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仪征名医李炳故事之神奇出师

清朝的扬州因盐而盛,出现过以阮元为代表的一大批人才,成为清代扬州的文化符号。仪征独特地理位置及盐运的影响,也培育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人才,与扬州一起名扬海内。其中有一名了不起的医家李炳,以其高超的医术名显于当时,因著名学者焦循的《李翁医记》《李君翁墓志铭》以及其他文章而名留史册,其唯一传世著作《辨疫琐言》或许对新冠肺等等重大传染防治提供一些启示。李炳,字振声,号西垣,江苏仪征人,生于清雍正七年(1729),卒于清嘉庆十年(1805),享年77岁。少年学医,医术高超,为人特立独行,著《金匮要略注》二十二卷,《西垣医案》一卷,《辨疫琐言》一卷。从其同时代著名学者焦循著作中的记载,我们可以大致还原出一个立体的名医形象,从而加深对名医的理解和认识,也提高我们对名医的辨识力。

李炳少年从师学医,何时学习、学医的过程、老师之名号等相关情况已不得而知,但是焦循之《理堂日记》都对李炳如何出师留下一段有趣的记载。一个伤寒(外感热病)患者来请李炳的老师诊治。老师说:身痛如被杖挞,这是阴证。投以理中汤、四逆汤(用干姜、附子等热性药治疗),竟然不效。老师见没有好的办法,就躲避不见(技穷避之)。第二天病家又来请诊,李炳谎说老师外出办事,让他代替老师诊治,直接去了病家。看到病人卧于床,高呼身痛,辗转反侧,一小奴在旁为病人捶打痛处。李炳顿悟:天下没有被扙挞后还喜欢被捶打的。阴证应该安静,而病人左右翻滚,不是阴证之象啊,莫非是仲景所谓之骨节烦疼(即现在的重症感冒)?竟直书以大青龙汤(一种治外感风寒,兼有里热,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的发汗重剂),一剂汗出而愈。不久,病人来老师家中道谢,老师毫不知情。李炳老师诘问之下,道出实情。师大惊,说:你的悟性出我之上,怎能还继续跟我学习呢?即让其挂牌行医(急趋之悬牌)。《李翁医记》卷下有类似记载,老师知道李炳用大青龙汤治愈患者身烦痛后,安排酒食,询问李炳为何想到用大青龙汤治疗?李说:我想负扙之人,身体一定不能转动,所以称阴证之身痛。而我所见之人辗转于床,时起时卧,口呼痛,不能安静,这不是《伤寒论》所说“身烦痛”吗?所以姑且用发汗之法,不想竟然有效。老师大悦,即令行医。

焦循与李炳相交二十七年,对李炳了解很深,在两部不同著作中记载同一个医案,真实性当无所疑。从中我们可以推断:李炳幼年学医,不是我们常见的先攻儒,不成转而学医。其学医的过程相当漫长而曲折,如果不是偶然有机会治愈一个病人,可能还要在老师家中继续磨练人生。成年后才挂牌行医,因为案中有老师“置酒问翁”。李炳学习期间即精通经典。《名医李君墓志铭》谓李,幼习三世之书,即《黄帝针经》、《神农本草》、《素女脉诀》。从本案记载中,李炳还精通《伤寒论》《经匮要略》,其所用之方出自《伤寒论》,其他医案中还有多处用《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法。他的著作之一就是《金匮要略注》,可惜未得刻印流传。从此则医案看出一个名医的成长之路,必须熟读经典,长期积累,还要有超凡的悟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