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渠今生 |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灵渠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古老灌溉工程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是灌溉大国,也是灌溉古国,灌溉历史与中华文明的历史同样悠久。自2014年以来,经由各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的推荐和国际评委会的评审,全球共有74处古代灌溉工程被收录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其中我国17处灌溉工程被成功收录。每一处灌溉工程遗产都是活生生的实证,将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科学与技术精神呈现出来,为当今和未来的人们生动地再现出曾经的历史。中国水科院专题推出“百年长河 古渠今生”,分期讲述目前我国17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保护,让历史文化在流水潺潺的水渠中、在生机勃勃的田野中得到永恒。
灵渠
鸟瞰铧嘴
关于灵渠灌溉的明确记载最早见于12世纪。南宋乾道年间,时任静江(即今桂林市)知府的李浩曾修治灵渠,在其墓志铭中记载“郡旧有灵渠,通漕运,且溉田甚广”。南宋地理学家周去非在其著作《岭外代答》中描述当时的灵渠,“渠水绕迤兴安县,民田赖之”。此后,灵渠灌溉工程体系进一步发展完善。明洪武二十九年(1386)专门修建灌溉水涵24处。主持此次大修的监察御史严震直在纪事诗中称颂:“塘陡经营筑版初,皇恩滂沛海南隅。民田自此多沾溉,安享丰年乐有余。”桂北地区山多地少,随着人口的增加,灵渠的农业灌溉效益越来越突出。
关于灵渠的灌溉面积,清代以前没有可靠记载。18世纪时曾有“近渠之田,资灌溉者不下数百顷”的描述,1938年扬子江水利委员会调查统计灵渠保灌面积为8502亩,这大体能够代表灵渠长期以来的灌溉规模。1949年之后,灵渠的灌溉体系进一步发展,在系统修复历史工程基础上,新建、扩建一批灌溉供水工程灌溉面积大大提高。目前灵渠总灌溉面积已达6.5万亩,灌区覆盖兴安县的5个乡镇、186个自然村,受益人口5.9万人。灌区除种植水稻外,还包括葡萄、柑桔、草莓等经济作物,农业年产值约13亿元。
灵渠的工程体系十分完备,规划更是巧夺天工。铧嘴和大、小天平构成渠首枢纽,合理的坝顶高程既能满足渠道通航、灌溉用水需要,又能使汛期大部分洪水溢流泄入湘江故道。北渠全长3.25公里,导水仍入湘江下游,通过人工座弯延长流径、减缓坡降,满足通航要求。南渠则穿越分水岭流入漓江,全长33.15公里。渠道上建有陡门,来节制水流、通航船只,最多时有三十六座,其原理类似于现在的船闸。为保障防洪安全,渠上还修建5处泄水天平分泄渠道多余洪水。
灵渠南渠灌区图
灵渠视频
07:51
03:30 / 03:30
供稿: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秘书处、水利史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