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老行业之八十二】棕匠
棕匠是以棕片为原料加工制作蓑衣、棕绳、棕刷、棕绷等生活用品的工匠。多数棕匠以走乡村上门加工修补,少数在集镇上开设棕棚铺,以制作棕棚为主附带些其他棕活。
蓑衣是传统农业时期农村必不可少的雨具,在没有塑料雨衣以前棕匠都以织蓑衣和穿棕棚为主。蓑衣耐用,透气,干农活方便。一件蓑衣可穿上六七年。
每年的春秋是收棕片的季节,生长期在15年以上的棕树每年能产12张棕片。从棕树上剥下来的棕片经晒干,用铁耙子梳成棕丝,再加工成棕线和棕绳。棕线的作用很大,牢固耐用,不易扯断,用来织蓑衣、串棕绷,棕绳可以挑担、捆扎或作为井绳、牵牛绳等。
制棕绳,是棕匠最基本的工序,织蓑衣、串棕绷,棕匠的活几乎都离不开棕绳。把棕从棕树上剥下来晒干,用铁耙子梳成棕丝,再用一种专用工具将棕丝抽成单股线,缠绕在转子上,作打棕绳用。拧棕线看似简单,其实技术性很强,而且很费力,必须用暗劲来操作,稍不注意,拧得棕线就会粗细疏密不匀。做棕绳要在一个较大的地方,三个人相互配合才行。先在店门口屋檐下摆两个木架子,并用几个青石把它压着,木架上面有很多之字型的铁钩,把转子上的棕线挂在钩上,二人操作架子,向相反方向摆动所有铁钩,另一人用专用工具从一端移向另一端,如此把棕绳拧紧,反复多次。
棕绳的作用很大,牢固耐用,不易扯断,除用来织蓑衣、串棕绷外,农户常以此挑担、搬石、捆扎或作为井桶绳、牵牛绳等。
棕匠师傅制作蓑衣要有相当的技术。要选用最好的棕片用在背部。选棕丝较长的棕片去掉棕榈甲,揉软抽丝,打成棕线,然后一针一针用棕线把棕片连结编织,串成衣状,其背部再盖儿片、里面塞一点差棕丝、脚料之类的。蓑衣的两面,还得密密地用细棕线缝,是极麻烦的。看师傅缝,那是很有趣的事。毛胚蓑衣放于两张并接的八仙桌上,一根长铁针、穿着棕线,师傅弯着腰,右手拿针,左手揿着须缝处,拇指尖一捺一拣的,右手中的针便飞快地”钻”过去了。双手配合很默契,那针脚是很匀称的。
棕绷俗称绷子床,制作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首先要由木工用坚实的木料制成框架,棕匠在框架内沿钻四十个左右等距离眼孔,把框架平放在用两条约半人高的高脚长条板凳搭成的工作台上,这样便于操作。串棕绷时师傅将事先备好的棕绳按对角线穿过棕绷架上的眼孔,并用力拉紧。经纬交叉,如同织布。同时还加横直交叉的方格线,这样每个眼孔至少要穿过三根棕绳,分别拉紧后,再用一根削好的木塞敲紧固定。
做棕棚框的树要选15年以上的,在冬至前后砍伐。砍下后需日晒雨淋一个月再剥去树皮,然后在通气防雨的地方经两年自然干燥,这样才能防开裂防虫蛀且不变形。棕棚框由二长二短四根木料组成,一般的大床,长两公尺,宽一公尺六,再开榫头制成框。然后在要框里打斜向里的斜孔,长边约钻49个一公分宽直径的孔,短边钻32个孔。还得在框的四个角吊上几十斤重的石头,这样在串棕线时木框不会变形。棕线按对角线一一穿过棕绷架上的孔,并用力拉紧。经纬交叉。每个孔要穿过16根棕线,还得穿出各种花纹。交叉穿线既要心细又要手快,有条不紊,横线条条理清,竖线根根绷紧,一张棕棚穿得腾腾响。
蓑衣,从古到今,一直是祖祖辈辈使用过来的,也不知道已经传了多少代了。可如今,已极少能看到它了。如今编织蓑衣已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了,但棕绷还有一定的市场,例如编制棕垫,尽管现在有些年轻人崇尚高档席梦思但中老年人还是会选择采用天然棕所制作的棕绷,觉得柔软舒适透气性好。但随着席梦思和空调的出现,人们买床都连带席梦思,很少有人再去找棕匠定制棕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