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敏丨家乡杂谈
偶遇一故友,他和我谈起家乡。
对于家乡,我没什么华丽的辞藻。在我的印象中,儿时的家乡是一条长长的路,家在这头,学校在那头。“琳子,起床了,吃了饭赶快去上学!”母亲发聋振聩地喊道。“上学?哦。”我半懵半醒地起了床,胡乱地扒了几口饭,便直奔学校。
这是我的常态。
不过半小时的路对我而言,好像走了半个世纪。因为路上没见着一个同学,今天肯定又迟到了。不去了?可和老师、同学们在一起读书、游戏,是多么愉快呀!去吧,又迟到了!就这样踌躇着。终于,那个被小树林环抱的美丽校园出现在我眼前了。小跑着来到教室门口,发现教室里只剩下了一个空位,那便属于我。忐忑地站在门口,已习惯我迟到的老师有些责备但又无奈地看了我一眼,点头示意我赶快进教室。
语文课上,老师带领我们读课文,教我们写生字。我很快地背下了当天要学的课文,学会了生字;数学课上,老师教我们简便运算,引导我们用“执果索因”或“据因寻果”的方法解答应用题;自习课上,老师批完了作业,高年级的李同学、朱同学、姚同学便从老师的嘴里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们可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老师们嘴里的“好成绩”。于是,我便朦胧地知道“好成绩”的学生受人欢迎。
我也想当一个“好成绩”的学生。
课下,和小伙伴一起跳绳、踢毽子、抓子。在我的印象中,“抓子”是个非常有意思的游戏,用小石子或胡豆或玉米粒串成串,把一颗或几颗拋向空中,等它们未落地时只用一只手抓起剩余的子并接住它们。这不仅需要敏锐的眼力,还要有出手及时、快捷。有的时候,我们也打乒乓球,瓦片或木板作球拍,在学校唯一的一个乒乓球台上,你来我往。尽管不懂规则,但以我们自订的规则严格地监督着,谁输了,谁该上。没轮到的同学遗憾地“哎”了一声,极不情愿地挪进教室静等下节下课的时刻。随着又一阵下课铃声响起,我们如出巢的鸟儿一般欢愉地飞向校园里各自喜欢的角落。看,秀华跳皮筋都能“飞”过别人的头顶了;翠翠踢毽子一口气能踢一千多个;小云打乒乓“坐庄”都坐烦了。我在心里用羡慕织成了花环送给了他们。很快又要放学了,留恋地挥挥手和小伙伴道别。那时,我好想我的家能搬到学校附近,甚至能住在学校,以至于后来我已工作多年还常常梦见自己还怀着忐忑又急切的心情,行走在那条熟悉的、迟到的路上。
后来,我也成为了“好成绩”的学生。师范毕业后,我如愿回到了家乡。这时,家乡便缩小成一方窄窄的讲台。这讲台属于我和我的孩子们。讲台下几十双明亮纯净的眼睛,便是一汪汪清澈的泉水,细心洞察,便能看见装点我们祖国未来的美丽风景,他们腾涌着,准备奔向祖国各地。“老师,我们的‘成语大会’下周召开吗?”“嗯?你们准备好了吗?比成语接龙,还是玩飞花令?”“老师,作文比赛中表现优秀的同学会获得什么奖品呢?”这是我用比赛的方式激励他们快乐地积累,优雅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老师,海涛的日记有好些句子读不通。”“鑫鑫,海涛的字是不是写得比上周工整了?他的日记里有没有比较通顺的句子,有没有哪个词用得好呢?”这是我引导孩子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虹利,你的舞跳得好,你很努力,你愿意承担起班上文艺节目的编排吗?”这是我想让孩子们知道,在一个集体中,有主人翁意识,才能很好地挥自己的特长,让自己成长得更快;“小涛,你的乒乓球打得很棒,哪天教教老师和小琴。不过,在文化课上你要向小琴学习。”让孩子们明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是我们应有的“本能”。
带着对家乡的热爱,我在这方讲台上站了二十多年了,还将永远站下去,直到不能站的那一天。
家乡,不只是展现在我的眼前,她更是温暖地融驻在我的心头。
作 者 简 介
周敏,生于一个偏僻但美丽的小山村,因儿时钦羡被人夸奖的“好成绩”而努力想成为“好成绩”,梦未竟。中师毕业,躬耕于三尺讲台,渐爱上纯真的孩子们,在他们的心灵播撒梦想的种子,愿与他们一同成长。业余时间喜欢旅游,看闲书。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