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石头,中国看到的是人文,西方看到的是科学,文明就此殊途

在没有生命,没有人类以前,石头就在地球上存在。当人类的祖先开始生活时,又利用它造出石斧、石刀、石犁等作为工具,于是便有了史前时代的一次重大突破:人类的手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坚强延伸,能够达到前所未至的远处,得到以前无法得到的食物,也迈进了史无前例的石器时代。

将石头制造成石器,是人类文明在史前时代的一次重大突破。

等到人类有了文字后,需要记载,需要传世,又发现石头是最能经得起风雨,于是有了石碑,有了摩崖石刻,有了墓碑墓志。只是刻字还不足以达意,于是又有了石刻的图画、人像、佛像,直至大型石窟,就这样人类文明从石器时代,跨越到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历史不断前进,冰冷的石头从最初人类的生产工具,到后来为人类传文达意,直到如今的藏石赏玩,石头从未离开人类的关注。

无字碑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西北的乾陵,为武则天所立。

但东西方人类对石头的关注侧重点却存在很大的差别,并由此发展出了殊途的文明。在世界的东方,特别中国人而言,对待石头,特别是奇石,是将其人格化、品格化,然后与之进行感情思想交流,以主观体验、形象思维的方法,将自然美升华为人文艺术美,乃至精神道德美,形成了附着了人性的石文化。

天下四大奇石之一的太湖石,因其形其纹酷像某物、某景、某意而著名。

譬如分别出自安徽灵璧、江苏太湖、广东英德和江苏昆山的天下四大奇石—灵璧石、太湖石、英德石和昆山石。它们是来自自然界的原始石块,不需任何加工,只因其形、其色、其纹酷像某物、某景、某意,能暗合人的某些情趣期望,可摆供可把玩,便成了中国石文化中所谓的“天工之石”。

“人工之石”是人与石头合作的文化,这种石文化根植于中国人传统的人文理念玉石

当然还有一类是人们取石为料,于其上或凿、或刻、或雕、或画,只将石头作为一种记录文明、传承文化、寄托思想情感的载体,这叫“人工之石”,是人与石头合作的文化。这种石文化根植于中国人传统的人文理念,从东汉便开始流行,到宋朝更是有宋人杜绍专著的“赏石奇书”—《云林石谱》,记载有多达116种石头,包括砚石、供石、印石、玉石、矿石、园林盆景石等。宋徽宗更是凭借“花石纲”,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藏石家。到明以后,对石头的人文观赏已然蔚为大观。

用和田玉制作的清乾隆帝玉玺,是一种多种矿物组成的岩石状玉石

相比东方文化对石头的人文看待,西方文化对石头则更多是以理性化的科学思维,强调直观感受,逻辑思维,探究成因机理。简而言之,西方人不在乎石头像什么,有什么美好寓意。唯一吸引他们眼球的是,石头中矿物晶体构造的完美程度和神奇的几何造型,以及矿物的颜色、光泽、质地、透明度,包裹体的稀有性,晶体共生矿物组合的神奇性。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宝石皇冠,镶嵌有144颗彩色宝石和大量珍珠

也就是光亮透明的纯净晶体就是宝石,所以在西方文化中,钻石、蓝宝石、红宝石、祖母绿才是“四大高档宝石”,各国王室的王冠、婚戒主石上要镶嵌它们方才显得高贵、珍贵。不同于中国人眼中的宝石,由多种矿物组成的岩石状玉石(如和田玉),西方人眼中的宝石全部是成分单一的矿物结晶体,并且可被加工成棱角分明的各种“立体几何”。也因此,西方收藏家往往会收藏矿物晶体、陨石和化石,而不是东方文化极为推崇的奇石、玉石。

产自斯里兰卡的“东方蓝巨人”蓝宝石,重486.52克拉。2004年在瑞士克里斯蒂拍卖行拍卖,估价150万美元

此外,西方文化在推崇矿物晶体外观形式的同时,还会探研形成这些晶体的物理化学条件和成矿地质环境,用科学的眼光和思维去评价石头的价值和艺术品位。如一般认为折射率高的矿物光泽耀眼,观赏性优于低折射率的矿物;共生矿物晶体种类繁多的晶族,其晶形多样,色彩丰富,观赏性优于单一的矿物标本。

陨石在西方人看来却是天外来客,是研究天体演化和生命起源的钥匙,被推崇到极高的地位。

在收藏古生物化石时,尤其注重的是古生物的演化规律,对地层地质年代的表征作用等科学内涵。像被古代东方文化视为不祥之物的陨石,在西方人看来却是天外来客,是研究天体演化和生命起源的钥匙,被推崇到极高的地位。如法国一城市的镇城之宝便是一块陨石。

一块石头反映了东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导向,也使得东西方文明就此殊途。

于是,一块石头,在中国人看来,充满了人文情怀;而在西方人看来则是科学的理性思维,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导向,最终也使得东西方文明就此殊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