绝的呼唤而来。我觉得我该做点什么。后来,随着工作的深入,我慢慢地想到应该如何做得效率更高,效果更好。而现在,一系列的荣誉给到了我,说真话,包括一些奖励,也改善了我的生活,我很珍惜,但我想得更多的是,我应该如何珍惜,如何把这一切化为未来发挥更大作用的动力。
这引起了我的兴趣:那么,疫情之后,你有什么考虑?他很坚定:很累,确实很累,我要先多陪陪家人。未来,我会一直走在公益的路上,这一点毋容置疑。其实,我就是一粒种子,以后我也愿做一粒公益的种子。我现在初步想到的是,如何整合现有的志愿者团队,和比较好的公益资源,更加科学精准地选好以后的公益目标,走稳、走好。
这就是汪勇。直爽而又朴实的汪勇,可以拼命干实事的汪勇,善于思考的汪勇!他不高大,也不伟岸,没有豪言壮语,也不会夸夸其谈。这就是真实的汪勇!
如果一定要给他一个标签,我更愿意写上这样四个字:平民英雄!他是勇敢的中国人!
可以说,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国的样子;从他的背后,我看到中国的未来。
本书简介:这是一本全方位展示疫情之下中国人真实状况的书《山河无恙——见证战“疫”的100张面孔》,由湖南作家刘志军(笔名:司马戊)倾力创作,计划写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100个人在抗疫中的故事,或平凡,或感人,都是正能量、真实的。已入围的故事人物包括医护人员曹丽君、李德辉、王裕虎、彭庆娟、肖扬帆、熊德术,志愿者汪勇、武耀光、史四群,卫源,韩红、陶莎,文艺界人士王跃文、后俊,肖毅,企业界人士王丽萍、李漾波,大米先生武汉团队,武汉居民费飞,张俊哲,患者杨维军、王瑶等。他们的故事,就是中国这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我们应该致敬这一段历史,致敬这一个民族!于是,真实地记录国人在这场战“疫”中的群像,客观地留存这一段珍贵的历史,就成了这本书的初心——只为这个民族留一些珍贵的记忆!
出版策划:湖南读书会
书名题字:胡有德
相关对接:如有素材或人物线索提供或其他事宜,请加微信363928454
延伸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