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晚年最关心的海水稻有多强大?
袁隆平是全世界敬仰的杂交水稻之父,他的最主要科研贡献当然是异常高产的杂交水稻,袁隆平在这个领域耕耘了一生获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在袁隆平的晚年,还有一个领域的水稻研究很受他的重视,那就是海水稻。很多人对海水稻的了解其实很模糊,不像杂交水稻了解得这么透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下袁隆平晚年也很关心的海水稻。
在试验田中工作的袁隆平
说起海水稻,很多人都以为海水稻纯粹是人类农学家培育出来的新品种。其实在野生环境中本来就存在海水稻。一些野生的水稻种子在河流入海口的滩涂上自古以来就生长着,只不过它们结出来的果实没有人类栽培的水稻那么大、那么多。中国人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明时代就已经驯化了野生水稻,开始人工栽种水稻当成粮食,当时的长三角地区河流纵横,地势低洼,海水与河水混合,很多野生的水稻很有可能就是一种适应了半盐水环境的水稻。
河姆渡先民已经驯化了野生水稻
既然海水稻在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那为什么到了21世纪的今天,海水稻仍然是一种最前沿的农业科学研究领域呢?那是因为自然界存在的野生海水稻的植物机能与人类想要实现的海水稻还有很大的差距。最主要的差距在于,自然海水稻能承受的盐碱地的含盐程度不高,产量也很有限。人类目前在追求的海水稻需要能在含盐度0.3%以上的盐碱地上生长的海水稻,而且单位产量必须达到667平米产量300公斤以上。达到这样指标的海水稻才能解决人类粮食问题,成为名副其实的海水稻。
中国漫长的海岸线有大量的盐碱地可以种植海水稻
人类有意识地研发海水稻最早是在20世纪的30年代,1939年南亚国家斯里兰卡研究出了人类第一种人工培育的海水稻,命名为波卡利海水稻。斯里兰卡地处南亚紧靠印度,大米是最重要的粮食,当时的英国殖民政府对海水稻的前景抱有较大的期盼,因此在印度也开始推进海水稻的研究。
斯里兰卡的热带海洋性气候很适合种植海水稻
1944年到1945年间,第二次世界大战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却趋向尾声,印度进行了海水稻的杂交育种计划,取得了一些成果获得了几种初步的海水稻品种。二战之后巴西、日本、英国、美国、比利时等国家都加入到海水稻的科研育种计划中。1975年国际水稻研究所设立了国际水稻耐盐观察苗圃,是海水稻科研的里程碑事件。
印度也是个“吃米”的国家
中国国内的海水稻领域研究其实一直紧跟世界的步伐,1950年在辽宁的沿海盐碱地就从野生耐盐水稻中培育出了我国最早的一种海水稻品种,但是这种海水稻还只是一种中轻度耐盐的水稻,只能承受0.5%含盐度以下的生长环境。
随着中国海水稻研究的进一步展开,逐渐取得了很多进展,在广东湛江入海口发现的“海稻86”型海水稻就是特别成功的品种之一。除了在国内寻找优秀植株,中国农科院等机构还从国外引进耐盐碱水稻品种进行筛选。江苏农科院在1970年代开始进行水稻种质资源耐盐性研究工作,1980到1985年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组织很多单位一同合作,筛选出100多份中轻度耐盐碱品系,并挑选了表现好的3个品种在江苏滨海地区推广种植,但是以上所有耐盐碱水稻只能在中轻度盐碱地进行规模化种植,这离开理想的海水稻仍然存在距离。
“海稻86”海水稻的植株
2017年,在杂交水稻领域已获得举世瞩目成功的袁隆平院士开始把目光投向海水稻领域。他牵头领衔成立了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并且联合多家科研机构成立了耐盐碱水稻区协作组。选择青岛作为海水稻研究基地,主要原因是看中了青岛优质的水文地理环境,青岛的气候环境与清澈的海水都对海水稻的培育至关重要。
被农田包围的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
经过3年多的工作,2020年袁隆平团队已经建设了10个海水稻示范区,总共拥有了10万亩海水稻试验田,平均亩产已经达到了400公斤,个别试验田的最高亩产已经超越了500公斤。袁隆平晚年对海水稻的关注开启了中国海水稻领域的发展快车道。2021年1月15日,袁隆平团队在海南三亚的第五届国际海水稻论坛上宣布,已经签约了600万亩盐碱地改造项目,2021年将会正式启动海水稻的产业化推进,最终在8到10年内实现全国1万亩海滩盐碱地变成良田的目标。
中国海边的海水稻试验田
海水稻的栽培主要分为筛选品种、播种、插秧、海水灌溉这4大部分。海水稻的植株比陆地稻更加高大,根系也更深,不需要人工的淡水灌溉,抗病虫害、抗倒伏、抗洪涝能力都很强大,因此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随着诸多性能瓶颈的突破,中国海水稻一定能成为和超级杂交水稻一样的国家宝物,进一步帮助中国完善粮食安全与储备,成为我们国家的立国之本之一。
国士无双,深切缅怀袁隆平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