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江湖风云之四:小鱼们是相爱相杀?还是抱团取暖

上篇说了:

大鱼就是甲方;

小鱼就是各个餐饮管理公司,或者个体食堂的承包人。

通常来说,个体的食堂承包人想承包食堂,一般都是要关系过硬或者钱包够厚,不然拿不下来的,就算拿下来也是不长久或者步履维艰(不是说绝对是这样,而是大部分。里面的水深不深,也只有自己经历过了才知道,这里不多说了)。

而餐饮管理公司想拿下食堂,一般则是靠实力!这个是靠综合实力来体现的,比如成熟的管理团队,规范的管理体系和各种规章制度,比如声望(也就是在当地或者一定区域内的食堂餐饮界的口碑)比较好!这些都是大鱼们比较愿意把食堂交给餐饮公司打理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两字:省心!

所以,这里只说餐饮管理公司这条小鱼!

做起来了的餐饮管理公司一般都是以连锁形式出现,有的只在本地,或者本省,有的则是辐射全国!这种就是超大的小鱼了。当然了不管多大的小鱼,最后都还是要跳进大鱼挖好的坑里的,没办法,这是生存法则,大鱼吃小鱼嘛。

现在的大鱼很聪明,坑里不会只养一条小鱼,有时候会养好几条,可能一条是温顺的草鱼,一条是乱窜的鲶鱼,一条是漂亮的鲤鱼。不管如何,保持坑里的小鱼活跃度是最重要的,不可能让它们安逸地过活。

就拿高校食堂来说,现在的高校食堂是小鱼们争相跳进去的坑,无他,稳定挣钱啊!

一个高校,里面的食堂一般都分为一个,两个,三个或者N个等,好几个食堂,在西北民族聚集地区还有什么回餐和汉餐之分。另外,一个食堂楼一般还有好几层的餐厅。有的大鱼就会安排一个餐饮管理公司一层或者一个食堂,不会说所有的食堂或者楼层餐厅都只给一个餐饮管理公司来打理。

这样安排下来,几个管理公司之间就是竞争关系了。一个学校吃饭的师生就这么多,哪个餐厅的菜品好,干净卫生,管理到位,哪个就能吸引尽可能多的师生前去就餐。换句话来说,人越多来就餐的那个餐厅就挣钱。

有竞争就有比较,各个餐饮管理公司为了在坑里能生存,吃下更多的口粮,那么就会施展出十八般武艺比拼一场。

餐饮管理公司除了管理严格,配合大鱼的各种检查(大鱼们还是有上级领导的,检查名目之多让人叹为观止,比如卫生,防疫,安全等等,总之各个上级部门有各自的检查方向,【下篇再讲】)之外,就是狠抓虾米们的菜品质量了。因为虾米们是他们挣钱的工具,虾米们的生意好了,他们才能挣到钱,提点才有话语权。

刚开始的时候,同一个地方的各个餐饮管理公司像雨后春笋般,各自之间(也就是餐饮管理公司之间)肯定会相互比较,相互模仿,相互超越,表面一团和气,其实暗地里各自较劲,谁不想独吞这块“蛋糕”?

这几年的逐鹿厮杀和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很多餐饮管理公司也明白了,其实,加强自身实力才是最重要的。人才的储备才是核心,很多餐饮管理公司扩张够大,可是人才却成了短板。

大概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餐饮管理公司开始盛行起来,快三十年来,人才培养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彻底解决。深入浅出讲,又是一匹布那么长。

虽然说现在的食堂餐饮管理上的理论已经非常之完备,可是,那都是要人来实施的。而且是因地制宜,生搬硬套的拿来主义有时候并不适合!

很多餐饮管理公司也标榜自己如何如何的与时俱进,管理上如何的和国际接轨,其实那只是说给自己看的!什么四D管理,五常管理,这个专家,那个专家的,说老实话,很多专家连厨房都没进去过的,他们侃侃而谈,口若悬河,理论知识之丰富让人叹为观止。其实,真正懂厨房又懂管理的不多。

这样,在很多大城市里,很多餐饮管理公司之间就存在挖角了,很多员工也是,这家离职进那家,那家也乐意拿来主义,熟手总比生手好啊!

而在小城市里,一般各个餐饮管理公司之间就是相安无事,井水不犯河水,和睦共处做得比较好。都只是在坑里分一杯羹而已。

说白了,就是人才难得!

时过境迁,很多餐饮管理公司也明白了,其实抱团取暖才是正道!求同存异嘛。很多大型的餐饮管理公司进驻别的城市,也是要和别人家的餐饮管理公司搞好关系的,可以一家独大,可是也要给别人一条活路。

制度说话,人情也是要讲的!

如今的也趋于理性和正常运作了,但是,管理和人才依旧是两大主题,不曾消散。食堂江湖也将继续热闹如常。

不变的大鱼,不变的小鱼,变的只是虾米了!

下篇待续!

我是威记!谢谢阅读关注!

(0)

相关推荐