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中秋”有奖征文】那年中秋,红军路过我家乡/邓小爱
我的家乡位于河南省新安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爷爷小时候,经常和他的小伙伴在小山村的东坡放牛。那时,村里的青壮年全被抓去当壮丁了,弄得整个村子年年月圆人不圆的。按理说这里山路弯曲,沟壑多,小鬼子一般不会来的。我们邻村就有一位从南京逃生来的女人,她的亲人全死于小鬼子的屠刀下。自从来这里结婚生子后,她的脸色渐渐红润起来。原以为从此过上了太平日子,谁知有一天,一群扛着刺刀的小鬼子突然出现在我们邻村的山坡上,还叽里呱啦说着一些听不懂的鬼话。消息传来,一些大姑娘小媳妇抓起锅烟灰就朝脸上乱涂,全村人扶老携幼避瘟神似的往山洞及高粱地里躲藏。小鬼子进村杀猪宰羊嚣张一番后,循着小孩哭声很快抓到了躲在庄稼地里的村民,村民被刺刀架着脖子,逼着去挖战壕。一天,我爷爷和他的小伙伴们听说小鬼子让挖战壕就是打中国人自己时,就躲到树林里,搂着脖子说起了悄悄话。后来,在鬼子刺刀和皮鞭的淫威下,那个名叫轱辘壕的战壕倒是挖成了,可就是没过多久,这帮小鬼子就被一支农民打扮的年轻人干掉了。
那年中秋,圆圆的月亮像一个婴儿的笑脸,当甜甜的柿子像红灯笼一样挂满枝头时,一支唱着军歌的部队经过我们村庄。当时,我爷爷和小伙伴顺子他们正赶着牛回家。想起以前小鬼子的种种不良行为,爷爷犹豫了。爷爷担心自己的爹妈,担心年幼的妹妹,可是回家报信已来不及。爷爷他们牵着牛躲在石堰下,急得满头大汗。顺子咽了一口吐沫说:“反正我肚子早就饿得咕咕叫,顾不了恁多,我先走了。”其实顺子知道这天是八月十五中秋节,回家可以吃烧饼,不,是芝麻红糖馅做的大月饼,就不顾一切赶着牛往前走。
“立正,稍息!”刚走到路边,顺子的耳朵就被一个洪亮的声音震住了。仔细一看,原来这是一支头戴红五星帽、衣领上缀着红领章的军人。发出洪亮声音的男人一声令下,士兵们都齐刷刷站得跟笔杆似的。那青年人指挥部队靠边站,以便给顺子和牛让开路。爷爷他们看到这些脸红了,相视一笑,也赶紧牵着牛往家回。小伙伴们把这件事告诉大人,我老爷和老奶奶他们都连声说,肯定是好人来啦。
晌午时,山坡下炊烟飘飘,红色的火苗舔着黑幽幽的锅底。不知是谁发现头戴红五星帽的官兵们正在用一口大铁锅煮红薯片吃,其中有位战士头上还缠着浸血的绷带。我老爷老奶奶和村里乡亲们一商量,大家就东家三斤西家五斤地凑了一大布袋白面和一竹篮烧饼,由村里岁数最大也最有威信的老三爷领着去送吃的。老三爷说:“娃们呀,庄稼人没啥好吃的,这些白面就收下,做点面汤喝吧,好好润润肠胃。”戴着红五星帽的官兵们表示感谢后说啥都不要。最后一位首长模样的中年人闻声赶来,处理的结果是谁家几斤面几个烧饼还照样退回去。那位首长说:“老乡,我们是红军,是共产党员,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的。”
“这哪里是拿,明明是给,是送的呀。”不知谁说:“今儿个不是中秋节吗?那咱们就家家户户多做点月饼(大烧饼)送给红军。要是他们不收下,咱们就不走。”这个主意好。那天,村子里的炊烟结伴而起,跟扭秧歌似的。红糖馅、葱油馅,焦黄焦黄的月饼上均匀地涂抹着一层鸡蛋,鸡蛋上撒着新收获的芝麻,饼的中心还印着一个红红的漂亮图案,整个空气中弥漫着香甜的味道。就这样,大人和面,发面,揉团,做饼,娃娃们跑前跑后地帮着抱柴火,家家户户冒着喜气,跟过大年一样。
天刚擦黑时,红军的临时伙房周围便站满了村民。有的胳膊上挎着满满一篮的大月饼,饼上面还搭着平时舍不得用的绣花巾;有的挑着一担白面汤,面汤里放着木勺子;还有的把上午退回去的白面又背来了……“亲人们,俺的心意一定要收下!吃不饱饭,咋去打小鬼子。今个儿不收下这些月饼和面汤,俺们就是不走。”“对,不收下就是不走!”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笑声点亮了那年的中秋。
红军离开时,村民们早早就站在村口,小包袱里尽是月饼、红枣之类好吃的东西。有的问长问短,有的憨憨地拉住红军手,脸憋得通红就是说不出话来。这时,我爷爷和顺子几个小伙伴从人群中跑过来,大声说,“叔叔,我们也要当红军。”那位首长模样的中年人拍拍他们脑袋,笑着说,“小鬼,你们还太小,好好长身体,打仗有我们哩。等你们长大了,要记得好好读书……”
队伍远去了,村民们结伴回家。中秋的月光洒在绣花巾上,有人听见“丁当”响声。掀开绣花巾一看,原来是三枚银元和一颗红五角星。旁边还有一张皱皱巴巴的烟盒纸,上写“谢谢乡亲们,请把钱收下,花在该花的地方。”银元和红五星相互辉映着,如皎洁的满月下,一簇火红的映山红。
2017年9月29日
作 者 简 介
邓小爱,笔名邓惠方。作品散见于《中国社会报》《中国民政》《世纪瞭望》《青少年文汇》《牡丹》《行走》《中原文艺》《三门峡日报》《三门峡文艺》等报刊,著有诗集《梦里花开》。
创作观:用心拥抱生活,让灿烂永生,让腐朽化为神奇。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
行参菩提·“那年中秋”散文有奖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