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吃

民以食为天,国人对吃的概念,大概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全国到处都一样吧!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大致是说是因为以前的人们穷怕了,饿怕了,所以一直沿袭下来,人们对吃的情结特别重。

这话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

小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很多和吃确有一定的关系。

那个时候,到了吃饭的时候,人们都喜欢端着饭碗走出来,三三两两到公共的地方,比如磨房,比如稻场,或蹲或脱了鞋将鞋垫在屁股底下席地而坐,然后边吃边聊边侃。

侃的内容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有时事政治,也有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有天文地理,也有鸡毛蒜皮的家长里短。

如果此时有哪家的小媳妇也在里边,调皮的邻家哥哥很可能会借机说几句荤话调侃几句,然后伴随着小媳妇的娇羞嗔骂,大家随之跟着嘻嘻哈哈。

最经典的应该是晚饭的时候,大人们也经常会搬个小板凳坐着路边,边吃边和经过的路人打招呼:该(音gai)着喝点儿。(在这儿吃点饭的意思,吃晚饭我们土语叫喝汤。

路人有挑担子挑粪桶的,有背锄头的拉车的,他们都会很热情的回应:不该了,一会儿就到屋了。

偶尔也会有骑着自行车的,这时候骑车人会一边抬右腿做下车状,一边嘴上打着招呼“该喝哩”,端饭碗的大人则急忙起身说“白下了,白下了!(不用下车的意思)”骑车人则技术娴熟的右脚尖垫下地,然后飞身上车。

这是老家的乡邻对外人最浓烈最朴实的一种礼遇!

就这样,家家户户的大人几乎都这样左手端着饭碗右手拿着筷子热情的招呼着路人,路人机械的一一回应着。现在想想那个画面,那应该是家乡独有的人文风情。

当然,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地方的关于吃的文化。

这也是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民对吃的一种很直白的表达方式。

古往今来,识字的文人对吃又是如何描述表达的,又是如何演绎文字的博大精深?

谋生叫糊口,工作叫饭碗,受雇叫混饭,靠积蓄过日子叫吃老本,混得好的叫吃得开,占女人便宜叫吃豆腐,女人漂亮叫秀色可餐,受人欢迎叫吃香,受照顾叫吃小灶,不顾他人叫吃独食,没人理会叫吃闭门羹,有苦难言叫吃哑巴亏,嫉妒叫吃醋,理解不透叫囫囵吞枣,理解深刻叫吃透精神。

广泛流传叫脍炙人口,收入太少叫吃不饱,负担太重叫吃不消,犹豫不决叫吃不准,不能胜任叫干什么吃的,负不起责任叫吃不了兜着走,被人暗中算计叫吃闷棍,拿好处费叫吃回扣,赚取灰色收入叫吃夜草,算计同事朋友叫吃窝边草 。

帮外人叫吃里扒外,老汉娶小媳妇叫老牛啃嫩草,太监跟宫女一起睡叫对食,穷得没饭吃叫喝西北风,做得辛苦叫吃力。

连解雇都叫炒鱿鱼,没能力叫吃干饭,不领情叫吃力不讨好,靠女人吃饭叫吃软饭,做很难做的事叫啃硬骨头,没事找事叫鸡蛋里挑骨头,靠父母叫啃老,上当受骗叫吃亏。

在单位上班,如若受了气,我们常自我安慰“端人家的碗,受人家管。”借以宽慰自己。这个月你比同事多做了两笔生意多拿了两个钢镚,到了发工资之日,如果不请大家撮一顿,好像有小气抠门之嫌。

来了要接风洗尘,走了要摆宴饯行,初来乍到要喝两场认认家门拜拜山头,出了差错要请大家喝两杯以求宽容谅解,小有成就需要在酒桌上和大家分享成功的喜悦。

当然,如果有婚丧嫁娶孩子升学参军入伍过生日等等,免不了还是要大吃大喝一顿的。

看看我们,两个肩膀扛着一张嘴,整个就是一吃货,除了吃!还是吃!

以下文章,点击标题可以直接阅读:

舌尖上的平氏——豆筋

平氏故事——压面条

怀念平氏系列文章——凉粉和浆面条

那年平氏的水煎包

老家的芝麻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