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为高手之前,请享受孤独

01
何帆老师一年大概读三四百本书,自称是职业读书选手。他在《猜测和偏见:何帆读书笔记》一书中提到,读书的秘诀在于,要学会“六经注我”,而不是“我注六经”。
什么是“我注六经”?你读书就是为了了解别人的思想,你读完了一本书也只是给别人的思想做了注释。我们很多人读书都卡在这个段位。
什么叫“六经注我”?就是在读书的时候要把别人的思想变成我的思想,万物齐备于我,陶冶出来自己的眼光,修炼出来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前两天有个读者问我,为什么看一集电视剧就能写一篇文章?而他追了那么多集,却不知道该写点什么。
这倒不是因为我很能写,而是因为我是带着问题去看电视剧的,通过电视剧中的案例,促使我对某些职业价值观进行思考。我把电视剧当中的案例和情节放入自己的素材库,简单来说,就是必须得写点什么,输出点什么,才算是对现有知识的初步学习。
02
何帆老师说:“职业读书选手和业余读书选手的区别在哪里?在于能否忍受枯燥。读书似乎是一件很优雅的事情:你在午后暖暖的阳光里信手翻开一本新书,旁边还有一杯香茶。职业读书选手不是这样读书的。职业读书选手就像是矿工在地下挖煤,挖不出煤,就不能出矿井。你要逼着自己去思考,去和作者争论,做笔记,写书评。不动笔墨不读书,空闲时间必读书,这才是职业读书选手。”
有人说,我就是喜欢一级又一级的刷电视剧,如果让我带着思考去看电视剧,那好像就是让我在做阅读理解题,太无趣了。
是的,要想往职业选手方向发展,就必须享受孤独,而不是单纯的娱乐。当然,单纯的娱乐并没有什么不好。只不过是不同的选择罢了。
如果想成为某个领域的职业选手,就必须长期做一些枯燥乏味的事情,这些积累,无法逃避和跳跃。练武功,都得从基本功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如果寄希望于捡到一本秘籍,找到一个捷径,那只不过是拍电影。
现实世界里的闯关,都必须一级一级地修炼。

03
前段时间读了一本有意思的书,名字叫《向上成长》,作者九边在其中提到一个对写作很有帮助的故事。
他说,某个大V买了一套《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之后用一年的时间看了两遍,当他看完这套书以后,就感觉打通了任督二脉似的,现在下笔如有神。
据说很多人都喜欢读资治通鉴,但很多人只不过把它当成历史故事去看,而没有融会贯通,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
其实我也把这套36册的书放在了购物车,但一直没下单,原因有三,一是怕自己看不完,浅尝辄止;二是价格不算便宜;三是现在很多读书类App已经可以看电子版了,再买纸质书,家里没地方放。
然而这也让我错失了学习这套书的机会,毕竟,读电子版的书不仅缺乏耐心,也很容易分心。
每当晚上坐在电脑前写作的时候,我都不知道该写点什么,阅读量太小、思考得太少,这些问题就会立刻显现,让自己的浅薄无处遁形。
有时候只能慌不择路地从书架上抓一本书救急,因此,表面上好像看了很多书,其实不过是翻阅了很多书而已。
要想吃透一本好书,必须是下苦功夫去啃读,去吸收,去关联,去应用,而不是像看电视一样简单翻阅。
04
《向上成长》这本书里还提到一个观点,学英语最主要的就是记单词,而且要记住一万五千个左右的单词,而不是常用的三五千个词。当你背下来一万五千个单词之后,你基本上就能看懂美剧,也能看懂英语材料了。
有个很厉害的师兄说:“学英语,除了单词,其他的技巧都是奇技淫巧。”这句话看上去非常极端,但是作者越来越觉得这句话有道理了。他把这种理念分享给不少人,坚持下来的人都反馈效果很好。
网上有很多学英语的技巧,有人说要重复刷美剧来学英语,有人说要背熟新概念英语,有人甚至尝试去背诵词典,不论哪一种,好像都离不开长久的重复与坚持。
有时候,我们认为一种学习方法好像没什么效果,也许不是方法的问题,而是我们执行方法的时间还不足以发生质变。
张潇雨老师说过一句话,很有意思,他认为:“在几乎任何领域里,顶级玩家与优秀玩家水平之间的差距,其实比优秀玩家与平庸玩家之间水平的差距还要大,而且大得多。”
顶级的标志是什么?我想,顶级最重要的底色是时间,是长期的孤独钻研与打磨。
你想打磨一个属于自己的手艺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