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修家谱?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

家谱,就其内容而言,它是中华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编修家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已有数千年历史,是国史、方志记载社会史料的重要补充,与国史、方志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

早在汉代,我国就有家谱出现。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到了清代,编修家谱已经形成了高潮,许多家族的家谱大约在这个时期逐步形成。

中华民国时期,由于连年战争,家谱的编修工作时断时续。

但是对于编修家谱的重要性,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

“由于家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才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应当加以发扬和运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在1957年四川成都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谈到研究历史问题时说:

“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可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

周恩来总理在全国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上与淮安代表座谈时说:

“一个爱国的人没有一个不爱家的,我经常想家,想家乡。爱家、爱家乡,是一个人爱国的起点。了解家情、乡情是懂得国情的开始,只有了解乡情、懂得国情的人,才能真正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海外华侨、华人纷纷到中国大陆寻根,这就促进了中国大陆编修家谱的工作。

为了统战工作,增强民族凝聚力,在全国的部分省市自治区先后成立了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开展了对姓氏历史文化的发掘和研究。

随着姓氏历史文化的发掘,不少有条件的家族先后编修了各自的家谱。姓氏历史文化的发掘和家谱的编修,给地方志工作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家谱是重要史籍,过去曾有过重大政治历史意义,现代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家谱和续修家谱。时代不同了,家谱的意义和作用也不同了,但其史学意义永远不会消亡,其于维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形成民族凝聚力诸方面居功甚伟。

传统的家谱材质多为纸质,这种材质书写方便、价格便宜,但是纸张毕竟经不起岁月的演变,而且厚厚的一大本放在家里很占地方,也不方便查阅。

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迅猛发展,电子家谱应运而生,这种形式新颖、检索查阅方便,一经推出便引起不少人关注。

最近这几年,修家谱的人,一般都会要电子版。电子家谱的形式为两种,一种是家谱软件编排的,一种是扫描的。前者一般是新修的家谱,形式大都采取新式排版方式,后者主要用于保存老家谱。电子家谱虽然刚刚兴起,但它肯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让更多年轻人原意了解家谱文化。

族谱乃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让我们能够知根源,明历史。族有谱,国有史。修谱,值得倡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