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奈儿员工拿“销毁品”出来卖,赚 100 万,赔 2000 万
把准备销毁的香奈儿产品拿出来卖
到底算是犯罪吗
最近,一起香奈儿集团的前员工因为私自转售即将被销毁的过期、滞销化妆品的案子,即将开庭审判了。
7 位前员工在运送这些“看起来还很新”的过期残次品时,打起了歪脑筋,三年里获利超过 14 万欧元。
这件案子发生在 2011-2014 年,但直到最近才被《巴黎人报》曝光出来。这些前员工一审被判刑,赃款被没收也支付了赔偿。
但最近,他们又在巴黎凡尔赛上诉法院提出上诉:“我们只是转售了本要被销毁的东西,不存在偷盗行为,希望法院可以公正评判。”
虽然卖的是即将被销毁的“废品”,并不是制假售假,但以为自己买了“闲置二手”的不知情买家,要是知道到手的是原本要被销毁的过期货,会怎么想?
“我们没有偷盗,
只是回收再利用”
巴黎近郊伊夫林省的利迈镇,有家名叫 Sarp Industries 的废品回收站。
这里不光回收废品,也在不断帮助香奈儿集团清理过期的商品库存。
每隔一段时间,满载着要被销毁库存的卡车会从瓦兹省出发——这里是香奈儿产品的产地之一,在贡比涅、沙芒等市镇都设有工厂。
按照常规流程,这些过期、残次的商品即将结束它们风光的奢侈品生涯,会被焚烧填埋,命运与其他垃圾无异。
当时还在香奈儿工作的一位女性雇员,发现了这个“商机”。
“这些化妆品看起来都很新,扔掉实在可惜。把它们想办法卖出去,正好能多一笔收入。”
于是她便联合当卡车司机的丈夫,偷偷转移“成色”依旧较好的货物。
这些准备送到垃圾场销毁的口红、指甲油、香水等化妆品,被悄悄带下卡车,经过回收清洗后被重新打上日期,在几位团伙共犯的“朋友圈”里私下出售,价格当然是比假货高,比真货低。
从 2011 年到 2014 年,卡车司机夫妻俩一共获利 142000 欧元,事情败露被查处时,执法人员在他们家的天花板上找到了这笔赃款。
一审判决之前,卡车司机就已经被拘留了 8 个月,他被判处了两年徒刑(之后获得了减刑),他的妻子,也是这次案件的主谋之一,被判处缓刑一年。
丢了工作不说,还染上监狱之灾。
3 万罚金变 300 万
2019 年第一次审判后,香奈儿集团获得了 3 万欧元的赔偿。
而前文中提到的卡车司机夫妻俩除了支付赔款外,为了打官司已经花了超过 3 万欧元的律师费。
在这起长达 7 年,拉锯战般的诉讼中,包括他们在内的 7 名被告坚持自己的说法:不承认自己的行为是偷盗。
最近他们再次提起上诉,表示自己无罪:“我们只是把要扔掉的东西'重新利用’了,减少了浪费,也让有需要的人能以更低的价格得到它们。”
对此,香奈儿直接来了狠的——在今年 11 月即将开庭的第二次审判中,将索赔款提高到了 300 万欧元(约合人民币 2235 万元),相比之前提高了 100 倍。
偷偷摸摸干三年,赚得还不如罚款的零头多。
在凡尔赛上诉法院之前,为 7 人辩护的律师们回到了案件的本质:被视为废物的物品是否就可以被偷盗?
根据法国对于过期食品处理的相关法律,要被扔掉的食品不再是私有财产,而香奈儿案中牵涉的是化妆品,虽然都有保质期,但和食品还是有本质区别。
这桩案件将于今年 11 月 3 日作出最终判决,无论结果如何,相信大家心里自有一杆秤。
卖不掉就烧掉
是时尚行业公开的秘密
奢侈大牌的产品卖不掉、过期就被销毁,虽然一直被诟病,但这是大牌们效率最高,损失最低的处理库存方式。
2018 年 BBC 曾发布报道,称英国时尚品牌 Burberry 在 2018 财年一共烧掉了价值 2860 万英镑(约合 2.56 亿元人民币)的未售出商品,包括手袋、配饰以及时装、香水、美妆产品等。
爱马仕也曾在年报中表示会销毁过季商品,不过并未透露具体的销毁数量;瑞士奢侈品巨头历峰集团也承认,在 2017-2018 年为了防止商品贬值,销毁了价值超过 4 亿英镑的手表。
这只是近年来奢侈品牌“清理库存”的冰山一角。
那么,面对积压的存货和临期的美妆护肤品,为什么奢侈大牌宁可销毁也不低价销售?
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提出了著名的“凡勃伦效应”:有些商品的价格定得越高,就越能获得消费者青睐。
定价往往远超于其实际价值的奢侈品,便属于其中范畴——购买它的人,除了实际使用还多了标榜身份的炫耀成分。
往后倒推,也就是说奢侈品的实际“出厂价”远远低于其售价,直接销毁便是及时止损:只损失掉原料和手工的价格。
对于奢侈大牌来说,严格把控价格区间也是维护品牌形象、打击假冒伪劣和保护市场价格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维护其稀缺性。
进入奥特莱斯,组织员工内卖,都是大牌的“挽尊”清货策略。
要想从源头遏制住奢侈大牌过季、过期的浪费,除了减少产量,还是要鼓励品牌多去做“可持续再造”材质的设计。
正因为奢侈品行业暗含着巨大利益,才让员工们铤而走险,宁可犯罪也要偷货倒卖——之前爱马仕就曾曝出有工匠里应外合偷出皮料,自己在家做出一模一样的爱马仕包售卖获利。
但说到底,这些东西能被卖出去,就是吃准了很多人觉得“虽然渠道不同但也是正品”的心态,不管它获得的方法是否道德,反正用的时候没人能看出来,才吸引人们去低价购买。
你怎么看这种“过期奢侈品二次销售”的行为?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